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最后一篇了吧,如果还有,那就是将本书全面修改后,出实体书的时候。
关于本书的错误点,这段时间大致找出两个:1、在克隆的哺乳生物中,有些表现出早衰症状,有些没有,所以书里借用克隆技术推测出人体细胞内没有限制细胞分裂次数的基因,是不正确的;2、人脑的记忆容量,它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内置记忆部分(就像电脑C盘上装的系统),这一部分我们无法主观的感知到,比如大脑控制细胞的生长数量、生长部分、少量受损细胞的修复等等,一个是我们的意识(就像后期安装在电脑E、D、F……盘的内容),就是你所能想到的东西,所以本书仅参考“意识”去推测大脑的记忆容量是不对的,人脑的记忆容量远比我书里描述的要大(不过其实也大不到哪去,毕竟人脑的体积本身就不大,而且在记忆细胞中,承载记忆的那个特殊组织应该很小,记忆细胞中大多数物质是参与生理活动)。书里还有一些小问题,我就不再多讲……
在加我微信的人中,90%都是跟我讨论前部分物理方面的东西,可我其实更喜欢的是后面的部分!前面的那些观念我很难充分证明它们的正确性,当然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充分反驳它们的正确性。就像“暗物质”这种概念,如果用我们现行的常规判定思路来看,这纯粹是一种流氓学说,任何人都无法用任何数学公式和任何实验证明暗物质的存在,但在高等物理学领域,对于“暗物质”这种概念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对于我书里提到的“超感知物质”,其实跟“暗物质”这种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暗物质”基本是指无法发出光子的物质,“超感知物质”是指无法被人体生理机能识别的物质,后者的范围要比前者大很多。这本书前面的很多观点都跟“超感知物质”存在一定关联,所以你如果用常规思路去看待这本书,这本书基本是流氓学说,完全没有看的必要。
依照我对“超感知物质”的理解,我可以非常确信,由于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我们在对光子单质或者比它更小的那些“暗物质”进行研究时,根本无法将它们的数量精确化、具体化,数学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模糊数学也许还有些用),现行看待科学问题的方式(或者说思考角度)如果不进行全面修改,我们所有的研究会永远止步在“光子”这一块无法深入前进!这是这本书前部分想要阐明的核心观点。这一点听上去会让许多研究数学和物理的人很不服气,我不想做过多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本身对物理并没有绝对难舍难分的兴趣,从没有过想要全身心投入物理学的意向,不喜欢与人在一个物理问题上争得你死我活,我所喜欢的至始至终都是生物学,很多对物理问题的思考也是想把它们引入到生物学领域,才把我对物理学的一些观点写出来。
其中最主要是想利用到人工智能上(人工智能跟生物学的牵连很大)!
我们现在制造出的“机器人”,只能称之为机器人或者电脑人,它跟真正的“人工智能”根本无法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我认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备跟人一样“主观能动性”,对周围发生的众多事件能进行选择性判断,确定出一个最较为正确的行为方案并且执行,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存下去。
如何将生物机体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仿生学的手段,全部用机械原件呈现出来,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所在!那么首先,你要知道生物机体是如何执行“主观能动性”,你才能用机器把它制作出来。我便开始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到底是什么!
我查阅了大量有关“主观能动性”的资料和理论,很多伟大的前辈都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解释,从物理、哲学、政治、文学等等角度的都有。看的越多,越是糊涂,我发现其实人类目前根本不懂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大脑内到底是如何运行!他们所有的理论都明显突出一个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由非物质因素驱动的!
如果我们坚持“用非物质可以驱动物质进行运行”这套理论,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制造出“人工智能”出来,你去哪里搞那些“非物质”的东西装进机器人的身体里,这听起来就很荒谬!经历过很多摸索后,我认为人脑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完全是由“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承载它的是物质,驱动它的也是物质,我们所感觉到的“非物质”,只是人体本身生理结构存在很大局限性,导致对“物质”这一概念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缺陷……顺着这个角度,我对阅读过的一些著作和观点进行思考后,我认为这个世界纯粹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隐约意识到世界应该纯粹由“物质”承载的,可一旦面对科学领域的一些概念,“非物质”这种概念根本挥之不去,似乎必须用“非物质”这个词才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我们习惯性用研究一般性物质(指身边的普通事物,多为大体积感知物质)的方式研究微观粒子(指接近超感知物质的物质),我们太过执迷于这种固有的研究思路,很少有人注意到,面对“接近或者小于光子单质”的事物,人体生理机制存在的极限性会非常明显,由此引发的各种不被人意识到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我们对一项研究做出错误的定论!
