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念本为虚,但是在三元合一的命元仙骨上便显现出了具体的形象。像一条刚出生的小鱼苗自由自在的漂流在小河里,不停地寻找着心中的道理。
河虽小,但是它的德性并不比厚德大地相逊色。这条流转不息的小河也曾经养育着百口之人,亦曾赡养着数不胜数的山禽走兽。这是水德,与大地厚德并驾齐驱。
玄耳神念灵透,不断将水德生命和大地的厚德相比着。土德在于厚重承载,水德在于生养生命。顺着明悟的一抹灵光,心念逐渐通明静一,再次进入到杳冥恍惚,恍惚杳冥之状,这是心念纯净似道的大象。
何为道?我不知古往今来先贤圣祖所想,但是在我心中,以我这十来年的修学中的认识,这德便是道,道无形无象,但它却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其所表现便是德。
江河湖海,皆由水流所成,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若得道,便需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成全别人保全自己,这是道。不,道不可言明,言明着是象,是德。
忘我两忘,心神通明,此时的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神念已经彻底的和水性相合,达到水乳交融之状。有意念主宰的索取并不能够感悟到水中的道性,只有物我两忘,专气致柔如婴儿的无私无欲之心才能与水德相合,得到己需。
此时的玄耳正是如此形态,静守抱一,心念无欲似婴儿,也是他身处山野,从小到大没有过多的红尘欲念,才能够做到如此之状。
神念空明抱一,但也不是什么都不作为的寂灭之意。而是顺心顺意,以自身灵性明见道性的无为通明。他思虑所有研读过的圣人道言,汲取理解着其中的经意,在不断的和自己所学所见相互融合归一。
那一丝以游离于水流中的神念一点一滴的积攒着水性灵光,从游弱细丝慢慢的壮大,这一切都是在无为抱一的清净中积累而来。
水流不息,这是眼睛所能察觉的水性道象,不过在他身临其会的体悟中发现,水性其实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形体,静止的是道性,这一发现让他欣喜若狂,差点从抱一静守的通明状态中涟漪起杂念。不过有他天然的性情帮助,最终还是凝神静守。
心念平复,顺着刚才的明悟再次推演着。水性虽说属于阴柔,但在其道性的感悟中,他发现了动静之状。这和阴阳为道的基础没有多大差别。
黄帝传世帝言中有阴阳之论,易圣的道途直接以阴阳为念,看来这阴阳着实有包容归一之感。一个是以五行为意的阴阳,一个是直接的阴阳之论,玄耳在从水中感悟的动静之道亦能够用此阴阳之说解释,他便顺着阴阳之轮再一次来感悟水中道韵。
万事万物都有根基,不管是天地自然还是人心学识,都有其最为中心的根源。他便思虑起自己的学识根基是以何种学说构成。黄帝的阴阳之论在于五行,以土为源,金水为因,木火为阳,以土为统筹一切的道源。易圣直接以阴阳之论为自身道源,易圣之道太过空无,不能明悟其中精华,倒是黄帝之言对自己有所启迪。
顺着这些感悟,他向天地自然求因缘。古来先贤,各持己说成就己道。但以领袖绝伦的黄帝和易圣来说,阴阳其实才是根本所在。好像自己所接触的一切莫不蕴含在其中。上有天,下有地,天属清阳,地书浊阴,这是天地之象。
如此来说,天地为道,天地隶属阴阳,这阴阳便是道。不过人毕竟不是天地,力有所限,所以黄帝以适合自己性情的土性为道源来统筹阴阳,也算是以道统御。易圣虽有圣言传世,但其真法没又传下,不知其如何驾驭阴阳之道,不过看其道图便可知一二。易圣应是性情罡烈之人,其阴阳之论太过朴素绝对,阴阳相对太过刚强,不适合我的性情,看来还需思索适合自己的性情之道。
我在练习拳掌时曾以阴阳为最基础的根源,最后在神海之中衍生出易圣黑白双鱼图,感觉此图太过单一,便以此图为源生出黑白鱼眼。而再次生成的双鱼图之中倒是有了包罗万象之感,此中真意虽说随性所谓,到有妙理蕴含其中,比起易圣道图少了三分朴素罡烈,却是多了三分圆融,正合我心。
