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成功就越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也就越容易摆脱别人的束缚。对于这一次的更大金额的投资,李家爸妈对伍哲的决定到没显出不能理解或者不赞成的态度来,现在他们对伍哲的做事方式已经是很放心也很认同的了。
钱当然还是不足的,伍哲跟李萱商量了,瞒着李家父母,把房子抵押贷款出30万来投资新店。
伍哲对这第二个店的经营也打算开始投入精力了,跟饭店的经营气氛相比,保健品公司那边的运作简直是不温不火地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公司里每个月的收益跟饭店的相比也可以算得是微薄的了,看在钱的份上,现在伍哲对经营公司已经远没有经营饭店有兴趣了。伍哲便跟陶江商量,减少了伍哲在公司持股的20%,这样也能让陶江的收入多一些,再另外招聘来一个办公室管理人员,接替下伍哲的工作,交接妥当后伍哲就离开了怡健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新店的筹备运作当中了。
首先要做的当然还是找店面。伍哲从网上、报纸上收集了大量的出租出兑店面的资讯,然后跟伍旭跟姐夫分头去找,去看店面,再一起斟酌筛选。只是店面仍是很难找,特别是在资金预算非常严格的条件下,伍哲每天都开车四处去转,到处去看店面。一个多月下来,他不但熟知了整个DL市区内大街小巷的红绿灯位置跟单行线路,甚至也很了解哪个地段哪些店面什么价位。
市面上的店铺出租出兑的信息几乎是每天都有更新的,所以,要想碰到合适的店面,就必须每天都出转,去找、去碰。有了上一个店的选址经验,让伍旭觉得选址在运气,店的成功在于口味跟经营。
一天,伍旭打来电话:“哲儿,你来西南路这边一趟,就现在,就熟食品交易市场对面,这有个什么小区?我还没注意,反正你到这儿就能看见了,就那个小区大门往左不远的地方!”伍旭说:“我在这儿看着一个店面,我跟姐夫现在都在这儿呢,你也过来看看。”
这个店的位置在主干道旁,不过中间隔着带花坛的草坪,距主干道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地势比车流不断的宽大的马路还高出好些来,店门前也挺宽敞的,还有几个划好了的停车位,这个店让伍家兄弟俩跟姐夫都觉得几乎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而且看上去,这一个店无论是所占的地脚位置,还是店内格局,包括客流量跟消费水准,都要比上一个店要优越得多。当然也是又经过反复对比了几个店面,最后大家敲定了这一个。
有了上一个店挺成功的操作经验,吴星天对于这第二个店的运作程序显得驾轻就熟,而且信心满满,伍哲对这一个店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跟乐观的期待,把这当做是自己人生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契机。
这个店共有三层,算上厨房部分统共大约有九百多平米的面积,在这个店开始筹备之前,伍旭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这个店投入比上一个店至少要多出三倍以上才行,他希望回报也是这么个比例。
这个店面虽然大,但装修可远没有上一个店那么麻烦,因为上一任店主投入的大资金装修起来的店面,因为经营时间短,所以并没有被折旧太多,大部分的墙面、地面跟固定设施都还很新,就连很多装饰跟家具包括厨房的很多工具设备都还是新的,很多地方都还好好的完全可以就用,不必再换了的。所以伍哲他们接手,装修上不但节省了很多预算,时间上也能多出了好些来。
只是风格上需要调整,伍哲他们的东北菜,店面风格是想要明快时尚些的,而这家店原本的是传统中式的,对设计的要求当然也是希望能因地制宜,既希望尽量能够利用上原有的造型跟材料又希望能保证大气时尚的整体风格是最好。想省钱又想完全变换出想要的风格出来的要求,简直要把那个年轻的设计师局限在一条胡同里还得要求他发挥出对大空间的设计构想,他也只能把大部分设计构思花在色彩变化跟装饰搭配上了。
每一层楼的结构跟功能的安排也很花了一番心思的,配合经营跟服务兼顾的考量,一楼设置了一个接待大厅,配有沙发跟休闲茶座,也包括玻璃海鲜水槽,一楼的大部分就餐区域都是散台,但是考虑到有年纪。比较大的或行动不方便的客人的需求,在靠墙的一侧也设置了两个包间;二楼的大部分面积都被厨房占用了,剩下的就餐区域并不很大,全部设定为散台;整个三楼就全都是包间了,而且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卫生间,伍哲粗略的估算了下,整个店的最大客容量大约有300多人。
