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许多朋友加我微信跟我聊了一些问题,我再次对各种质疑做一些总结性的解释。
关于物质的解释,本书的解释是“物质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物质”,我认为这是对“物质”进行的一种广义上的解释,本书所有的内容几乎都围绕着它进行阐述。不过很多人还是并不太能理解这句话,那我就从狭义层面上对“物质”进行补充理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现实中,几乎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物质”,只是从狭义角度中选取的一部分而已,即“感知物质”,能被人识别出的事物,才能称之为物质。
本书的重点放在“超感知物质”上,有人问我,你都无法感知到这类物质的存在,那你又如何确定它们的存在,它们的状态又是什么?是的,你很难想象你想象不到是物质是一种怎么的状态,准确来说,作为一个“人”根本就不能想象出来。我确定“超感知物质”的存在,是从对不同“感知生物”的类比中推敲出来的,一体生物肯定比二体生物感知出的物质种类少,二体生物比三体生物感知的物质少,目前人类能够理解的范围在五体,依赖于人的五大感知系统而存在。
人类作为一种五体生物,必然存在很大的认知极限,物质一旦极度小于或者大于一定程度,人的五大感知系统就会一一失效。比如嗅觉和味觉系统依赖于“化合物”层面产生效应,一旦物质的级别小于原子,那么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将完全失去作用,物质的等级小于光子级,此类物质会失去颜色这一属性,视觉系统将完全失去作用。你也许会说我们可以借用其它科学仪器或方式,与那些不具备五大感知属性的物质取得直接联系,获取它们的信息和属性,如果你提出这种问题,说明你对人体的生理运作还不甚了解,人体内部主体上依赖于“电子的运动”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一旦物质的体积小到一定程度,单个或者大量此类物质与电子进行碰撞后,对电子的运动并不能产生太明显的影响,那么我们人类根本就不可能认知它们。我们人类能够制造出的所有科学仪器,也是如此。
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一定存在“超感知物质”,而且在整个宇宙中,超感知物质所占的比例要远大于感知物质所占的比例。
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并不能因为你感知不到“超感知物质”的存在,就肆无忌惮的捏造出一些物质出来,我认为物质之间定然存在统一的核心规律,未来也许这本书被大多数人认可,我们需要引入许多超感知物质概念来帮助我们解决科学难题,但是引入的这些超感知物质所具备的运动属性,必须符合感知物质所具备的运动属性,在“运动属性”上,两者应该始终统一。
再回到书的本身,从开始我就一再强调,对于本书中我所推理出的理念,在总体的正确率上,我大约有70%的把握,但很多读者依然是以“必须达到100%正确率”的心态在对待和评价这本书。这本书整体上偏重于理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100%。还有很多读者认为此书的正确率仅有3、4成,纯属在误人子弟!对此,我想说的是,我相信你应该能感受到我这本书的定位很高,哪怕本书的正确率只有1成,这本书的实际价值也不容小视!我不想在正确率上与人讨论不休,如果你觉得本书的整体思路都是错的,那我就只和你探讨那认为对的那小部分。
人们很容易忽略一点,每个人思考问题所擅长的角度不同,因此,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观点也千差万别,对与错也就不同。这本书是从生物学的思考角度出发的,生物学的思考角度,与其它科学的思考角度,存在鲜明的不同,比如拿人们对待“转基因技术”的态度上来看,目前普通民众对于这项技术的支持率估计不到5%,但在擅长思考和处理生物工程问题的人群中,对于这项技术的支持率估计在90%以上。我在书的后面所提到的转基因所蕴含的价值,很多人觉得我是在胡扯,但我坚信,在未来的某一阶段,转基因技术一定会成为生产总价值排名前五的产业,对新生婴儿进行基因改造、基因整形、基因检测等你现在会认为这种做法是******行为,可在未来生活中应该会成为十分普遍的一种常态!