是了,如此一来,用我自己衍生出来的双鱼图来推演这水性道则便可汲取其中精义了。水实属阴柔圆融,其中所含的动静之道却可以用阴阳来解释。若将水作为道,那么其性为静成阴,其形为动成阳,性阴为寒可伤神,性阳为正可生命。呵呵、、、如此我道基之源可成。
当他通透心中疑问之时,那点神念在水流中直接壮大,散发着慈祥柔静的光芒,充满了生机勃勃,吸引着周围的水中生命前来围绕。当他不在困惑后,神念逐渐回归附体,当发现神念上笼罩的静柔灵华后,喜上心头。水性道韵已经初生融合,再汲取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可以作为道基之作用了。
神念承载着灵华回归神海,紫府灵台顿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吸引着神念中的水性道韵,那条蛟血精华中练出成象的真龙之影隐隐发出龙吟之声。
玄耳将神念中的水行道韵用仙骨命源经任脉沉入丹田,虚无混沌的丹田中顿时升起了一盏明亮的灯芯,寂静恬然。玄耳见此情形,便思索起练气五层的口诀心法。很普通的心法,还是以剑器铸就神阙道基的心法。不过有突破紫府灵台的经验,这次也没有难倒他,虽说心法不和,但其中蕴含的精义还是有相同之处的。水和山一般,都有剑象,以水性道韵代替剑器灵韵还是可以作为的。
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在想到这神阙道基关乎自身一切道法,不由得他不重视。思索黄帝之言,回想易圣之语,在加以自己所构想成的黑白双鱼带眼图的构想后,他便开始筑练自己的神阙道基。
黄帝以厚德载物的土性道则为源,铸成自己的神阙道基,而我却是以土性道则铸成自己的紫府灵台。今下修界,重视仙根仙骨,那我便以适合自己性情的水行道韵为源,以其动静之道合成金火木三行练出自己的神阙道基,不过这一切还的基于阴阳之论。
易圣的黑白双鱼中缺少鱼眼,也许是易圣大道天成,并不需要鱼眼,但今日我所构想出的根源之法却不能脱离,不然一切构想皆成泡影。形象为黑白,其道性则为阴阳,那我便以合乎我性的水行道韵为阴为源,辅以金性为眼,金坚水柔,正合阴阳,再以我性缺少的火行道韵为阳,辅以青木为眼,烈火青木也和阴阳,正好可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如此相生相克,神阙道基成矣。
一切构想通透明了,他便开始真正的筑练神阙道基。不由分说,直接将真气,神气,仙骨和水行道韵柔练而成的命源稳固丹田中央。仙骨为水,亦有水行道韵为阴源,玄耳便将之炼化展开成象,在从神念牵引灵台之中的金木火三种道韵沉入丹田。金生水,金行道韵入水即安。在化火道为阳源,木入火长势。
阴阳化生成象,道基初成。只是阴阳之势不能完美融合,水火之间相冲,不能化合为一。玄耳再一次被构想中的缺陷拌住。也不知易圣和黄帝是如何做到阴阳统筹协调的,这些终极秘法看来终究还是有所保留,没有流传入世。
先贤之道都解决不了,那我该如何做才能成功,现在只能靠自己了,不成功便成仁。手中之物贫乏至极,根本就没有能够帮助之物。这神阙道基却是一切道法长生之根基,断则一切了断。
玄耳不停的思索着有和物能够统御阴阳,当他神念复归紫府,看到灵台紫府上环绕的真龙虚影后神念猛然一亮、、、对了,这真龙上天入地,穿越五行,有真仙之能,应该可以统筹水火,生成阴阳吧!
唉!一切皆已穷途末路,只能冒险一试了。玄耳神念将那条真龙虚影剥离灵台紫府,在神念的引导下沉入丹田,当真龙虚影在丹田之中感到水行道韵后,在没有神念牵引下已经自行复归水行道韵生成的阴鱼之中,真是龙入大海,畅游其中。
玄再耳没有刻意为之,而是顺势引导,最终真龙虚影与水行道韵完美合一。龙首吞火衔阳,龙尾摆水和阴。至此水火相依,他终于筑练出属于自己的神阙道基,突破到练气第五层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