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季,晋平公派韩宣子(韩起)来鲁国聘问(公即位故),同时报告他掌握国政,因此来进见,这是合于礼的(代赵武为政。虽盟主,而脩好同盟,故曰“礼”)。
此时晋国六卿是韩起(韩宣子,中军将)、赵成(赵武之子,赵景子,中军佐)、中行吴(中行穆子,上军将)、魏舒(魏献子,上军佐)、范鞅(范献子,下军将)、知盈(知悼子,下军佐)。
韩宣子在太史那里观看书籍,看到《易》、《像》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易象》,上下经之象辞。《鲁春秋》,史记之策书。《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故曰“周礼尽在鲁矣”),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周朝的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当此时,儒道废,诸国多阙,唯鲁备,故宣子適鲁而说之)。”
鲁昭公设享礼招待他,季武子(季孙宿)赋《緜》的最后一章(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故能以绵绵致兴盛。以晋侯比文王,以韩子比四辅——先后、奔走、疏附、御侮)。
韩宣子赋《角弓》这首诗(“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言兄弟之国宜相亲)。
季武子参拜说:“谨敢拜谢您弥补敝邑,寡君有了希望了。”
季武子赋了《节》的最后一章(“式讹尔心,以畜万邦”,以言晋德可以畜万邦)。
享礼完毕,在季武子家里饮宴。
有一棵好树,韩宣子赞美它。
季武子说:“宿岂敢不培植这棵树,以不忘记《角弓》。”
就赋了《甘棠》这首诗(《召伯息於甘棠之下,诗人思之,而爱其树。武子欲封殖嘉树如甘棠,以宣子比召公。)。
韩宣子说:“起不敢当,赶不上召公。”
韩宣子于是就到齐国奉献财礼(就是送彩礼,为平公聘少姜)。
进见子雅(公孙灶)。
子雅召见子旗(子雅之子,栾施),让他拜见韩宣子。
韩宣子说:“这不是保住家族的大夫,不像个臣子。”
进见子尾(公孙虿)。
子尾让彊(亦书彊,子尾之子,子良)拜见韩宣子。
韩宣子对他的评价像对子旗的一样,大夫大多讥笑他,只有晏子(晏婴)相信他,说:“韩先生是个君子。君子有诚心,他是很了解的(前532年,齐栾施、高彊来奔)。”
韩宣子从齐国到卫国聘问。
卫襄公设享礼招待他。
北宫文子赋《淇澳》这首诗(美武公也。言宣子有武公之德),韩宣子赋《木瓜》这首诗(义取於欲厚报以为好)。
——分割线——
叔弓(子叔敬叔)到晋国聘问,这是为了回报韩宣子(韩起)前来聘问的缘故。
晋平公派人在郊外慰劳(《聘礼》:宾至近郊,君使卿劳之),叔弓辞谢说:“寡君派弓前来重修过去的友好,坚持说‘你不能作为宾客’,只要把命令上达给执事,敝邑就大有光彩了,岂敢烦劳郊使?请允许辞谢。”
请他住宾馆,叔弓辞谢说:“寡君命令下臣前来重修过去的友好,友好结合,使命完成,这就是下臣的福禄了(得通君命,则於已为荣禄)。岂敢住进宏大的宾馆!”
叔向(羊舌肸)说:“子叔子懂得礼啊!我听说:‘忠信是礼的容器,卑让是礼的根本。’言辞不忘记国家,这是忠信。先国家后自己,这是卑让(始称敝邑之弘,先国也。次称臣之禄,后已也)。《诗》说:‘不要滥用威仪,以亲近有德的人(《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先生已经接近贤德了。”
——分割线——
晋国的少姜死了。
鲁昭公要到晋国去吊唁,到达黄河,晋平公派士文伯来辞谢,说:“不是正式的配偶,请您不必光临(晋侯溺於所幸,为少姜行夫人之服,故诸侯吊。不敢以私烦诸侯,故止之)。”
鲁昭公回国,季孙宿(季武子)就送去了少姜下葬的衣服(致少姜之襚服。公以末秋行,始冬还,乃书之,故经在冬)。
叔向(羊舌肸)对晋平公谈论陈无宇(陈桓子)说:“他有什么罪?君王派公族大夫迎亲,齐国派上大夫送亲,还说不恭敬,君王的要求也太过分了。我国自己就不恭敬(逆卑於送,是晋国不共),反而把齐国的使者抓起来,君王的刑罚太偏了,怎么做盟主?而且少姜曾经为他说过话的。”
冬季十月,陈无宇回国(晋侯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