关于“纯物质世界”,我整个思考的过程繁琐复杂,这本书前面的内容只是对我所思考的内容进行的一些简答描述。不过我劝所有看到这篇的人,如果不是自身工作或学习的需要,千万别去深入思考人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在身体里如何运作,也不要太深刻的去想“人生的意义”,更不要明明了了的想要知道“人”是什么!不要问为什么,这是我非常真诚的忠告!
最后我还是来说说我最最真实的想法吧!
作为一个25岁的人,在这个时代,该经历过的一些事基本已经经历过,没经历过的那些事基本可以准确预想出经历时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对这个时代我基本上没有了太多眷顾,常常感觉“生”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死”也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无聊已成为我生活的一种常态!
我不想继续活下去,也不想去死,只是单纯的感觉超级无聊!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会有另一种想法,非常想跳跃到另一个时代去看看(我觉得人工智能的中期,应该是人类最舒服的阶段,很想去体验体验)!想要实现这一切的想法,原则上是要打破“死亡”对身体的限制!
不要说不可能!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直都在增长,从原始时期的十三、四岁,一直到现在的76岁,只不过这种通过改善人类生存条件、饮食、医疗等外部手段,促进人类寿命的增长太过缓慢,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要采取更深刻的方式。
依照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最有可能延长生命的技术当属“人体冷冻技术”。它仅是目前最可能的一种,至于有没有实际效果很不好说,我个人感觉这种技术的成功率特别低,它存在太多缺陷!冷冻,对一些细胞组织的破坏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脑细胞和神经细胞,无论医生多么细致,参与者总会有一些重要细胞受损;冷冻所保持的温度,它只是极大放缓了身体内的化学反应速度,根本无法阻止人体内每个原子的运行,人体里部分生理活动仍在极缓慢进行,人体冷藏上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在记忆细胞中承载记忆的那部分原子,在结构上肯定会发生一定变形,如果变形严重,导致记忆功能受损,无法修补,即使复活,参与者的“思想”也不一定是一套完成的思想;即使他们完好无损的复活,他们也不会活太久,一般参与这项技术的人,多是老年患病的人,他们的身体细胞衰老严重,依然逃不出衰老致死!
综合来看,延长人类的寿命,最关键的一点是:破译“细胞衰老”的根源在哪里,通过一定手段解除正常细胞在分裂次数的限制。
对此,我想到两个探索的方向:
一、自然界有个别很特殊的生物,永远不会衰老,从这一点上看,生物的身体是可以从整体上永远保持年轻。
我们清楚人体内的正常细胞无法保持年轻,分裂到一定次数开始衰老。不过我们忽略了人体内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男、女体内分别分裂生长出的“精子”和“卵子”,它们在相遇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又可以重新经历一次生命周期。
细胞分裂很多次后形成的“精子”和“卵子”,按常理来说面对它们的必定是死亡,可事实并非如此!当它们相遇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又让它们可以“返老还童”,经历一次全新的分裂过程?这是一个研究价值非常高的课题!
这个世界是由纯物质构成的,生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无中生有,平白无故就发生了!细胞内的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必定有与之相对应的化合物参与。精子和卵子在相遇后,一定是产生了一种很稀少、很特殊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能是在双方基因链重新组合排列的过程中,对基因上一些细节进修了某种调整,促使受精卵具备全新的生命周期。
从基因学的角度,对受精卵和普通细胞进行对比,破译“细胞衰老的秘密”,找出并提取受精卵中存在的那种“特殊化合物”,参照那些具备“返老还童”生物的生理特性,对从受精卵中提取的“特殊化合物”进行一定处理后,想办法植入到整个人体细胞内,这是依靠目前的科技手段,我能想到的最有可能打破“衰老”对人类束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我想到的第二种方式,依靠目前的科技水平,恐怕能够实现的几率非常低,我暂时将其称之为“人体内部原子空间排布翻译工程”!
