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县城(今秣陵镇)外东南角半里有个村庄叫城角楼。这村名为何叫城角楼?是因为在城外东南角、村里建有楼房吗?这样理解就错了,要说它的得名必须先说说魁星。
魁星,也称奎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因这四颗星排列如“斗”,所以也称“斗魁”。北斗七星之一天枢星,为北斗第一星,所以称之为魁,魁,就是为首的,居第一位的意思。
古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传说奎星前世为唐朝人钟馗,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却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有两只角。只因相貌丑陋,进京会试屡次皆不中,一怒之下投江自尽,幸被神鳌救起,化为奎星,主宰文运,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主宰文章兴衰的星宿神,即文曲星。科举考试则一直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
魁星神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像似一个鬼,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弯曲成北斗“璇玑”形状。每逢开科考试时,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笔(人称朱笔),左手捧一只银斗四处巡视,斗里是众考生的姓名,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笔点为第一者独占鳌头,就是状元。“魁星点状元”的说法,即由此而来。其他被魁星那支笔点中者,皆称为金榜题名,因此又有“魁星点斗”的说法。
后来钟馗成了专职打鬼驱邪除祟的神,不再主宰文章兴衰,文曲星则另有所属。人们便把文曲星附会到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之冤,号称包青天的包拯身上,说他是文曲星下凡。曾有这么一个传说:
庐州包令仪已生两个儿子,长包播,次包振,皆完婚生子。一日包员外独坐书斋,不觉双目困倦,伏几而卧。朦胧之际,见半空祥云缭绕,瑞气氤氲;猛然红光一闪,面前落下个怪物,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撩牙,左手拿一银斗,右手执一朱笔,跳着舞着奔到面前。员外大叫一声,醒来却是一梦,心中尚觉乱跳,恰丫环来报:“员外大喜!安人产下一位公子。”包员外闻听抽了一口凉气,吓得惊疑不止,道:“家门不幸,生此妖邪。”
包振之妻李氏回到自己房中,对包振道:“二一添作五的家当,如今弄成了三一三剩一。你想个主意呀。”包振道:“我正为此事发愁,方才父亲告诉我,梦见一怪物从空中掉下来,把他吓醒了。谁知就生此子,必是妖精托生。”李氏道:“这还了得!若妖精入门,必家败人亡。何不趁早儿告诉公爹,将他抛在荒郊野外,岂不省了心,家私也省了,一举两得,你想好不好?”包振依了李氏,连忙到书房见到父亲,把妖精的事情说了一遍,但不提家私一事。员外听罢说:“好,此事就交于你去办。将来你母亲若问,就说落草已经死了。”
包振来至母亲房内,托言公子已死,急忙抱出,用茶叶篓子装好,携至锦屏山后,见一坑深草,便将篓子放下。刚要撂出小儿,只见草丛里绿光一闪,原来是一只猛虎眼光射将出来。包振吓得魂不附体,连篓带婴儿一同抛弃,抽身跑回。跑到自己房中,对李氏说了所见:“吓杀我也!遇到一只猛虎,必将那婴儿吃了!”李氏说:“吃了就好。”
谁知包播之妻王氏从此经过,将二人说话一一听去,急忙回至屋中,告知丈夫包播。包播道:“有这等事!待我前去看看。”说罢,急急忙忙奔到锦屏山后,果见一片深草,茶叶篓子横躺在地,却无三弟。包播连说:“不好!大约是被虎吃了。”又往前走了数步,只见一片草倒卧在地,足有一尺多厚,上爬着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包播一见,满心欢喜,急忙打开衣服,将小儿揣在怀内,转身竟奔家来,悄悄地归到自己屋内。
王氏正在担心盼望之际,一见丈夫抱了三弟回来,将心放下,喜不自胜,连忙将自己衣襟解开,接过婴儿,以胸膛偎抱。婴儿到了贤人怀内,将头乱拱,仿佛要吃奶一般;贤人即将****放在婴儿口内,慢慢喂哺。数日之后,包播将此事告知父亲,包员外说:“既然如此,你们就喂养着吧。”并与婴儿取名包拯。从此包拯与侄儿包勉同吃一奶,长大成人。
后来,包拯一十六岁进京赶考误了期限,在丞相王延陵的帮助下,仁宗皇帝单独为他开了一科,点为飞龙科御进士。后来官职做到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人称包相爷。因他是文曲星下凡,曾“奎主文章”,开文运点状元,也就是主考官,凡应试举子须经他点中才能称为进士。包拯死后,回归天位,仍为文曲星。
在科举考试的年代里,在儒士学子的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关乎着他们日后的前程大计。因此不论是县试、府试、院试,还是乡试、会试、殿试之前,他们都要去祭拜魁星,以祈求榜上有名。当他们考取之后,又到魁星面前还愿,拜谢魁星。朝廷顺应民意,旨令各州府县都建魁星楼,或者魁星阁、魁楼,内供文曲星神像。
项城县也不例外,当然也要建魁星楼。项城县治原来在今沈丘县槐店,魁星楼也就建在槐店城东南角。八卦中的巽卦,代表风,亦指东南方,所以魁星楼又称巽阁。明宣德三年(1428),槐店因屡遭河患,被冲得乱七八糟,县太爷连个办公的地点都没有,被迫迁移到南顿县殄寇镇。槐店在南北时期曾侨置秣陵县,县治迁移到殄寇镇以后,殄寇镇也就改称为秣陵,或者直接称为项城县。魁星楼也随着县治搬到了秣陵。
