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天明和马玲在停车场下了车,一条清澈的山溪从山脚幽深之处直流而下,水流湍急,溪底的鹅卵石光滑得好像人工打磨过似的。一条坡度陡峭的之字形的水泥路通向村子,道路两旁的山地种的不是经济作物,而是禾苗青青的水稻。马玲跟着杜天明抄小路拾级而上,来到一棵苍翠繁茂的老榕树下。这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近年翻修重建的红砖房,裸露的外墙和这里的环境存在严重的违和感。
村口那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经变成一片残垣败瓦,几棵玉米树唐突地立在原是客厅的地上。残缺的泥墙和发黑的篱笆,总算让马玲找到丁点儿岁月沧桑的感觉。游客来到这里观光,希望体验刀耕火种的农村生活。然而,村民却有着发家致富的原始诉求,两者似乎不可协调。但是,发展并不代表只有一条推倒重来的办法,一些随手可及的东西,需要悠长的时间沉淀,岁月让它变得弥足珍贵。推倒易如反掌,重建谈何容易。望着红砖外墙上花里花俏的农家乐广告画,马玲心里有些失望。游客除了山野美食,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沉浸于发家致富的梦想中的村民永远不会理解,更不会明白后者推动前者。
离开水泥道,沿着一条黄泥小路上山,路面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不过非常结实。转过两道拐弯,他们进入一片茂密的竹林里面,马玲不明白杜天明为什么带她上山。他刚才不是说要送货吗?只见他气定神闲地走在前边,她只得紧紧跟随。心里却在嘀咕,他不会盘算着把她卖了吧。又走了一会儿,爬过一段坡道后,连绵起伏的梯田梦幻般的展现眼前。不远处的山麓云雾缭绕,墨绿色的杉树林好像贝雷帽那样,到了山冠之处嘎然而止,往下便是依次而下的稻田,起伏跌宕、沟壑纵横、蔚为壮观。
“这里是苗家梯田,春耕和秋收的季节,风景特别美丽,好像一幅油画似的。”杜天明指着前边的梯田说,“每年到了那个时候,全省各地的摄影发烧友都来这里创作。”
“太美啦,美得令人窒息,简直超乎想象!”马玲由衷地发出感叹。
“你自己到处走走,货车差不多到达了,我要过去帮忙缷货。”杜天明说,“你别走太远,小心野猪把你叼走。”
“你别吓人!”
“小心点,这里的电话讯号不是很好。”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我可要怜香惜玉,怎能让你去闻有机肥的臭味呢。”
“还算你会体贴人,你去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