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52年
春,周历正月,僖公会同周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国的世子款在洮结盟。
【现在周惠王行将就木(《左传》说已逝),新王将出,此时的“洮之盟”意义自然不同。】
郑伯乞求参加盟会,表示顺服,也算给足了齐桓公面子。
成果如何,看来不是孔夫子及诸儒关心的事情了。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前651年
【春季,宋桓公去世。还没有下葬,宋襄公就会见诸侯,所以《春秋》称他为“子”。凡是在丧事期间,天子称为“小童”,公侯称为“子”。】
夏,鲁僖公、齐侯、宋子(宋襄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宰周公(即宰孔,是当时周王室执政者。)在葵丘会见。
【鲁僖公、齐桓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宰周公】
【“葵丘”,这处葵丘据后人考证应该位于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与河南开封市兰考县、商丘市民权县之间,现在民权县城东的林七乡林七水库(黄河故道)北侧,有葵丘会盟台,面积300平方米,高2米,三面环水,林木葱郁,“盟台夕照”曾是古代著名景点,后因战乱而被人遗忘。据《民权县志》记载,1950年,此处曾有一座破败的小庙,遗留下来的碑文记载着齐桓公与各国结盟之事。】
【正义括地志云:“葵丘在曹州考城县东南一里一百五十步郭内,即桓公会处。又青州临淄县有葵丘。齐襄公曾经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过葵丘。”】
诸侯们在葵丘重温旧盟,并且发展友好关系(葵丘会见)。
周襄王(去年的太子郑)派宰孔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赏赐给齐桓公,说:“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把祭肉赐给伯舅。”
齐桓公准备下阶拜谢。
宰孔说:“别急,我还有命令要传达,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谦卑劳苦,加上功劳,奖赐一级,不用下阶拜谢。’”
齐桓公本想答应。
管仲小声地说:“不可,为君者不讲君威,为臣者不讲臣礼,此乃祸乱之源啊。“
齐桓公就回答宰孔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到咫尺之间,我小白岂敢接受天子‘不必下拜’的命令?我惟恐在诸侯位上摔下来,给天子留下羞辱。”
于是,齐桓公下阶拜谢,然后再登上台阶,跪下接受胙肉。
(周天子祭祀用的胙,据说一般只分给姬姓诸侯和杞国、宋国这样的老牌诸侯,齐国是异姓诸侯,一般是不赐胙的。这也大概是周襄王对齐桓公拥立之功的一种嘉奖。另外,宰孔说这是天子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之胙,官称文武胙,级别是最高的。15年前周惠王也给楚国赐国胙,不知是不是文武胙。)
周襄王还赏给他天子乘用的大辂车、丹彩装饰的弓箭、缀有九条流苏的龙旗和渠门大旗,诸侯们都称颂齐桓公的举止顺乎礼仪。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秋季,九月十三日,齐桓公再次与诸侯在葵丘盟会,脸上愈发有骄傲之色(“震而矜之”),说:“凡是我们一起结盟的人,盟誓之后,就归于和好。”(葵丘之盟)
诸侯见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离心。
(在贯泽的那次盟会,齐桓公有忧虑中原诸侯国的心意,没有邀请而自愿来参加的就有江国和黄国的国君。)
(而葵丘的这次盟会,齐桓公“震而矜之”,此后背叛齐桓公的就有九个国家。)
盟誓时,只把牛捆起来不杀,宣读完盟辞放在牛身上。盟辞上写明天子的禁令,上边说:不许筑堤防,不许不让邻国来买粮,不许废立太子,不许立妾为妻,不许女人参与国事。
【葵丘盟约没有留下原始文件,从史料中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一条是用来防止内乱,对于公子中不孝的,坚决诛杀,以免日后引发政变,不得随意更改废立太子,不得将妾室立为正妻。
其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条可能是针对华夏诸国受夷狄的威胁甚大,所以应当重视人才,以求华夏之繁荣稳定。
其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这一条是突出华夏文明的美德,与前一条一起写入盟约的内容,也体现了各诸侯国在华夏文明的立场上是一致的,这也为“攘夷”的事业打下共同的文化基础。
其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意思是,士人的官职不搞世袭制,不要兼任几个差事,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得专横杀戮大夫。这是规定了诸侯内政的一些原则,其中士官不搞世袭制这点倒是有点意思。
其五,“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一条是涉及到结盟各国之间的利益。曲防就是在河流上做手脚,比如说位于河流上游的国家将水源截断,所以在葵丘会议上,严申各国不得擅自截断水源以涸下游国家。无遏籴就是不阻止邻国来购买粮食。各诸侯国内如果有重大的封赏事件,一定要互相转告,加强联系。】
【葵丘之盟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盟会,齐桓公也到达了他霸业的顶点,但也是终点。】
因为宰孔不是诸侯,没有参加诸侯结盟,所以先行返回。
晋君(晋献公)病重,上路迟了,路上正好遇见了宰孔。
宰孔说:“齐桓公好大喜功,施些小恩小惠,忙于远征(北伐山戎,南伐荆楚)而不修德行,每次盟会时只不过重申一下过去的誓约,同时简化仪式,多给诸侯些好处,希望得到回报。可是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因为那齐桓公施的那些恩惠就像他放出的债,嘿嘿,一旦诸侯们有借无还,双方就会结下怨气和仇恨。与其去参加会盟,您还不如管管晋国呢。”
晋献公听了这话,就回国了(公元前655年的首止之盟,也是这位宰孔受周惠王之命要郑文公逃盟,现在又是这位宰孔,私自劝走了晋献公。不过宰孔对齐桓公所谓“不务德而勤远略”的评价还是蛮正确的)。
【此年,晋献公死,里克杀死献公少子奚齐和卓子,秦穆公因为自己夫人是晋公子夷吾的姐姐,所以武力护送夷吾返晋为君。桓公也讨伐晋国内之乱,到达高梁地方,派隰朋立起夷吾为晋国君,然后撤军。】
【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晋四国强盛。晋献公死去后,国内大乱。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因此齐桓公宣称:“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包缠马蹄,挂牢战车登上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无人违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车盟会三次,乘车盟会六次,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于一统。过去三代开国天子,与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禅祭梁父。“管仲力谏,桓公不听;管仲于是介绍封禅之礼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桓公才作罢。】
齐老哥的霸业到达最高峰,郑文公却充当了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