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要讲到韩信了,这是一个非常牛B的人物。在秦末的英雄中,如果在小胖看来,第一英雄是项羽,第二是韩信,第三是刘邦。这三个都不是普通人,都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眼光、胆量和执行力,但是三个人又各有特点,且听小胖一一道来。
项羽是那个时代的战神,如果是两军对阵,没有人能有胜过项羽的。虽然项羽的战略意识不是特别高超,但是在古代战争中却不是极端重要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战争不同于现代,现代战争中远程打击武器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交战双方人还没见面就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了。但是在古代战争中,冷兵器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主帅是不是能打,是不是英勇,这个是相当重要的。项羽本人英勇无比,力能扛鼎,所以带着部队交战的时候,一直是所向披靡。武术上所谓一力降十会,就是这个意思。拳头大在很大程度上拟补了战略和战术的缺陷。因此项羽虽然指挥艺术要弱于韩信和刘邦,但是他所带领的部队的那种杀气,那种睥睨天下的气势,往往让对手不寒而栗,闻风而逃。
韩信这个人和项羽就正好相反,韩信本人没有什么战斗力,但是他的指挥艺术在那个时代是无人可比的。韩信非常精通兵法,他的兵法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他非常善于利用天时地利,能够把握己方和对手的心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对策,真正能做到孙子兵法上说的,“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能应敌变化者为之神”。但是把韩信排在项羽后面的原因刚才已经说过了,因为当时是古代战争。如果项羽和韩信同条件对战,小胖个人比较看好项羽。但如果是现代战争的话,那估计韩信要超过项羽几条街了。
刘邦在小胖看来可以排第三,也许大家会不屑的嗤笑一下小胖,因为前面两个人都被刘邦搞定了,这样的排名明显是脑子有问题。但是小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下面就说说理由。刘邦自己在武力上,差项羽几条街,在指挥才能上,比韩信差的也不是一星半点,但是他的优势是“善将将”,就是善于领导将军,这一点很要命。打个通俗的比方说,项羽和韩信都是总经理类的人物,但刘邦是董事长。总经理善于完成指定的任务,但是董事长善于把人员聚集起来一块干,进而能够判断下面哪些意见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我们看刘邦是怎么搞定项羽和韩信的,搞定项羽,其实是联合韩信、彭越和黥布几个方向同时打项羽,搞得项羽虽然自己英勇,但是顾得了西边顾不了东边,最后就这么折磨死的。
搞定韩信是因为刘邦当机立断,革命成功了,用不到韩信了,立刻就要把韩信掌控起来,用了张良伪游云梦的计策实现的。韩信这个时候虽然会打仗,但是缺一点对刘邦的琢磨,缺一点决断,因此自己送****,被刘邦抓了起来。
所以刘邦之所以胜利,也是实打实的本事,但是是他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才胜利的。如果论他自己本身的本事,那就比项羽和韩信差很多了。这里因为排的是英雄,是谁能打,其实排的是谁适合做总经理,所以项羽第一,韩信第二,刘邦第三。如果要排董事长的座次的话,那就正好要把这个次序反一下了。
上面是小胖自己的观点,下面说回资治通鉴,说回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韩信同志。
韩信是江苏淮阴县人,家境贫寒,从小是个小流氓,所以没有被推举为官吏。他自己不会种地,也不会做生意,经常跑到人家去吃白食,当地的人很多都讨厌他。有段时间他一直在一个小官吏家吃饭,后来有次到了饭点他再去的时候,人家特地没有做饭。他去了之后看到没做饭,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他脾气也大,从此就再也没有去过。
后来没办法,他就跑到城外的河边钓鱼。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妈妈见韩信可怜,就带饭给他吃,一连吃了十几天。韩信这下就高兴了,他对那个老妈妈说,“我将来必定会重重报答你。”这个老妈妈听了大怒,说道,“大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觉得不忍心才给你饭吃,哪里会指望着你的报酬!”这个老妈妈真可谓是个道德高人了。
江苏有个少年,看着韩信整天带着把剑吊儿郎当的,就在集市上侮辱他说,“你虽然长的又高又大,还带着把剑,但是你其实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敢死的话,拿你的剑刺我,要是不敢刺我,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听了,非常认真的看了看这个少年,然后也没答话,趴在地上,直接从他胯下钻了过去。一个集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觉得韩信确实是个胆小鬼。
