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泰山旁边的“祊地”交换鲁国的“许地”。
三月,郑庄公派遣宛来致送祊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了。
(祊不是普通的城邑,它的功能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郑国国君陪天子祭祀泰山时用作汤沐之邑。)
(“祊地”在鲁国境内,土地面积较小,为一行馆;“祊”的本意就是古代在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祊邑原是周天子祭祀泰山时起居斋戒、沐浴准备的地方。据说郑桓公时,勤于王事,多有勋劳,又由于是周宣王的母弟,于是周宣王就将祊赐给了郑国,以便在天子祭祀泰山时,让郑国也能跟着沾光,算是对郑国的一种奖赏。所以祊不是普通的城邑,它的功能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郑国国君陪天子祭祀泰山时用作汤沐之邑。)
(“许地”挨着郑国边界,土地面积较大,为一乡邑)
三月庚寅(二十一)这天,鲁国经过一番努力才进入祊地(祊的人民不愿意)。
【寤生:亲,我跟你做个交易。】
【息姑:(接过地图)这好像不大合乎周礼啊。】
【寤生:周礼能吃吗?】(郑伯生气周桓王没有礼遇自己,故意用祊与鲁国交换了靠近许国的鲁国的田地。)
【息姑:好像……不能。】
“祊易许田”,说白了就是鲁郑没经过周王的允许,私下里把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祊”给调换了。
古时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况且放弃了“祊”就等于放弃了祭祀泰山的权利。
由于历史的原因(周公定礼),鲁国一直认为有资格祭祀泰山的只能是天子,还有就是鲁国国君,其他诸侯是没有这份权力的。
因此,当郑庄公提出用天子之泰山之邑的“祊”来交换靠近许国的鲁国“许田”时,就高兴地答应了。
祊和许田均为周王室所赐,郑庄公擅自将祊与鲁国许田对换,一方面出于地理远近的考虑,另一方面借此表示对周王朝的蔑视,郑庄公提出的这个交换实际是表明周王将“不祀泰山也”,这太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啊!
——分割线——
夏六月初二,蔡侯考父(蔡宣公)卒。
——分割线——
六月辛亥(十四),宿男(宿国国君)去世。
【宿国原来居于今山东境内,后来被别国逼迫而迁至今江苏宿迁;公元前684年,宋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
——分割线——
八月,葬蔡宣公(三个月内下葬,太快了)。
——分割线——
八月辛卯(二十五),鲁隐公和莒人在浮来结盟。
6年前,纪国和莒国在鲁国的调解下结盟(公元前721年,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所以这次,鲁国和莒国也要结盟,同时也是为了庆祝和纪国友好。
——分割线——
冬季,齐僖公派人来报告宋、卫、郑三国讲和的事。
隐公派众仲回答说:“君王使三国舍弃相互仇敌的图谋,安定他们的百姓,这都是君王的恩惠。寡君听到了,岂敢不承受君王的高明的好行动!”
【齐国使者:宋、卫、郑三国讲和了。】
【息姑:一直以来,我就有着一个梦想,我梦想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我梦想……】
无骇去世,羽父为他请求谥号和族氏。
息姑向众仲询问关于族氏的事。
众仲回答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以做诸侯,根据他的生地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族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又以这作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绩,就可以用官名作为族氏。也有以封邑为族氏的。”
息姑命令以无骇的字作为族氏,就是展氏。
【展无骇:我不能带你飞了,亲。】
【羽父:(用力敲打病床)不要,不要!你别离开我!】
展无骇卒。
【羽父:国君!无骇他走了】
【息姑:惜(shuang)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