乌里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把生产队分成南北两个生产队,过了年又分成东西南北四个生产小组,又过了一年,全屯人家自由组合成更小的生产小组,有的七八家一组,有的两三家一组,按人口分了青苗。这一年是一九八一年,全体社员协商同意,把生产队集体的财产、生产工具全部按劳动力分给各家各户,以后自愿组合的小组可以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经营,也可以把耕地分给各家各户自己单干。那时候大家饱受大锅饭之害,谁还愿意按集体经营形式的小组经营去干呢,自然不约而同单干了。
窝阔台大哥是民办老师,挣工分,所以也算是劳力,跟窝阔台爸爸一起参加分耕畜,一人一份,抓阄抓到了两头耕牛。自愿组合小组时,因为窝阔台家人口多劳力少,投奔来的本家组合小组也没要他们家,他们倒是要了窝阔台他三叔,因为他们家人口少。自愿组合的小组一起分完集体的青苗,其实也散伙了,这一年应该算是乌里屯正式包产到户各自单干的年份。
窝阔台他三叔撇开他二哥加入了本家那一组,但没借上光小组也黄了,自己就一头耕畜,没办法去找他二哥组合一套犁杖,但说好了犁杖活儿一起干,其他活儿各干各的,就是怕他二哥地多劳力少,什么活儿都一起干怕自己吃大亏嘛。一套犁杖至少要两头耕畜才能干活儿,那就多让拉套的耕畜休息,对付完成一家犁杖活儿绝对没问题。当然最好是三头耕畜一套犁杖,少休息出活多。窝阔台他爸尽管自己两头牛一套犁杖也完全可以了,但考虑到自己的亲兄弟,能拒之门外吗,就答应了。这可好,窝阔台三叔想用犁杖也不管他二哥着不着急用,赶过去就用,用完了送到窝阔台家就走人了,饮水喂料啥也不管。窝阔台晚上放学回家,经常放耕牛到半夜,不然耕牛吃不饱就干不了活儿。
刚单干窝阔台大姐初中毕业了,考虑到单干后家里劳动力就爸爸一个人,妈妈干完家务也尽力帮忙也不赶趟,就依然决定不再去复习,而是帮父母种地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一年父女卖粮卖了一万多斤,竟然上了呼安日报,大力宣传父女二人努力创万斤粮的事迹。那时候万斤粮就了不得了,后来大力宣传万元户,再后来出现卖粮难,粮食掉价等等,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如今更不用说了,一家一户打几百袋子上千袋子苞米卖几十万的多了去了,不过奇怪的是收入那么多欠外债也多呢,真是搞不明白。
窝阔台的弟弟在四年级的时候,在马上要面临跑七八里路到联合公社完小上五年级之时,忽然有一天跟妈妈说不上学了,妈妈就撵他回去上学,他死活不去了,说:那么多人从小天天跑七八里路去上学,没看到有一个出息的,最后还不是回家务农吗,我现在蒙文没问题,汉文也已经认识几个字了,自己再自学,应该够用了,何必去遭那个罪呢,还不如早一点帮家里干活,早一点锻炼干好自己的本行呢。妈妈说:我们是坚决要求你继续上学,将来你会后悔的,那时候就怪父母了,你还是去上学去吧,省得将来后悔怨父母。窝阔台的弟弟下定了决心死心塌地要辍学帮家里干活,还发誓将来肯定不怨父母。妈妈没办法,只好同意他的决定,还说想上学就趁早改变决定。窝阔台的弟弟开始务农了。这小子还真是干农活儿的好手,那时候他个子还没有犁杖把儿高呢,却能稳稳当当的扶犁杖种地趟地,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那个年代扶犁杖也算是一种技术活呢。就这样窝阔台家十口人的耕地有了三个主要劳力去侍弄了,窝阔台他们放假也没有玩耍的时间了,都帮家里干活,特别是窝阔台的妈妈,干完家务就干田里的活儿,干完田里的活儿赶忙回家做饭喂猪挤牛奶等等,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