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都城。无论前方战事多么吃紧这里永远是一片祥和的场景,最起码表面上看去的确如此。
城内有一处庄园,占地宽广,阁楼成群,门前路过的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富商官吏皆都会不由自主地望向一眼,偶尔还会有落魄的文士站在门外看向大门内,就像分隔多年的妻子望穿秋水,含情脉脉的看着丈夫,他们这些人也多想走进去看上几眼或者有幸被召唤进去那更是无比荣耀了。
这里,就是晋国第一士族王家的宅院。王家被称为晋国第一士族,不仅是因为王家子弟遍布晋国朝堂,上至大夫公卿,下到官衙府库都有王家人的身影,最重要的是王家老爷子王导还依然在世。别看现在庾亮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权倾朝野,但是他对王导还是很忌惮的,直到现在他都没摸清王导的底牌,不然以他的性子早把王家抄家了。
为了表达对这位三朝元老的尊敬,无论是谁路过王家宅院,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也就只有庾亮敢无视这个规定,不过庾亮也很少到王家宅院来,不过就算那些庾亮手下的心腹都得老老实实遵守这个规定。由此可见,王导在整个晋国的影响力。
王家成为第一士族,并非全是王导王敦两兄弟的努力,他们的后辈子孙也都很争气。这不,在家族教堂内,一排青年双手后背握拳而立。
堂前,一中年儒士开口道:“你们是家族这一辈最优秀的,这次召你们前来,是老爷子有任务要交给你们。”
老爷子!在王家,有家主,有长老,有大先生,但都不如老爷子这个称呼有威慑力。在王家,只有一个老爷子那就是王导。
不论王导在朝上是多大的官,是太保也好,是丞相也罢,但在王家,他们只喊王导为老爷子。只是如今,王导已经很少露面,就连早朝都极少去,所以有些家族后辈都无法见到这位老爷子了。这次王导亲自发布命令,他们怎么不震惊。
“噤声!我王家名列士族,家风极好,你们要是这样窃窃私语,就不要出门丢人了。”中年儒士见到底下一阵讨论,故作生气道,实际上不怪这些小辈,就连他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有些吃惊的。
“你们也知道老爷子已经很久不问事了,这次他亲自下令让你们完成,可见老爷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你们务必完成任务,必要时刻可以选择一些手段,听到没有!”中年儒士开口道。
“听到。”堂下青年异口同声。
“这次的任务就是命令你们伪装成武林世家子弟进去徐州城打探消息。若有什么怪人怪事,不惜一切代价带回。”
“徐州?就是那座被舍弃的州城?”堂下有人疑问道。
“不错,老爷子本想留住那座城,可以庾亮从中作梗,丢失了徐州,所以老爷子命令你们前去探查。你们若是完成任务,说不定老爷子会亲自接见都有可能。你们现在回去收拾,明天清晨出发。”
“是”,众人回答。
望着远去的几位年轻后辈,中年儒士眼中泛起不知名的光彩,其实王导给他的原话并不是这样的,王导召见他,只是让他派人去徐州城看看,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
只是末了王导悠悠地说了一句,“双凶现世,大祸将起。抢得先机,将来天下必有他一席之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中年人以为这是老爷子特意交待自己的,如果自己能完美的完成这个任务,一定可以进入王家真正的上层。
表面上中年人算是王家的上层人物了,可只有他们这一层人才清楚,王家的高层另有其人,甚至高层中有些都不姓王,但他们才有资格参与老爷子机密要事的讨论。在他们这一层次人中,也只有现任家主王健立有幸进入,但是却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只是老老实实的听着那些人的计划并安排下去。
中年儒士叫王秋林,是王家表面上实权很大的一号人物,主要职务就是掌管王家的赏罚,赏的时候一般他不参与,但是罚的时候一定少不了他的身影,所以王家的后辈子弟都很怕他。
王秋林觊觎上层圈子已经很久了,都说江湖儿女豪情万丈,但其实书生更有胸藏天下的意气,只是各自的追求不一样。
王秋林也想像老爷子王导一样桃李满天下,声名传四海。可以不夸张的说,胡人之所以不敢全力南下,就因为忌惮他王家的这位老爷子。如果他能进入老爷子的那个圈子,即便不能左右天下局势,但若能参与其中听听他们的计划,就已经够兴奋了。
想到这,王秋林下定决心做好这件事,甚至高出代价,超额完成任务,只要让老爷子高看一眼,那就值了,所以就有了教堂内的一幕。