项城县城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主持者为县令胡琏,魁星楼也在这次建设之中。那时科举考试是国家重中之重,魁星楼和科举考试密切相关,胡县令不敢怠慢,指令训导张鹗限期仨月建起魁星楼,地点在县城东南角城墙上,砖木结构,要求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张训导赶忙找来工匠领班刘师傅,把胡县令的指令交给他。刘师傅也急忙找来木工、泥瓦工,也比葫芦画瓢交代了一番,并外加一句,如果不能按时完工,县令大人会杀头的。
刘师傅安排归安排,重话也说出去了,但究竟如何建起这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魁星楼,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木匠泥瓦匠也不知如何建造,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刘师傅、木工、泥瓦工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模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刘师傅和木工、泥瓦工们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一位木匠老师傅姓吴,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篾子扎成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莛子扎的蝈蝈笼子,三层,每层四周带挑角,顶部屋山架,精巧得就像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扇动着翅膀,嘀嘀嘀的叫着。吴师傅想:反正建魁星楼是一件烦心事,建不成该死绝对活不了,买个好看的蝈蝈笼子,看着有趣儿,听着也有趣儿,死前开开心也不错,于是就买下了。
吴师傅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几只蝈蝈一直扇动着翅膀,嘀嘀嘀的叫个不停。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烦透了,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是不是成心吵人来着?”吴师傅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口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也先别嚷,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吴师傅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这个大难题终于解决了,我们死不了了!”刘师傅也高兴的说:“吴师傅,多亏你上街溜达这一圈,要不然我们都会人头落地的!”
大伙儿受了这个蝈蝈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魁星楼的样子,先用小木棒拼凑出一个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建成了魁星楼,完工那天正好是仨月期限的最后一天。
整座魁星楼,为三层歇山式,面阔三楹。底层呈正方形,青砖砌墙白灰挂口,四面为半圆形拱门,门下有台阶。四周有环廊,外为花格式女墙,基层为空阁,内供魁星牌位。内有楼梯可登二层。大门正中上方悬挂着刻有“魁星楼”的红底金字匾额,闪闪发光。大门两侧挂着对联,上联为“赤心昌文运”,下联为“火眼识俊才”。
二层全部为青砖砌成白灰挂口,四面有拱门,小于一层面阔,外有立柱,柱上为斗拱、飞檐,内部有楼梯可登三层。大门正中上方挂有“文昌帝君”的红底金字匾额。
三层为木结构,隔扇门,外有立柱,柱头上为斗拱、檩枋,均施彩画,上为歇山顶琉璃瓦。顶琉璃瓦顶,六角斗拱飞檐,端系风铃,微风一吹,叮铃铃的响。内供檀香木雕刻的魁星像,其头部如怪异的鬼形,一足向后翘起像“魁”字的大弯钩,一足独立似“独占鳌头”之状,右手高举朱笔,左手端一银斗。是按照“魁星点状元”之说,造出魁星点斗的形象。魁星像两侧有陪祀,东面为观音菩萨,西面为送子张仙。皆栩栩如生。
凭栏远眺,四时景色各有不同:春苗竞秀,万顷碧波,燕飞莺啭;夏树成荫,柳丝滴绿,蝶舞蝶忙;秋高气爽,红叶如花,黄莺织绵;冬雪覆地,琼楼云阁,素裹银装。睹者心旷神怡,感物兴怀。前来祭拜魁星的儒士学子络绎不绝,能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也不在少数,但不肯下彻骨透心功夫、怀有志向高远的人,神笔绝不会点到他头上。
明初,张姓从山东移民至淮阳县鲁台乡张湾村(今属郸城县钱店镇),始迁祖太公,二世张祥,三世兄弟三人,长张升,次张昂,三张原。张升生四子,长子、次子住张湾。三子张遇迁今秣陵镇西侍郎张庄,成化二十年二甲进士。后人口繁衍,一支迁居城东南角半里,因靠近魁星楼,遂取名城角楼。张遇六世孙张弘志,崇祯七年进士;十世孙张延福,雍正五年进士;十五世孙张之埏,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一门四进士,何等荣耀!是因为占了魁星楼的光,还是刻苦努力挣来的?不过,废除科举考试以后,魁星楼就渐渐倾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