这三个人后来因为韩信的事情,境遇各不相同。韩信被刘邦封王,衣锦还乡后,分别对待了这三个人。那个官吏因为没有继续给韩信供饭,韩信骂他是个没有品德的人,然后赐给他百钱,就当是还了当年的饭钱。这个洗衣服的老妈妈,韩信非常推崇,一来给他饭吃;二来看得起他;三来还不要报酬,所以就赐给她千金,从此这个老妈妈就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共产主义生活。至于当初侮辱韩信的那个少年,韩信派人找到他后,让他在自己手下做了校尉。这个少年真是祖上冒青烟,走了大运了。韩信对其他手下们解释说,“这个人是个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杀他?杀了他我还得给他陪葬,没杀他就是等到我功成的一天。”韩信是高人那,大伙还记得当年陈余被看门的小官用皮鞭揍的事情吧,幸亏张耳提醒,要不然陈余就麻烦了。但这个韩信的自制力明显比陈余要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有更远大的目标,就不要计较眼下的一点荣辱得失。到了我们现在,几乎没有人笑话韩信了,反而把这件事当成是一个激励,用来激励自己眼下虽受屈辱,但将来必有机会。
当年项梁被召平假传陈胜的命令封为大将军,又假传命令,让项梁渡过淮河攻击秦军的时候,韩信带着剑投靠了项梁。但这个时候韩信没门没道的,地位低微,说的话谁也不信,所以就没出名。后来项梁死了,他就跟着项羽干,项羽让他做了个护卫的官。韩信几次给项羽提意见,项羽都没有采纳。
再到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往汉中的时候,韩信就从楚国那逃走了,追随刘邦进了汉中,不过一直也没出名。有一次,同组的战士犯了错,韩信被连坐,按律当斩。同组的已经杀了13个人了,接着就要到韩信了。韩信抬起头,碰巧看到滕公,就问他,“大王难道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
这滕公没想到一个死囚犯能说出这句话,看了看韩信的容貌也像条好汉,于是就饶了他没杀。滕公和韩信聊了聊,非常高兴,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就向刘邦推荐。刘邦把他封为管理后勤的官,但也没觉得他有多大本事。
韩信现在当官了,有几次和萧何聊过天。萧何被韩信的才能震惊了,前面说过这个萧何那是绝对的良相,一心为国。所以萧何就继续向刘邦推荐。但那个时候向刘邦推荐的人才多了去了,刘邦时不时的就要见一下那些所谓的人才,见的多了,也就有点厌烦了。所以刘邦也习惯了这些,没有再面见韩信,也没觉得韩信有多大本事,况且已经封了治粟校尉,所以虽然萧何推荐了几次,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刘邦手下的人大多数是他老家江苏沛那边的人,刘邦封王后就开始动身前往南郑,沿途还根据张良的建议把经过的栈道都烧毁了。大家这一看这架势,这是准备要在陕西生根发芽啊。这些人中很多上有年迈的父母,中有漂亮的媳妇儿,下有嗷嗷待哺的小娃,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溜号了,连将军都跑了不少。
这个韩信知道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了好几次了,但是刘邦不用他,于是他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汇报,连忙自己亲自去追。这个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不禁大怒,因为平时的政事都是萧何管着的,萧何这一走,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刘邦感觉就像丢了双手一样。
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是又欢喜又愤怒,欢喜的是萧何回来了,愤怒的是这小子说也不说一声就溜了。于是刘邦就问他,“你怎么也逃跑了?”
萧何就说,“我不是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就问,“你追谁啊?”
萧何回答说,“我追韩信。”
于是刘邦又怒了,说,“将军跑的都有十几个,你不去追。现在去追韩信,这是在骗我!”
萧何说,“跑的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跑了就跑了。至于韩信,国士无双。如果大王想在汉中一辈子当王的话,那用不着韩信。如果想要夺取天下的话,非韩信不可!就看大王怎么选择了。”
刘邦接着就说,“我当然是要打天下的了,怎么会老是在这里闷闷的当个大王?”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东进,能用韩信的话,韩信就留下了。不能用韩信,韩信终究还是会走的!”
刘邦没办法,就对萧何说,“看在你的面子上,给他封个将军吧!”
萧何又说了,“封个将军他也不会留下的。”
刘邦看萧何这么推崇韩信,就接着说,“那就封大将军吧!”
萧何说,“非常好!”
于是刘邦说,“那你把他叫过来把!”
萧何又说了,“大王素来傲慢不讲礼节。现在封大将军搞得就好像儿戏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开的理由。您要封大将军的话,先斋戒,然后按照礼仪,封坛拜将!”
刘邦就同意了。那些将军们一看这个阵势要封大将军了,各各都很高兴,都觉得这是要封自己了。等到后来看到封的是韩信,整个军队都震惊了。
拜完大将军后,刘邦就开始和韩信对话了,刘邦问韩信,“丞相已经在我面前推举你几次了,你教教我该怎么做?”这个刘邦有个大好处,从来不掩盖别人的功劳,有功就是有功,有过就是有过。他明明白白的跟韩信说了,丞相是推举你好几次了,是我没有用你,不关丞相的事。然后又放低身价,让大将军教他怎么做,其实是带点考试的意思。
然后韩信就问,“现在和您争天下的,是不是项羽?”
