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鲁国在毗筑城(备晋也)。
——分割线——
孔子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孔子又从蔡国前往叶地。
叶公(氏沈,名诸梁,字子高,亦称“沈诸梁”,因受封采邑于叶,故称叶公,楚左司马沈尹戌之子)问孔子为政的道理。
孔子说:“为政的道理在于招纳远方的贤能,使近处的人归服”。
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子路不回答。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子路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他这个人呀,学习起道理来不知疲倦,教导人全不厌烦,发愤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忧愁,以致于连衰老就将到来也不知道'。“
孔子离开楚国的叶地回到蔡国。
在返回的路上,孔子师徒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
(“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
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反问说:“那个拉着马缰强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吧?“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桀溺又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暴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
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长沮”、“桀溺”态度的是“在乱世中选择避难”,孔子的态度是“志愿平定乱世”】
又有一天,子路落到了后面,在急忙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挑着除草工具的老农。
子路便上前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老农说道:“(现在正是春种夏收的时节),我还没有去田间干活(四体不勤),也没有给五谷施肥(五谷不分,“分”就是“粪”),我太忙了,怎会知道你的老师是谁?”
说完,老农就拄着拐杖拔草去了。
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是一位(有修养的)隐士。”
孔子叫子路为他引荐,去见过老农。
回到原处,老人已经走了。
【这是《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上的记载,老丈人没有让子路留宿,子路也没有发表观点】
——分割线——
冬,叔还(叔还是叔诣曾孙,在前499年见过一次)到齐国吊丧、会葬(齐景公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