王府,一座外表很普通的院落,表面上看上去平凡无奇,甚至有些老旧,其实他就是又老又旧。泛灰白的墙壁,青黑的旧瓦,又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写意。要是有些沽名钓誉的世家公子哥看到还真以为是什么隐士大家的居所呢,而王家人都知道这居所就是属于一对可怜的兄弟。
兄弟俩的父母早亡,而且父母都是平庸之人,对王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所以家族也没有对这对兄弟特殊照顾。一开始,他们只能靠些近亲的救济存活下去,但王家毕竟枝繁茂盛,关系错综复杂,谁会天天关注他兄弟俩的情况。
慢慢地兄弟俩渐渐长大,就露出了不平凡的天赋。哥哥王羲****骨奇佳,九岁习武,十二岁便冠绝同龄人,如今年已十七,就是王家年轻一辈武力上的领军人物了。
弟弟王羲之偏爱文学,经、史、子、集均有涉猎,但他最大的爱好却是书法,庭院有方水塘,据说是乌黑色的,听说就是那王羲之洗笔处。但王家毕竟是文学士族,不是武林世家,对文的重视当然超过武的。本来看到王羲之有不弱的文学天赋,身边的人还为这对可怜的兄弟暗暗高兴,但看到王羲之钟情于书法,不免就落了下乘。曾经有人劝说于他,他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任何回答。后来又有人劝他哥哥让王羲之改改,王羲阳也是毫不在意的说他弟弟开心就好,他不管。让王家人不由感叹,没有父母的孩子难免误入歧途,王家是个大家族,终究也只有很少人关注他们。
古朴的院落里,没有花,没有树,只有挺拔的竹子,缠绕的藤蔓,还有遍地的野草。
草,随处可见的草,满目皆是。东一片高,西一片低,就像偷懒的杂役干活干到一半就跑了。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草断落之处,各有不同,有呈一片倾斜的趋势,有的呈半月形,还有的高高低低弯曲不平,明显不是修剪来的。
黄昏,院中一青年持剑而立,右手握剑,左手负于背后,剑身斜上约五寸,剑尖直指落日。青年一动不动,就像一尊石雕。从族中教堂回来后,男子就这样站立着,这是他每天的功课,习武之人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院中另一处有个水塘,水塘旁站着一少年,少年约摸十二三岁,长相清秀,惹人怜爱。此时少年手中拿着一根软毫,他弯着腰好像在写字,地上没有宣纸,只有泥土,很普通的泥,软软的,黏黏得。少年没有在意这些,字随笔现,笔随心走,心随意动,不久,一篇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一气呵成。
少年拿起毛笔,看了看,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然后又抬起头,对着院中持剑男子呵呵笑了笑,又低下头看字去了。
当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不见,持剑青年动了。本来的他静如磐石,如今不动则已,动如惊雷,噼里啪啦,青年男子剑法纯熟,就像一位浸淫其中多年的剑道大家,很难想象他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才有如今的成就。
“百锦溯游”,这一招是由下而上,讲究一个出其不意。其实这一招有他真正的名字叫“逆龙出海”,但王家终归是书香门第,把这一招改名为“百锦溯游”。这招出手凶猛,狂暴,不可阻挡,王家自诩士族,再加上顾及皇室忌讳,当然不能取原来的名字了。
一剑既出,势不可挡,一片片残叶飘起,切口整齐,煞是好看。原来这院中的草高低不平,都是由这青年练剑造成的。斩断的草叶落在地上,又生出新的草来,生生不息,竟有蔓延整座院落的趋势。而且也没有人打扫,才有了如今这副残破的模样。
青年曾立誓,院中杂草一日不除尽,剑法一日不大成。杂草除尽之日,便是大丈夫扬名于世之日。这些话也只是王家一些中下层人物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却没有一个人当真。开什么玩笑,除尽杂草,就能扬名于世?那他们除尽王府杂草,岂不是天下第一了?更何况,如今生逢乱世,武林人才辈出,正邪两道皆有不世出的天才。不说天下,且说晋国武林十大高手,只有两位是属于朝廷之人,其余八位要么是一派之主,要么是隐士大家,哪有人敢称自己真正天下无敌,哪怕真有人这么说,估计第二天就被人分尸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习武之人争强之心可是非常之盛的。
一套剑法使下来,青年气息均匀,没有紊乱的感觉。静站了一会儿,一道声音传入耳中:“哥,吃饭了。”
青年转头看了看他弟弟,微微笑了笑,说了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