现在的消费市场上,店内的装饰跟摆设文化,已经是各行各业店面经营不能忽略的软性条件了,因为物质文明已经得到了满足的人们是很需要精神文明一并跟着得到满足的。这个店面积大,格调的包装肯定是少不了的,三层楼的空间,当然也就有了很多宣扬企业理念的条件。有些设计功底的伍哲也跟装修设计师一起设计整个店的文化格调,他们从大空间的布局到小细节的处理,甚至服务项目都考虑进去了,希望能尽量显示出本店文化内涵。越精心的设置需要顾及的环节就越繁琐,效果既要气派还要感性,除了有很多手绘的大幅油画,还有一些做工精细的实木边桌边柜,也有几万块找来的根雕茶海,也包括桌椅台布、杯盘碗盏的选择都要精致,总之越高档次的服务,细节需要考虑的就更多。
虽然新店的前期筹备工作是非常繁琐而且辛苦的,但伍哲跟伍旭跟姐夫大家一起协作着商量着推进工作进度,伍哲感到包括他自己他们每个人的精神情绪都明显地是乐观而且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就连难免的对这一次投资前景的顾虑跟担忧也变得微不足道很多。
2011年夏末的一个星期五,这个备受期待的新店开业了。而开业仪式程序跟上一个店的也几乎是一样的,拱门、花篮跟10点10分的鞭炮,筹备了快两个月的新店在众人的瞩目跟期待下,带着不只是三家人的期望终于是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快11点半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忙乱依旧是忙乱的,紧张也还是觉得紧张的,信心却是比上一次要充足很多的,所有人都是喜悦的是很有信心的。一天的流水下来,比另一个店的日销售额虽然只多了三千多而已,但是没有关系,这个数字在以后的日子你是会递增的,而且这个店跟上一个毕竟是不同的,这是另外一种经营方式也是另外一个定位的店面,运营程序跟收入都应该是有不同的,没有一段时间的流水平均值跟利润数据做依据,所有的定论都还太早。,
一个多月过去了,日营业额还没有形成预期中的一个递增的态势来,这是不符合当初的预想的,生意也只能说还行,但远没有达到第一个店那种让人惊喜的火爆程度。不过应该还是没有关系的吧,利润虽不至于达到设想的滚滚而来,但也还是个能接受的数字。从客流量的数据上看,虽没有明显的增加,却也没有明显的减少,但伍旭知道这样下去的前景肯定是不乐观的,他跟伍哲也问了几个客人对店对菜品对服务的评价,却也都说挺不错的,这下这几个老板可挠头了。伍旭把伍哲跟姐夫叫到一起,几个人坐下来,探究营业额上不去的原因,他们从环境到服务到菜品的安排,从市场定位到客户心理都分析个遍,就连全球的经济气候跟行业态势都研究过了,也没能得出个所以,答案仍在茫茫迷雾中隐藏着。最后伍旭也只能定论认为按照这个店的综合条件能够创收的价值,暂时也就只能是这些了。想盈利或者想维持下去,目前为止也只能是侧重加强内部的管理,控制损耗,节约成本。
对于这样利润相对薄弱的生意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损耗监管就成了提高利润率的主要来源,伍旭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伍哲负责。伍哲的日常工作就变成了一早到店里按单子收菜,每一份菜都一边过称一边检查是否新鲜,然后是前厅的备品的统计跟发放,早饭后,前厅后厨一起打扫卫生,伍哲则监管厨房的备料跟损耗,包括水电的合理使用跟管理,也还有酒水的监管,总之伍哲负责的事情是又繁杂又琐碎的。
人只要活着,只要在为什么事而操劳着,那么人的精力经受的波动就跟心率图一样根本就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
十月初的一个上午,厨房都在备料的时候,伍哲突然听到厨房传来“嘭”地一声巨大的闷响,然后是慌乱得几乎失声的叫喊跟混乱声,接着就看见厨房的人蜂拥着都跑了出来。
“咋地了?”伍哲大声问,预感到出事了。
“着火啦——”有人大声回应着,却没有人停止逃命的脚步,只片刻功夫,也包括前厅的所有人就都跑出店大门外头去了。
伍哲什么也没想,一个健步冲上去,先就一把走廊里控制厨房电源的总闸给关掉了,然后就冲进厨房,却只看见了几处着得有气无力的火苗,并没有看见意料中的熊熊火光,他来不及多想,直接冲出厨房的后门,打开了门外面的一个小门跨进去,那里面放着的是厨房火源用的液态丙烷气罐,伍哲把所有气罐的阀门都给关严实了,然后折返回厨房里面。立刻拎起放在后门口处的一个手提式的泡沫灭火器,走到灶台前,把筒体颠倒过来,喷口朝着着火处,伍哲用力晃了晃灭火器筒身,很快地把那三五处着得并不大的火苗都给喷熄了。伍哲余惊未了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因为墙面、天花板跟灶台都是防火材料,所以除了被熏黑了的表面,并没有引起大范围的火势蔓延,被烧着了的也只是些油壶跟几件工作服还有些抹布、木把儿的勺子之类的小件物什,好像也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
伍哲放心地放下了灭火器,颓然地靠在案台上,厨房里安静极了,伍哲只听见了自己受惊之后的大口呼吸的粗气的喘息声,这里就只有他一个人,跟一片狼藉的灾后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