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篇】
郑国,姬姓国。
“郑”这个字的繁体字是“鄭”。
“鄭”左边的“奠”在古代是一种酒器,含有“祭奠”的意思;右边是“阝”,是“执耳”的意思。
“鄭”的意思就是替周天子代行重要祭祀和礼仪。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自己的弟弟“友”(郑桓公,寤生的爷爷)封在了京畿内的“郑地”的棫林(今陕西华县)。
执政期间(前806年-前782年),郑桓公颇有政绩,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周幽王时期(前781年-前775年),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
前774年,郑桓公看出西周马上就要倒了,他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利用司徒的职权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的地区(京地),并在当地筑城(京襄城遗址),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
【“京地”北距东虢国国都约20多公里,南距郐国都城约27公里】
(迁移过程历时2年以上)
【这个过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郑桓公寄孥”,寄孥:寄托妻子和儿女,这里代指“迁移郑国的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
前772年,“京地”的都城(增筑)建设正式完成。
【据说,“京地”的城墙非常牢固,它的土是黄土和南方的红土、小米汁混合而成;至今还存在一部分城墙】
前771年,骊山犬戎战役爆发,郑桓公殉难。
前770年,郑桓公之子(郑武公,郑庄公的爸爸)即位,由于保护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的司徒之职。
周平王赐虎牢之地给郑武公,郑武公举行祭祀,正式宣布:郑国定都“京地”。
前769年,郑武公灭郐国。
前768年-前767年,郑武公相继吞并虢(东虢)、邬、蔽、补、丹、依、厵、历、莘九个小国的土地,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地”,扩建城邑,巩固国防(“武公之略”),为郑国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天下郑氏出荥阳(古代京地)”,这句话在郑氏族人中流传得很广~】
【据说黄河南岸的广武山周围很有些带“武”的地名如广武、原武、阳武、武德、修武等等都是为纪念武公的盖世功德而得名的。】
前766年,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的做法产生了猜疑,就想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
前765年,郑武公迫于周平王的压力,不得不从“京地”迁都于“郐地”(原郐国,位于洧水与溱水交汇处),为了区别于旧的郑国(“郑地”,今陕西华县,郑桓公的封地),改名“新郑”(后来,韩国灭了郑国,也在此建都,所以现在把“新郑的遗址”称为“郑韩故城遗址”)。
【“改地名”这活是几千年以来的传统啊……】
“新郑”城设置5座城门,内有宗庙和宫殿。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前757年,郑庄公出世。
他母亲是姜氏夫人(“武姜”:申国女子。“武姜”不是她的名字——她的丈夫是郑武公,而郑武公的谥号是武,她是姜姓,所以后人称她为“武姜”)。
姜氏夫人(武姜)生他的时候,难产,差点一尸两命,所以很讨厌他,就给他取名“寤生”(“寤生”的意思:脚先出,头后出;逆生,倒着身子出世。“寤”:就是“忤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