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8年,宋武公去世,子宋宣公力立。
【当初,宋武公时期,鄋瞒(长狄的一支)进攻宋国,宋国司徒皇父(宋戴公之子)帅师抵御。耏班为皇父充石(即司徒皇父,字皇父,名充石)之御,公子谷甥(穀甥)为车右,司寇牛父为驷乘,在长丘打败狄人,俘获了长狄缘斯。皇父和两个儿子战死,宋武公因此就把城门赏给耏班,让他以征收城门税为食,该城门称为耏门。】
公元前747年,秦国造陈宝祠。
【修建鄜畤九年以后,秦文公得到了一块像玉石的宝物,在陈仓的北山坡上修筑城池立祠祭祀它。这位神有时一年也不来一次,有时一年来几次,来的时候经常是在夜里,光辉照耀,像流星一样,从东南方飞来聚集在立祠的城中,像雄鸡一样,发出殷、殷的声音。野鸡也在夜里鸣叫。用一头牲畜祭祀它,命名为陈宝。】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仇,成师的哥哥,曾经杀携王,结束了周王室长达21年的二王并立局面)去世。
秦国开始实施“族刑”(一人有罪,延及三族;三族之范围,因时代不同,说法不一。)。
【“族刑”就是要求每个“个人”的行为都要对整个家族的负责,实际上就是明确宣布“国家”的利益高于所有个人的“权利”,这样就把“全国”人民“团结”在最高统治集团的意志之中了。】
公元前745年,晋开始出现叛乱了(晋国百姓都归附成师),所以晋昭侯封成师(晋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当时已经58岁了)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的都城)。
陈文公去世,长子陈桓公(鲍)立。”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掘突)生病了。夫人姜氏向武公请求,想立段为太子,郑武公不答应。这一年,郑武公去世,寤生即位,这就是郑庄公。
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寤生)把他的弟弟段(公子圣)封到京城,号称京城太叔。祭仲(祭足)说:“京城大于国都,不可以封给段。”郑庄公说:“母亲(武姜)想这样,我不敢反对。”叔段到了京,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
公元前741年,楚国,蚡冒(熊眴)去世。蚡冒(熊眴)的弟弟熊通杀了蚡冒的儿子而自立,是为楚武王。
公元前740年,卫国州吁长大成人,喜好军事,庄公便派他做军队的将领。卫国的上卿石碏(què)好心进谏庄公说:“妾生的儿子喜好军事,您便让他做将领,祸乱将从此兴起。”卫庄公不听。
【春秋时代,很多都是因为弟弟与哥哥之间的矛盾,而发生君位争夺的血案。】
公元前739年,晋国的潘父杀了晋昭侯,接纳成师,但是因为晋国人反对而失败了。晋国人把潘父杀了,立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为国君。曲沃桓叔(成师)兵败,返回曲沃。
【以前,晋昭侯封曲沃桓叔(成师)到曲沃,派晋靖侯的孙子(栾宾)辅助成师,当时就有人问“这能长久吗?”那么曲沃桓叔是流放?还是晋封?栾宾是辅佐还是监视?这里到底有多少难言之隐?司马迁没说。】
【回顾晋国历史,晋穆侯去世后,晋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赶跑了晋穆侯的两个儿子。他们一起逃跑避难。前781年,仇和成师率兵成功地杀掉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大概在晋文侯(仇)夺回政权的过程中,成师也曾立下大功,所以文侯宠爱弟弟成师,临终时委任他监国。“监国”从来就不是好差事,英明如周公,还因流言避居于楚,遑论他人;历史上的“监国”多以“谋反”为结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弑君夺权”几乎是成师的必然选择;有谋反的主子就有谋反的臣子,晋国大夫潘父犯难走险,杀晋昭侯迎接成师,不料“晋都国人发兵攻击桓叔”,人家“桓叔败,还归曲沃”,“诛潘父”,没赌好这一局,潘父搭上了性命。】
秦国,秦文公派人砍伐南山大梓,树能自愈其创,总是砍不倒。有人告诉文公说,树神最怕人披头散发。文公照他的话去做,才将树砍倒。树中有一青牛走出,逃入丰水中。后来青牛复出丰水中,文公使骑士击之,不胜,有人从马上摔下,髻解发散,青牛才畏而不出。秦后来设有一种“被发先驱”的骑士,叫“髦头”,据说即由此而来。“秦于故道县立祠祭“逃入丰水的青牛”,称“怒特祠”。(这是先秦版“吴刚伐桂”吗?)
公元前738年,楚人入侵西申国(陈国和郑的南边,楚国的附庸国,楚国管理自己的家事)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扬)卒,太子完立,是为卫桓公(后来被弟弟州吁杀死)。
周王室戍守申国(显然是对三年前“楚人侵申”的反应,周王出兵干预诸侯国,结果如何不知道)
公元前733年,卫国州吁乱来,被哥哥卫桓公罢黜,州吁逃到了国外。
公元前724年,晋国的曲沃庄伯(曲沃桓叔成师的儿子)攻入翼国(晋国的都城),杀了晋孝侯(晋昭侯的儿子),晋国人赶走曲沃庄伯,立了晋孝侯的儿子(公子郤),史称“鄂侯”。
【晋国两代国君连续被杀:之前,晋国大夫潘父杀了晋昭侯,想迎立曲沃桓叔(成师),但晋国人杀了潘父,立了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赶跑了曲沃桓叔(成师)】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