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郑文公带着军队到楚国助战。
四月二日,晋国、齐国、宋国、秦国的军队同楚国在城濮作战。
纪国,楚国的军队大败。
楚国杀了他的大夫得臣(字子玉)。
卫侯逃亡到楚国(卫侯得罪过重耳,现在重耳找他算账)。
四月二十七,晋文公到达衡雍,晋国军队在践土建造了一座王宫。
【这座王宫的规模,据《仪礼-观礼》记载:“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楚军战败,郑文公终于坐不住了,他非常恐惧,就派子人九到晋国求和。
晋国的栾枝进入郑国,同郑伯结盟,订立盟约
五月初九,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结盟。
(还是郑文公脑筋反应快,比卫文公、许僖公识相)
五月初十,晋国把楚国的战俘献给周襄王:驷马披甲的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
郑文公作为周襄王的相出席,用的是周平王时的礼仪。
(周平王时,郑武公为“相”,卿士。此时是周襄王命他们“各复旧职”,要郑文公“戎服辅王,以受楚捷”。)
五月十六,鲁僖公、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鲁僖公、晋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子叔武、莒兹丕公),在践土结盟。
陈侯也到会。
鲁僖公等诸侯在天子的住所朝见天子。
(就是说中原国家基本都回归了,这样的场面远大于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的“甄之会”。晋文公要称霸了~)
(只有许国没有来人。卫成公也没来,他还在出居(流亡)期间,来的是他弟弟叔武,所以称卫子。杜注“王子虎临盟,不同歃,故不书。”另外,一向很少得到出场机会的莒子,从此年开始一次不落地参加了晋文公组织的各次政治活动,是为这个时期的积极分子。陈穆公也赶来参加会议,大概没有赶上结盟仪式。)
冬,鲁僖公、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国人在温会见,商量出兵攻打不顺服的国家。
(鲁僖公、晋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蔡庄公、郑文公、陈共公、莒兹丕公、邾文公、秦穆公)、
(陈共公继位尚未改元,所以称子,这是老规矩;莒子和邾子因是子爵,故称子;秦国是首次参与中原结盟,所有排序在最后,而且称人,史料称来的是秦穆公)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那时候,晋文公年纪大了,他怕过不上几年“称霸”的瘾。
于是,今年冬天,他就在温地(离京师不到100里)以臣之名义,大肆召集九国诸侯的军队,共尊事天子。
可晋文公细细一想,数万军队突然一下子进入周朝,这里面……好像有点谋反的意思啊……
晋文公就找了个借口,说请周襄王来巡守——正如当年周惠王视察虢国一般,也可以使诸侯来朝觐,多么气派。
(而史书为了美化周王的行动,替天子避讳,就变成了这样:天子在温地(河阳)狩猎,“临时”遇到了诸侯会盟)
(其实就是周天子第二次被诸侯请去会盟。“黄河北面”叫“河阳”。“温地”在“黄河北面”。)
(春秋笔法,太废脑细胞了~但也得益于春秋笔法,我们才能看到这些记录~)
——分割线——
十月七日,开展第一项议题,诸侯朝觐天子。
晋文公召请周襄王前来,并且带领诸侯在周襄王的住处朝觐周天子,名义上是周襄王打猎时偶遇“诸侯会盟”。
这次朝觐周的诸侯国比较多,(排名不分先后)到场的有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公、秦穆公、郑文公、陈共公以及邾、莒的国君、曹共公(虽然现在被晋国灭国了)、卫成公(卫成公是被晋文公抓来的,勉强可以算进去);
另外只有许国的国君没有到场。
不来不行啊,晋文公都把天子挪来了。
——分割线——
接下来,开展第二项议题,卫成公和元咺的诉讼案
卫国的元咺逃奔晋国后,就向晋文公控诉了“卫国叔武被杀”之事。
甯武子作为卫成公的诉讼人,鍼庄子作为卫成公的代理人,士荣作为卫成公的答辩人。
卫成公没有胜诉。
作为诸侯领袖的晋国杀了士荣,砍了鍼庄子的脚,认为甯武子忠诚而赦免了他。
然后又把卫成公压到京师,关在牢房里。
甯武子负责给卫成公送衣食。
而卫国的元晅胜诉了,他便从晋国回到了卫国,立公子瑕为卫国国君。
——分割线——
最后,举行第三项议题,讨伐许国。(许国没来)
晋文公说:“寡人受天子册封为方伯,专事征伐。今日许国一直服事楚国,不通中原,连天子朝驾河阳,许男也不到河阳朝拜天子,真是大逆不道,不尊天子。寡人愿与众位一起发兵讨伐许国,不知大家意见如何?”
众诸侯都不敢违抗晋侯的提案,都说:“愿听从君令!”
只有郑文公一人内心不服,暗地对叔詹说:“昔时,晋文公为公子时,路过郑地,寡人曾不礼于他,必怀恨在心。今日晋国伐许,明日必伐郑。我们不如暗地通楚,留条后路,异日若有大难,可以靠楚人保护!”
叔詹劝郑文公说:“晋文公有纳周王大功,众诸侯皆依附,兵强势大。晋侯不记前仇,收郑国入了盟。君主千万莫要三心二意。君若怀二心,必得罪晋国,后果不堪设想。”
郑文公仍不听叔詹的意见,派人到处传说郑国有疫病发生,托言给晋文公,先行回郑国去了,并暗地派人去楚国,告诉晋将伐许之事。
晋文公见走了郑文公,心怀不满,仍率领晋、齐、宋、鲁、陈、蔡、秦、邾、莒九国兵马伐许国。
在出征许国的路上,晋文公突然生病了。
曹共公的侍从侯獳就贿赂晋文公的筮史,让他把得病的原因说成是由于灭了曹国。
晋文公的筮史就对晋文公说:“齐桓公主持会盟而封异姓的国家(指邢、卫,于齐为异姓;也可能指杞、鄫、徐,于周为异姓),现在君王主持会盟而灭同姓的国家。曹国的叔振铎,是文王的儿子;先君唐叔,是武王的儿子。而且会合诸侯而灭掉兄弟之国,这是不符合礼仪的;曹国和卫国一样得到君王复国的诺言,但是不能一同复国,这是不讲信用的;罪过相同而惩罚不同,这是不符合刑律的。礼仪是为了推动道义,信用是用于保护礼仪,刑律是用来纠正邪恶。丢开了这三项,君王准备怎么办?”
晋文公很高兴,恢复了曹共公的君位,允许曹共公在许国和诸侯会盟。
但是,伐许的战争,无功而返。
因为他太急躁了,一年用兵三次,军队没有时间修整,所以包围许国时,很多士兵极度疲劳,晋国不能让许国臣服,只好罢兵。
此战过后,晋国正式改革军制(前面是试行),开始建立三行(háng)军制。荀林父统率中行军,先谷统帅右行军,先蔑统帅左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