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怎么会善罢甘休?
春,齐国人攻打郑国。
孔叔对郑伯说:“谚语说:‘心志如果不坚强,怎么会不怕得病?’我们既不能强硬,又不愿示弱,那只有灭亡了啊。现在国家危急了,请国君向齐国屈服,以此挽救国家!”
郑文公弱弱地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姑且稍稍等我考虑一下。”
孔叔回答说:“朝不及夕,国君还有什么好等的?”
最后,郑伯无力地点了点头。
夏,郑国为了给齐国赔不是,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谗言(关于虎牢筑城的事情),郑文公下令杀了压在大牢里的郑国大夫申侯。
【申侯的小故事: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宠信。楚文王快要死的时候,给他玉璧(贵重的财物),让他离开楚国,说:“只有我了解你。你聚敛财物却总是得不到满足,你可以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我可以不追究你的罪。但我死以后,楚国肯定会有人向你索取大量财货,你躲不过这一关。所以你一定要赶快离开楚国……但你不要到去小国,因为小国不能容纳你。”楚文王安葬后,申侯逃亡到郑国(小国),又受到郑厉公的宠信。楚国的子文说:“申侯他死定了(因为他逃到了小国)。古人有这样的话:‘知臣莫若君(意思是说:楚文王太了解申侯了)。’这个道理是无法改变的啊。”】
郑文公将逃盟的责任推卸给了申侯,告诉齐桓公,“逃离首止”是申侯的主意,现在我把出主意的人杀了,给齐侯您赔罪。
但是,郑文公又不敢亲自去宁毋会盟诸侯,便派太子华代替他前往宁毋去求和。
——分割线——
【郑文公的老婆与儿子们】
这时候,“陈妫”年老色衰,郑文公不喜欢婶婶这熟女了。
郑文公在江国娶妻,生了公子士(后来,郑文公派公子士到楚国朝见,楚国人给他喝了毒酒,他到叶地就死了)。
然后,郑文公又在苏国娶妻,生了公子瑕、公子俞弥。
俞弥少年夭折。泄驾和郑文公都讨厌公子瑕,所以没有立公子瑕为世子(公元前629年,公子瑕奔楚)
再然后,郑文公的一个贱妾(燕姞)看到了机遇,她编了个故事——她说自己梦见上天的使者给她一支兰花,那个“天使”说:“我是伯鯈(南燕国始祖),是你的祖先,现在托你把这束‘兰’交给你的儿子。因为兰花的香味在全国数第一,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地爱你。”
不久以后,郑文公听说了这个故事,真的给了她一支兰花,还让她侍寝。
燕姞怀孕后,告诉文公说:“我的地位低贱,侥幸怀了孩子。如果别人不相信,敢请把兰花用来作为信物。”
文公说:“好。”
之后,燕姞生了郑穆公,就给他取名叫“兰”。
如今,郑文公巴不得齐桓公杀了世子华,自己好立小儿子(公子兰)为世子。
世子华出使前,知道了这个消息,内心异常忧愤,准备铤而走险。
——分割线——
秋天,鲁僖公、齐侯、宋公、陈国的世子款在宁母会盟,商量郑国的事情。
(虽然郑国有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齐桓公好像没有感受到郑文公的诚意。所以,他就召集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事儿~该怎么解决~)
管仲对齐侯说:“我听说,用礼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德使远方的国家归顺。不违背德和礼就没有人不归顺。”
齐侯就依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来者都是客,齐桓公先发好处,接下去才好说话)。
这时候,郑国的太子华前来会盟。
齐桓公语气不善地责问他:“你来干什么。”
郑国的太子华就对齐侯谎称:“郑国之政,皆出于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郑伯首止逃盟、背齐向楚,皆‘三大夫’之意。您如果派兵伐郑,灭掉‘三大夫’,夺回政权,我愿让郑国服从齐国,比于附庸!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啊。”
(哎呦呦,这儿子怎么这么阴险啊~)
(原来嫡夫人陈妫年老色退,郑文公又娶了两位夫人,而且都生了儿子。这样,陈妫便失去郑文公的宠爱,世子华也得不到郑文公的欢喜,世子的位子也岌岌可危了,现在想借齐桓公的手坑爹。)
齐侯准备答应他。
管仲说:“您用‘礼和信’召集诸侯,现在却用‘邪恶’来给盟会画上句号,未免行不通吧?儿子和父亲和睦相处叫做‘合礼’,恪守王命、按时上交贡品叫做‘守信’,违背这两点,没有什么这比更大‘邪恶’了。”
齐侯说:“诸侯进攻郑国,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机可乘,利用这点,也不行吗?”
管仲回答说:“您还是用德行来安抚、训导郑国吧,如果郑国不接受,你可以名正言顺地率领诸侯去讨伐郑国,到时候郑国人心溃散,就无法挽救了,他们岂敢不害怕?但如果国君领着郑国的恶人(指郑国的太子华)去进攻郑国,那郑国就有理了,他们占了道理,还会怕吗?而且国君您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如果您使奸邪之人位列国君,怎么能向后辈交代?诸侯会见时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哪个国家不记载的。如果其他诸侯国记载您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那您的盟约就被废弃了(无法称霸了)。您把事情做了,而不载入齐国的史书,那肯定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我建议您不要答应子华,这样郑国就一定会接受您的盟约。子华既然身为郑国的世子,却要求借助大国来削弱他的国家,肯定会被他父亲发现,将来他就完蛋了。”
管仲接着补充道:“况且,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位贤明的人执政,您不可能钻他们的空子。”
齐桓公觉得有道理,就听从国相管仲的话,将太子华的话透露给郑文公。
子华因此获罪于郑国。
冬,郑文公果然派遣使者向齐国请求结盟。
【管仲不愧是当时最伟大的战略家。他是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
(当初,郑文公敢于逃盟,周惠王肯定是给予了郑文公某种“和楚”的权利。这里隐隐有周惠王离间诸侯,削弱齐桓公霸主地位的影子。自齐桓公称“霸”,郑作为在中原有影响的国君,就一直不大驯服,齐桓公自然心知肚明,郑伯逃盟,引来公元前654年的“诸侯伐郑”,公元前653年,“郑杀申侯以说于齐”,“秋七月,鲁僖公会齐桓公、宋桓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谋郑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