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丁丑(二十),下令制作鲁僖公的神主牌位。
(鲁僖公是鲁庄公的庶子,前660年,庆父之乱后,由季友扶上君位)
《春秋》之所以记载,是因为鲁僖公下葬后,鲁国人没有及时制作牌位。
——分割线——
晋国人由于鲁文公(鲁僖公的长子)不去朝见而前来讨伐鲁国。
鲁文公去了晋国赔礼道歉。
夏季,四月己巳(十三),晋国派阳处父(晋国大夫)和鲁文公结盟,借此来羞辱鲁文公。
【《春秋》记载的时间是三月乙巳(十八)】
《春秋》记载说“及晋处父盟”,这是表示厌恶的意思。鲁文公到晋国去而不加记载,这是出于隐讳。
——分割线——
六月,鲁文公还没有从晋国返回鲁国。
公孙敖(庆父之子)就在垂陇(郑地)和宋成公、陈共公、郑穆公以及晋国司空士縠结盟,这是由于晋国要攻打卫国的缘故。
——分割线——
鲁国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七月没有下雨,但没记载“旱”,大概是没有造成灾害。
——分割线——
秋季,八月十三日,在太庙祭祀,升僖公的神位在鲁闵公之上。
(鲁闵公是鲁庄公的私生子,当了没几天的国君,被庆父杀死;而后轮到鲁僖公登上君位;鲁僖公的岁数可能比鲁闵公大),这是不按顺序的祭祀(僖是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闵上,故曰“逆祀”。正义曰:礼,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故同。僖、闵不得为父子,同为穆耳。当闵在僖上,今升僖先闵,故云“逆祀”。二公位次之逆,非昭穆乱也。《鲁语》云:“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弗忌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如彼所言,似闵、僖异昭穆者,位次之逆,如昭穆之乱,假昭穆以言之,非谓异昭穆也。若兄弟相代,即异昭穆,设令兄弟四人皆立为君,则祖父之庙即已从毁,知其理必不然,故先儒无作此说)
当时夏父弗忌担任宗伯(鲁国宗庙的管理员),尊崇僖公,而且宣布他所见到的说:“我见到新鬼大,旧鬼小(新鬼,鲁僖公,既为兄,死时年又长;故鬼,鲁闵公,死时年少。弗忌明言其所见),先大后小,这是顺序。使圣上升位,这是明智(又以僖公为圣贤)。明智、顺序,这是合于礼的。”
【后续评价】
《左传》点评:君子认为,这样做是失礼。礼没有不合顺序的。祭祀是国家的大事,不按顺序,难道能说合于礼吗?儿子虽然聪明圣哲,不能在父亲之前享受祭品,由来己久。所以禹不能在鲧之前,汤不能在契之前,文王、武王不能在窋之前。宋国先祖帝乙,郑国先祖厉王,始封之君犹且尊尚其父祖(帝乙,微子父。厉王,郑桓公父。二国不以帝乙、厉王不肖而犹尊尚之)。所以《鲁颂》说:“一年四季的祭祀不懈怠,没有差错,致祭于上帝,又致祭于伟大的祖先后稷。”(《诗经·颂·鲁颂·閟宫》)君子说这合于礼,说的是后稷虽然亲近,然而却先称上帝。
《诗》说:“问候我的姑母们,再问候到各位姐姐。”(《诗经·邶风·泉水》),君子说这合于礼,说的是姐姐虽然亲近,然而却先称姑姑。
孔子说:“臧文仲,他不仁爱的事情有三件,不聪明的事情有三件。使展禽(柳下惠,柳下季)居于下位(不用贤人,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使在下位。己欲立而立人),设立六个关口(征稽苛捐杂税,杜预注曰:塞关、阳关之属,凡六关,所以禁绝末游而废之),小老婆织席贩卖(家人贩席,言其与民争利),这是三件不仁爱的事情。作(作是设意)虚器是指有其器而无其位(居蔡山节藻棁也。有其器,而无其位,故曰虚);“纵逆祀”指的就是“跻僖公”这件事(听夏父,跻僖公);祀爰居是祭祀海鸟(《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这是三件不聪明的事情。”
——分割线——
襄仲(公子遂,鲁文公的叔叔,鲁僖公的弟弟)到齐国致送送彩礼,当然应该是致送玉帛财礼(“纳币”;鲁僖公要娶齐国的“出姜”),这是合于礼的。
《左传》点评:凡是国君即位,加强舅甥国家间的友好,办理婚姻的事,娶元配夫人来主持祭祀,这是孝道(谅闇既终,嘉好之事通于外内,外内之礼始备。此除凶之即位也。於是遣卿申好舅甥之国,修礼以昏姻也。元妃,嫡夫人。奉粢盛,供祭祀)。孝道,是礼的开始。既是娶元妃,说明是鲁文公初娶。
(鲁公屡娶齐女,《春秋》记载的鲁国国君12位,6位娶齐女,但似乎齐侯很少娶鲁女。这回准备给鲁文公所娶的是“出姜”,应该是齐昭公之女,齐昭公是齐桓公之子,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去世,距此时已20年,所以齐昭公有女嫁鲁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