具体做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人体进行扫描,将人体内每个原子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扫描出来,把扫描结果储存进电脑。借助“人脑开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扫描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判别出原子与原子之间所构成的化学排列,各代表的“生理语言”,把这些“生理语言”翻译转化成“电脑语言”,在电脑中运行人的思想和行为,把一个肉体人转化成机械人。
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距离“人脑开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高度成熟还太过遥远。有多遥远呢?前段时间在《最强大脑》这档综艺节目上,日本心算选手土屋宏明在处理18位除以11位的数学运算上,专家给出的限定时间为15秒,常驻嘉宾魏坤琳给出的限定时间为10秒,国际脑研所的专家纷纷都说魏坤琳是个疯子,而土屋宏明最后的成绩是7.47秒完成。从实际事例可以看出,即便我们利用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但目前我们完完全全不懂大脑是如何处理数字运算。而数字运算仅是整个“人脑开发技术”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依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估计距离“人脑开发技术”高度成熟化的年代,恐怕在上万年之久。“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成熟化肯定在它之后。
依靠现在的科技,勉强可能能够完成的只是最基础的部分,“将人体内每个原子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扫描出来,把扫描结果储存进电脑”,接下来就是等待“人工智能”后期的到来。
我们面临的最关键的难点是:如何在不破坏身体结构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将大脑中所有的原子在空间内的排布准确扫描出来?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任务!
在医学上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扫描出大脑的内部图像,不过这种图像完全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要确定的是大脑内每个原子的种类和具体位置!我们需要提高相关技术的分辨率。
如果我提出的“光的单螺旋粒子结构”正确,我们看到的任何一道光线,它其实并非是一团毫无规律可寻的光子密密麻麻聚在一起组成,而是由无数条单螺旋粒子柱构成,在发光源,每个原子都会释放出一条光子柱,我们通过分辨光子柱的排列组合,就能分辨出发光源上物质内部每个原子的种类和具体位置。依据这种原理为导向,应用于人脑,很可能制造出分辨率更高的光学仪器,用于分辨物质内部的原子在三维空间里的排列组合!
我在这本书前面所提出的任何一个理念,本意上并无抨击各种前辈的意图,任何一个对科学有贡献的人,无论对错,我本人对其都深表尊重!科学的道路本来就是由“对”与“错”铺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有时经常也相互转化。我提出的“光的单螺旋粒子结构”,并非一心想搅乱目前对“光学”的认知,我个人更看重实际应用,(如果它是对的)它最大的用武之地是在不破坏物质结构的前提下,迅速、便捷的分析出物质内部各各原子的三维空间排列。它不光只能应用于对人脑进行扫描,事实上急切需要获取这项技术的科研领域太多啦!
具体怎么办我还不清楚,这项技术有许多瓶颈要去突破,比如物质内并非所有原子都在同一时间段产生光子;物质内部的光子柱在物质内部的运动轨迹不好确定;用什么工具区别出形状不同的光子柱等等,棘手的难题很多,我这里只是列出一个大致的参考方向……
我的出生我无权控制,但我始终讨厌被任何一种东西束缚,而目前对我最大的束缚恐怕就是“死亡”!我会在我想要离开世界的时候主动选择死亡,而不是因为“死亡”而被迫死亡,我希望能把生命的主动权夺回自己的手里!
我不知道我想做的这些事是否足够说明我疯了,疯子永远不知道自己是疯子!还好我是个不太爱讲话的人,从不把我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任何人,我的世界他们根本不懂,说了等于白说,他们每天的生活步调让我感觉无聊透顶,闭上眼睛基本就能猜透他们的余生大致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一直都在漫天浓雾中独自漂浮!
我总有一种预感,隐隐感觉自己不会活太久,这种感觉称不上讨厌,也说不上喜欢,只是觉得,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你也不甘心被细胞衰老这种“旧自然规律”牢牢捆住自己的命运,想要主动改造出一种崭新的自然规律吗?你也时常感觉这个时代乏味不堪,想去人类不同的时代看看吗?你也跟我有许多相类似的想法,并有一定的能力或者条件把想法兑现成实际吗……
在科学面前,只要是理论上合理的需求,就没有办不到的道理,当能力遇到合适的契机,任何胆大妄为的想法,一切皆有可能实现!适合我栖身的组织到底在哪里?我的大部队到底在哪里?我的“病友”们到底在哪里?很多事情我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你们都不出来冒泡,害我每天只能靠写小说打发时间,才能感觉活着稍微有点滋味!
好吧,没办法,我只能等待,我接着耐心等待,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最近在创作小说《恋爱碟中谍》,给正常人写的,17K、起点中文网可以搜索到,没事可以看看,虽然写小说并不是我最真实的目的,不过暂时只能这样。正在写的这本小说在创作上我动用的了不少心思,个人感觉我的写作水平还不赖,至少比《纯物质世界》这本书好上几倍。像我这种可能在精神层面上已经病入膏肓的人,偶尔也会突发奇想创作出一些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有兴趣的人可以阅读一下新作!觉得不好就当没看过,觉得好一定记得给身边的人推荐一下,好让我所说的最佳时机到来的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