刘邦说,“没错”
韩信接着就问,“那你觉的你的勇猛,军队的强悍,你的仁义方面,和项羽比,怎么样?”
刘邦沉默了好一会,说,“不如他啊。”
所以韩信这句问话可以说是说道了刘邦的肺腑里面,也说到了刘邦的痛处。这个刘邦一心要打天下,可是那个讨厌的项羽实在是太强了,怎么上天也不降下一个雷劈了他,有他在,怎么样也得不到天下啊。这世界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有愿望没办法,愿望越强就越痛苦,所以刘邦才沉默了那么长时间。
韩信这个时候又要说话了,他首先起身给汉王做了个揖,恭喜他有自知之明,然后说道,
“我也觉得你不如他。但是我曾经在他手底下干过。请让我分析一下他这个人。项王这个人,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这点你不如他,但是项王不能任用贤将,手下除了他之外,没什么有能力的将领,这就是所谓的匹夫之勇。
项王看到了人饿了,就把自己的饭给别人吃,看到人冷了,就把自己的衣服给别人穿,这点你也不如他,你就会骂人。但是当有功的将士要得到分封的时候,那个印都旧了,项王也不舍得把印给人家,这叫妇人之仁。
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而使诸侯臣服,但却没有再西安建都而是选择了徐州;
项羽背弃了义帝怀王的约定,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各位将领封王,诸侯们都忿忿不平;
项羽又驱逐原来的诸侯国国王,而让这些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迁移逐赶到江南;
项羽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害毁灭的;老百姓没有愿意亲近他的,只不过是迫于他的威势不得不归顺罢了。
如此种种,所以说虽然他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但实际上却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现在的强盛是很容易被破坏的。
现在大王您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猛将捍卒,那还有什么对手不能灭了?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人,那还有什么人不会服气?用大义来驱使一直想要东归故乡的将士们,那还有什么敌人搞不定?
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个王以前都是秦朝的将领,他们率领秦朝的子弟兵们作战已经有好几年了,被杀死和逃亡的多得数也数不清;而现在他们又欺骗自己的部下,投降了诸侯军,结果是到新安的时候,项羽把他们都活埋了,二十多万人那!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不但没死,还封了王,继续管理秦朝的老百姓。秦国的父老乡亲们怨恨这三个人,那恨得确实是痛入骨髓。现在项羽倚仗自己的威势,强行把此三人封为王,秦地的百姓是不会支持他们的。
大王您进入西安之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与秦国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国的百姓没有不希望您在关中做王的。而且按照原来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您理当在关中称王,这一点关中的百姓都知道。您失掉了应得的王位而去到汉中,对此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您要起兵向东的话,三秦之地都不需要用兵,而只要发布一道征讨的文书就可以平定了。”
汉王于是大喜过望,自认为太晚得到韩信了,于是就听从了韩信的计策,部署众将领所要攻击的任务。留下萧何收取巴、蜀两郡的租税,为军队供给粮食。
在整个资治通鉴中,非常有道理而且在关键时刻又起到关键作用的话,小胖觉得韩信这段话是可以榜上有名的。刘邦本来是处在一个四下都是陷坑,而且雾霾严重,根本不辨东南西北的境地,是韩信为他在远处点了一盏灯,给了他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了革命的胜利。所以说韩信这段话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种真知灼见,这种高瞻远瞩,能碰到的确是一种幸运。所以读者诸君,如果不把本书当成一个娱乐的话,如果真想学点东西的话,机会到了,认认真真的分析一下韩信这段话,甚至背下来,好好理解,会有收获的。
下面说说小胖自己的理解。小胖自己理解就是项羽在两个大方面有问题,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其实每个人都在这两方面有问题,关键是能不能看出来。德的方面项羽太吝啬,太残忍,太多疑,这就使得他众人离心。这会导致几个问题,一个是手下人不交心,管理有问题,不是铁桶一块,容易被离间;二是他外面树敌太多,给了刘邦一个可以团结到很多愿意打倒他的人。才的方面呢,他没有在利用西安的天险地形,在西安定都,同时亲自监视刘邦,反而到了没什么险阻的徐州,就是为了要回家乡显摆。这就给了刘邦一个初起的机会。再者他不会用人,导致手下人才凋零,除了他之外,虽然手下士兵素质强,但是将领们没有一个能抗衡刘邦和韩信的。这就导致了后来刘邦的对敌政策,就是东西夹攻。项羽只能顾一头,结果自己的控制区域越打越小,直到被刘邦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