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果然是个天才,此番见解比之武侯,高明不下百倍。决定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政治、军事本身上的积极进取,而不是地理因素,因为,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
潼关虽险,毕竟项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刘裕曾入之,安史叛军亦曾入之。
瞿塘虽险,毕竟岑彭曾入之,桓温曾入之,朱龄石曾入之,刘光义曾入之,汤和曾入之。
长江虽险,毕竟晋师曾渡之,隋师曾渡之,宋师曾渡之,元师曾渡之,解放军也曾渡之。
魏国虽然被山带河,到了战国晚期,也是处处被人欺负的命。勤修德政,自可怀敌附远,弥患于未萌。若不修德,即使吴起再世,魏无忌永生,魏一样必亡于秦人之手。
此番见解出自一个兵家之口,实在难能可贵。然而吴起道理讲的透彻,方式却十分不妥。
——主君如果不修德政,恐怕连这条船上的人都会变成您的敌人。
这是什么话!难道武侯不修德政,你吴起就要造反与他为敌吗?一个君主,最怕的就是臣下讲这种话。
看来吴起并不是一个善于揣摩君王心意的人,他是一个天才的实干家,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不懂得那些拐七拐八的花花肠子。
然而武侯也算是一个明君,他虽然心里气不顺,但表面上依然摆出一副欣然接受的样子,赞道:“善,大善!寡人今日乃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先生矣!”
这句话表面是一句称赞,实际上透露了一个讯息:“你吴起既然如此厉害,那就给我守一辈子西河吧,别想再升官了!”
从此,吴起与魏武侯算是接上心结了,如此,便有了小人插入的空隙。
10.泣魏
魏武侯果然言而有信,他要让魏国功劳才干都是第一的吴起,当一辈子西河守。
当时,魏相魏成子、翟璜、李悝等能人都已相继去世,武侯要立新相国,无论从哪一点看,吴起都是最佳人选。然而,武侯最终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田文为相,其理由滥透了:吴起才干没得说,但威望稍显不足,在此时国君新立,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当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来稳定局势,你吴起怎么说也是个外来户,为相恐怕难以孚众啊。
这是什么鬼道理,吴起守西河二十余年,造福一方,士民爱戴,怎么就难以孚众了呢?关键之关键,还是在于他是个外来户,又功高震主,占尽风头。群臣不排挤他,排挤谁?魏武侯不猜忌他,猜忌谁?
中国的历史,不论古今,官场的规则只有一条——人缘比才具重要。吴起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从不懂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结果,也就只能四处受气了!
吴起没当上魏相,心里虽然委屈,但也没太过介意。毕竟西河这个舞台也是够大了,再给他十年的时间,他可以把秦国片片蚕食下来。
然而,历史没能给吴起足够的时间,魏国的小人们开始蜂拥而出,要让他连一辈子西河守也当不成。
吴起在鲁国所遭受的不公,再次重演。
吴起最终被谗害出了魏国,那是肯定的,然而关于谗害他的人,史书上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似乎可信性更高些,然而其中却有个巨大的纰漏,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公元前383年,吴起58岁,田文死后,魏武侯仍然没有提拔吴起,继续任人唯亲,任命他的女婿公叔痤为相。
在这一篇史传中,公叔痤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害怕吴起抢班夺权,而想了个十分下作的毒计,决定发挥自己的出色演技,演一场好戏,给魏武侯和吴起看。
他先找到魏武侯,说:“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今我魏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忙道:“奈何?君且为寡人谋之。”
公叔痤说:“此易也,主君不如延之公主,以固其留心。”
武侯大喜,吴起与公叔痤一样做了寡人的女婿,他自然就不会跑了,遂点头道:“妙哉,此计大善!”
公叔痤欣然领命,请吴起来家里喝酒,并交待自己的公主夫人,配合自己演一场好戏。
吴起不疑有它,欣然赴宴,却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场荒诞到傻瓜也不会信的闹剧。
这一场宴席,公叔痤的公主夫人自然也是要作陪的,然而这个公主夫人却不知吃错了啥药,鼻孔朝天,在席间动不动就发火,把自己的亲亲老公像牛马一样喝来叱去,百般**,仿似一泼妇。
吴起看的目瞪口呆。
公叔痤于是不失时机的提起魏武侯欲嫁一公主为吴起续弦之事。
吴起一听,大急,我堂堂一个大男人,大将军,怎能如公叔痤一般为一女子所制?不行,坚决不行,即便那个公主比褒姒西施还漂亮,我也坚决不要!
于是吴起找到魏武侯,坚持要辞婚,理由无非是一些西河未定何以家为之类的场面话。
公叔痤便趁机偷偷向魏武侯进谗言说,娶公主是一般人做梦都梦不到的荣耀,吴起竟然拒绝,恐怕他的志向高于公主,我们必须提防。
《史记》里说,就因为这件事儿,武侯开始猜忌吴起,而不再信任他,结果吴起害怕惹祸上身,就离开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