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是一件劳心又劳力的事情,作为抗洪总指挥,禹不管是肩膀上还是心里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在那个还没有分出阶级的远古社会,禹既是总指挥,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光靠指手画脚一番来混日子的,需要干的活他一点也不能少干。而禹心理上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治水失败之后的严厉惩罚,他可不希望自己象父亲一样因为治水失败而被流放,所以禹这个总指挥做得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两个词来形容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光荣事迹,那个时候我们懵懵懂懂地认为大禹是一位因公忘私的大英雄。逐渐长大一些之后,突然又觉得这不合理,进不进家门与治水负不负责有半毛钱关系?偶尔进家门与娇妻温存一番,再接受一番鼓励与打气的温软话语之后,治水的劲头或许还会更足一些。就像电影《赤壁》里周瑜与小乔那样,这很正常啊,于是在不解之下,有人开始怀疑大禹的生理机能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大禹当时的境况之下,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想错了,小时候的想法太表面化、太简单了一些,而对于大禹生理机能的怀疑则是有些想歪了。现在的很多人下班之后不回家,是因为外面有温柔乡;而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进去,害怕给别人落下把柄,一个不小心或许就会步了自己父亲的后尘。所以大禹即便是为了自己,也要全身心地治好洪水,同时他还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大禹治水是多么地认真负责,尤其要让远在王城的鲧知道这一点。所以,不管是真的假的,只要这话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传到了其他氏族首长的耳朵里,那效果就达到了。
治水是一件积累大功德的事情,作为抗洪总指挥,禹的回报很快就到来了。在虞舜登上王位之后,禹被四岳推举担任百揆,负责管理百官。这是虞舜登上王位之前所坐的位置,官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丞相。登上官位之后,因为在治水中积累下来的声望和人脉关系,禹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将各种关系理得很顺,威望越来越高。同时,最重要的是因为四岳和一众氏族首领对虞舜王位传子的戒心,过了一些年之后,禹就被确定为王位唯一合法继承人。从这之后,禹逐渐地开始独掌大权,就像以前的虞舜一样,成为了摄政王,而舜帝则开始游历天下。
舜帝逝世之后,禹也学舜帝当初那样谦让了一把,推举商均接替舜帝的王位,而自己则退到了阳城,因为阳城是禹的族人夏后氏聚居的地方。与当初在丹朱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四岳以及众多氏族首领不把商均当回事,都到阳城去朝见禹。于是,禹开始接替王位,但是却遭到了三苗的强烈反对,于是禹调集部队与三苗大战。据说这场战争打得是惊天地泣鬼神,前后持续了七十天,才将三苗彻底打败。这场战争之后,三苗开始衰微下去,并逐渐向南方迁徙。
为了安抚尧舜的氏族,禹王还把尧曾经的封地唐封给了尧的儿子,把舜曾经的封地虞封给了不能继承王位的商均。因为大洪水彻底退去,到了禹王当政时期,远古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发展,无论是农业、渔业、与牧业还是手工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剩余财富得到快速累积。作为天下共主的禹王,有那么多的氏族定期朝贡,积累的财富自然是最多的了,据说与帝尧和舜帝的生活节俭相比,禹王过上了堪称奢华富贵的生活。除了生活上的奢华之外,据说禹王还在自己的王城之外又垒起了一层厚实的城墙,从此禹王带着他的百官生活在内城之中,而其他族人只能在外城之中居住生活。看似简单的一堵墙,却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画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彻底颠覆了远古社会百十万年流传下来的平等观念。