很多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理论,它的内容也许就一句话,字数加起来不足20个字,看不出有任何价值。实际上,这简单的一句话,很有可能成为某个重要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点。对于此书前面的理论,也许你觉得我胡扯的那些观点也就儿戏罢了,我无力反驳,因为我也不太清楚我的那些观点到底会在哪个方面带来实际价值,我只能大致估计一下。
在嗅觉系统那章,我意在提出“生物体释放的生物激素,在潜移默化中,会对人类整体的社会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这一点,我所想到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所选择栽种的植被,除了要发挥保护和美化坏境的作用,最好把此种植被表面释放的生物激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情绪的影响考虑进去。每种植物都会向周围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通过嗅觉系统,会对人的行为和性情产生一定作用,一旦某种植物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就会非常突出,对城市常见植被对人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归纳,再进行合理的选择,很有必要。
我提出并不存在时间缩短和延长现象,我们所认为的时间延长现象,仅是我们完全无视一种因素,那就是在观测时间和真实时间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在考虑一般性问题时,我们通常会习惯性把这种因素忽略掉,把它看做误差的范围,但在研究超高速运动的问题时,这种“时间差”所造成的影响已不再是一种误差,如不考察,将会对我们的结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依据这一点,所以我认为想做出“穿梭时光的机器”是绝对不可能的!
人的视觉系统完全无法排除这种“时间差”的干扰,而我们以往的物理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几乎也从未把这种因素包含在内,所以在许多光速问题上,我们的实际观测和相关的物理公式会巧妙的一致,但并不符合实质。根据这一点,我认为单纯的靠实际观测和物理公式想对应的方式研究科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完全无视“短距离、超高速问题中时间差”的存在,那么今后我们在研究高速运动的粒子问题时,各种矛盾会层出不穷、越积越多,而我们对此束手无策,因为你看待此类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错的。
我所提出光的单螺旋柱体模型,对于它的质疑最多,我目前很难通俗的解释清楚,但我对这种模式很有信心。目前我们在讨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时,都是分开考虑,我们很明确两者是一体的,但不清楚两种之间的纽带到底在哪里,而我所提出的这个模型,很有可能就是这种纽带,可要证明我的猜想,很难。难点之一是,我们在实验室看到的电子,它的运动并非连续运动,而是闪现一样,从一个地方闪现到另一个地方,所以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出在原子核内的电子的运动轨迹,我们感受到它的运动毫无规则,而我提出的那种模型,电子的运动必须是连续地围绕原子核旋转。如果假设我的模型正确,那么根据我的模型推理出,视觉系统存在局限性,任何直径小于光的单螺旋粒子柱直径的物质,都将无法明确看见他们的具体属性,当然也无从明确看见它的运动轨迹,而电子的直径,就远小于光子柱的直径,因此我们必然看不出它的连续性运动轨迹。依据对模型进行深度推理挖掘,再反过来证明模型本身的正确性,这种证明方式令人很难接受,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这种模型的正确与否,但某一天这种模型被人接受,那么它的价值我不多言,如果你是个对科学有所见解的人,我想你应清楚……
这些是我对此书理念的实用价值所做的小部分解读,只能靠时间去检验。个人感觉,我所擅长处理的问题是理论问题,像是一名设计师,我设计的是科学整体的发展框架,很多观点的推导细节我无从明确说出来,依靠了一定的科学直觉。这听起来不靠谱,但这种直觉的存在很有必要,就像一名建筑设计师,画出一座造型新颖的建筑设计图,除了需要一些建筑知识和灵感外,更多的是直觉。区别在于,我的“设计图”的验证过程可能会很久很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直觉”,就好比我们目前没有人类登上过火星,但我相信,地球上99%的成年人都认为我们人类肯定有登上火星的那一天,可目前谁能说出这项事业具体的技术有哪些?没有人,有的话我们人类就应经登陆火星了!这都是大家的一种科学直觉,依靠我们以往对科学进程的理解,大致推测出的一种观念。
我认为在科学理论研究上,科学直觉的存在十分重要,在科学水平未达到那种程度之前,依照直觉对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对科学的发展方向会有很大帮助。一个人科学直觉的多少,将决定他看待事物的深度和正确率。我的能力,也许就是科学直觉比常人多那么一点点,一些理念,具体的思路我不想多说,正确与否,就让未来那些欣赏这份“设计图”的人去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