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书,等于是把别人嚼过的东西再嚼一遍,本来在别人那就已经是嚼的另外一个人嚼过的。到我这不知被再理解了多少次,最初的味道已经没有了。这与我之前写“我是理解了别人写的之后,才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他们的话”有些近似。有时也会出现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的情况,只是看到酣处,着实感叹
我看了一些书,自己写了些言论,陆陆续续表达的观点,总觉得很缺乏些什么,不够有力。再看了一些书,其中的某观点很符合自己所写的,觉得是在为我那些零散的做的总结。自己也认定他的说法,就朝着他的观点方向去靠拢,希望自己也能够有如他这般概括力。比如近日我看林语堂先生说的“袁中郎所谓读好读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与我陆续写的“我喜欢读那些读起来就很轻松的语句;在读饱了自己喜欢的书之后,会去读一些大众都推崇的书”有相似的地方。都提到一个读好读之书的观点,我喜欢读起来轻松的语句,那就我是喜欢看得书。一开始都是着手喜欢的书读,等到觉得自己应该看些高大上的名家之作时,就会找些大家都认为有名的著作。与其“读好读之书”之理有相似之处,或者这只是想让读者觉得我在向林语堂先生所表达的意思上靠,虽有相似,但绝不相同。借林语堂先生之高大以提高自身言论地位
我确实拜读林先生著作有所感,在其著《大荒集》中论读书,我也有所感
看书忌无脑者,即跟着作者的思路读书,越读越正确。从前至后,随观点的推进而形成个人思想上的转变,在言行上遵照作者的观点处事。这就落了看书的下下乘。说明朗一点是被书看了,而不是看书。看书都应该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理解作者所写的观点、语言,时时思考,想这道理与某书的道理一致,又与我自己的认知的契合程度,都比较一遍,以便融合所理解的形成更正确、深层次的认知,这才得看书真谛
又要说相似。林先生论读书中一论点“味”,我读懂一点。先生言:所谓读书之味,是不可捉摸的。人之一味,不尽相同。读书讲究方法,也得有读好读之书的明悟。如若读一本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书,必无效且有害,甚至对读书失去兴趣。再一论点是境界。看书有先后次序,先读易懂,等境界到了,自然能够读些深层次的著作。现今境界不到,不必着急,留在那儿,不急着啃书
我之前在20160504里写:锻炼与看书有些相似(我没说读书,看书是看自己喜欢的,更有兴趣,读书可死板的理解为读教科书)的语句。待今日看林语堂《宇宙风文选》中读书与看书里语: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ai),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在今日之前我是没看过这样的精辟总结的,在我读了一些书之后,再加之写;写是在有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观点、看法。我发现还是能察觉到真理的,并没有刻意往他写的真理上靠的意思。看的多了便会思考,思考了便会写点什么,总会写出点什么的
有时我们会在看过书中的只言片语后有所感悟,寻思有理有据,深信不疑。可能读了下文之后,之前的观点被付之一炬,断不可匆匆定论,于人于己都无利
为显自身见识广博,常以某名人说、这样与某某的不道德别无二致、如某时期某某一样等等的引用名人、可称之有典故之人。首先名人在前,名人都这样说那准没错,这样就显得自己是看过名人的书且理解的,再者,有名人的观点引路,自己的观点铺路,看起来就名正言顺了,如果人质疑,那就是质疑名人的观点,自然辩论的重心就到名人的观点上,这样很难。若不引用,则少了说服人的有力依据,名人都这么说,那肯定是对的
一位老师说:看书就应该看著的书,编的书不要看,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意思是让我们看在书本上有某某著的书,而不要看某某与某某编的书。经由我看了些书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看著作,得到的是作者完整的思维,在自身思想上认知的表达,对事物作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能看出作者的认识之深浅,以及运笔,对字词的运用。看完也就学习了一套完整的思维逻辑。编的书首先有不严谨的嫌疑,没有自身认知的表现,只是想借别人的东西来表达自身的某点观点;跨度大、零散。这似一概而论了,编的书也会有优秀的,我不否认
我们敢把真实的自己说出来吗?为了某种目的而刻意掩盖某部分事实;或是一部分的意思,断章取义;执意为了贴合某种论调而趋向解释某事。所说的是事实,只不过是对自身有利的事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可厚非。所谓评论,都是有某种论调上的偏向;所谓举例,不过是为了给自身观点贴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客观,不过是胜利者的客观,对于失败者、叛变者再客观的描述,也始终被胜利者加上反叛者的帽子,反之亦然。如我这般描述也是我的客观,我又在怀疑自己是否错了,还是既错也对
若读者找出了我写的不管是什么错误,我是很感谢的,可以给后来的读者更好的建议,这里是不正确的。但我是不承认那是错的,在我看来那是我认知的过程,总是从无到开始认知,最后形成认知。开始认知的途中,会看到许许多多的观点,这些观点也影响着我对事物的探知,在这一时期的我对事物探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可能在如今的我看来也是错的,但那些都是我认知的过程,思想上的整合过程,所以它既是对的也是错的。对待未知,不要畏惧,别怕犯错,大胆的写出自己的观点,对它了解更多之后自然会看清它的全貌,也不会再羞涩的怕看见它
写了如此之多,似乎都只在说一个问题。也只有看书这一个问题。意思大致相同,绵长的扯出一大堆,中心被离散。这些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积累的观点,没有一蹴而就,并不是在这一天就写出来这一篇中所有的观点、句子,如是这样的话,我可能大多只能靠想象。这些都是在近几日里,逐渐看逐渐写。这就是真实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