虽然过着奢华富贵的生活,禹王的心里其实也是有困惑的,那就是如何才能传子成功呢?在传子一路上,一代圣王仁君帝尧失败了,政治手腕非同寻常的舜帝同样也失败了,那么我能不能够打破这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顺利地把王位传给儿子启呢?在帝尧舜帝身上都没能实现的夙愿,能不能在我的身上得以实现呢?作为后世的人类,我们无需为这一事情纠结,因为我们都知道禹王实现了这一夙愿,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禹王是如何实现这一夙愿的吧。
禹登上王位之后,他原来所担任的百揆自然就空了出来,于是在四岳及一众氏族首领的推举之下,皋陶理所当然地做上了百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在四岳和一众氏族首领的眼里,皋陶就是下一任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禹王心里非常清楚,事情的关键不在皋陶,而在四岳,四岳的威望太高了,而且每次又都是如此团结,简直是铁板一块。回顾一下帝尧与舜帝的目的没有达成,其实最大的阻力也是来自于四岳这里,对于部队大联盟公权力的私有化,他们是最大的反对派。为了制衡四岳的影响力,舜帝曾经把四方之地分为十二个州,用十二个侯爵来制约他们。但是这十二个州的侯爵毕竟还是要服从四岳管理的,所以这种制衡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很明显,舜帝当初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
现在,禹王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重新划分九州。在治水的过程中,禹在积累了丰富经历的同时,对各处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于是禹王就依据山川、河流以及气候等条件,将版图重新划分为九州。这样既方便确定各州朝贡的物品种类与数量,同时也达到了大幅度削弱四岳影响力的目的。禹王大概是这么做的,这新划分的九州不再直接听命于四岳,而是直接向禹王负责。而四岳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至多也只能控制九州中的四州,剩下五个州的管理者则由禹王来任命。这新出现的五个管理者自然要感激禹王的提拔与培养,虽不至于对禹王俯首帖耳,至少也不会再与四岳形成一块牢不可破的铁板。
重新划分九州之后,禹王紧接着做的事情是铸鼎,禹王铸鼎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收天下青铜器。在治水之中,青铜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禹自然知道青铜器的重要作用。试想一下,那个时期如果出现一只用青铜器装备起来的军队,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于是禹王想要通过尽收天下青铜器的方法,来削弱九州氏族的实力。
禹王能想明白这一点,其他氏族的首领自然也明白青铜器的重要意义,自然不会全力配合禹王的收集青铜器行动。收集青铜器的行动遇到强大的阻力与不配合,但这事难不倒禹王,如果借用上天的名义,不怕你们不把青铜器都交上来。于是禹王把九州诸侯都召来开会,神色庄重地对大家说道:“本王收集青铜器并不是为了自己,实在是为了你们着想啊,因为本王要铸鼎祭天为大家伙祈福啊。”看到众诸侯稍有疑惑的表情,禹王稍微顿了顿,继续说道:“知道当年轩辕黄帝为什么要铸铜鼎吗?那是为了祭天啊,只有获得上天的支持,他的位置才会稳固,他的管辖之内才不会出现灾祸。知道以前的大洪水为什么会这么厉害吗?那是因为上天早已经不满足于我们用牺牲来祭祀,认为我们的心不够诚,所以才降下那么大的灾祸的。”
一提到大洪水,这些诸侯也开始正色起来,如今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这都是禹王的功劳啊,如今禹王这么说,他们自然也会相信,很快就人焦急地问道:“那我们该用什么来祭祀,上天才会满意呢?”看到自己的诱导开始奏效,禹王心里高兴不已,于是更加郑重地说道:“当然是用我们最好的东西来祭祀了,只有用大量青铜器来祭祀,上天才会满意。青铜器原本就是上天所属之物,为了帮助我们战胜洪水,上天才把青铜器赐给了我们。如今我们却把青铜器用来制造生产工具,这是对上天的亵渎啊,上天又开始不高兴了,万一上天哪天给你们的辖区内再降下灾祸,你们谁能承受得了?”
不得不说,远古先民是质朴的,同时对上天的敬畏也是真诚的。在禹王连哄带吓之后,一众诸侯都开始相信一点,那就是青铜器是上天之物,容不得犯人亵渎,必须要把这些青铜器还给上天。怎么还呢?禹王早就想好了,铸鼎!于是轰轰烈烈的铸鼎大赛开始了,每个州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为了铸鼎,九州的青铜器都被收集了上来,唯独王城以及禹的嫡系氏族依然保留着青铜器。有一点禹王没有欺骗九州的诸侯,鼎确实铸了九个,每一个鼎象征着一个州,但是九鼎却集中放在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