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的逃盟和他父亲郑厉公当年的退盟有所不同,郑文公的逃盟就好象一个帮派在走下坡路,他另投别的帮派去,以求自保,略微有些强大的想法,而他父亲郑厉公是真正地想自立门户,而且成功了。
那么,郑厉公为什么能成功呢?我们回顾一下,他首先是在齐国和宋国讨伐其他诸侯的时候,借着郑国和宋国多年的私怨,偷袭了宋国,吃了一口,间接地把同盟的关系决裂了,但是,齐国是聪明的,从中又调和了宋国和郑国的关系。郑厉公看暗的不行,就来明的,派了大臣叔詹去退盟,把齐桓公惹恼,齐国也无奈,最终任其自由发挥。现在,再看看他儿子郑文公怎么做的,记载是“逃其师而归”,跟当年宋桓公那样的汉子,没有什么大脑,可是,宋桓公有一点比他好——耿直,宋桓公的没大脑是耿直的原因,郑文公的没大脑是贪利的原因。
公元前655年,秋,还在鼎盛时期的齐国正精心策划着对周王室的谋略,得知郑文公不告而别,无比的愤慨,此时的齐国比早期带着一股更强烈的霸气,而且内心正有气没地方撒,气从哪里来的?从伐楚不成功、冤枉了陈国、许穆公的死等等,憋坏了,于是,郑文公就撞上来了。
这一撞,齐桓公的火头就大了,你老子郑厉公这样,儿子也这样,我让你背叛我!于是,第二年就召集力量,夏天,齐、宋、鲁、陈、卫、曹六国大军讨伐郑国,围住了“新密”。郑文公既然赶逃盟,就必然有防备,但以他一国的力量怎么可能抵挡六国呢?这个时候,“大好人”楚国就借机蹦出来了。
楚国反扑
楚国因为齐国率领八**队讨伐虽然在召陵臣服于齐国,但口服心不服,最近一段时间,国力大增,已经开始向外发动武力扩张,讨伐那些在远征军攻打楚国时坐视不管和帮助齐国的小蛮夷。公元前655年,就是去年秋天,在楚国令尹子文的建议下,讨伐弦国,并将其吞并。而当听说郑国逃盟的消息,就知道向中原反扑的机会来了,想要把郑国拉拢过来。那么,怎么拉拢呢?这个时候,郑文公肯定因为脑充血逃盟而在担心齐国的讨伐,所以,楚国只要这个时候“助人为乐”,把郑国之围解了,郑文公自然就会依靠楚国,但这中间需要一个联络人。
他们就找到了申侯,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贪财好利,又是郑文公身边的红人,以前也是楚国政府里的人,上文已经提到过。所以,只要送大把大把的银子,他自然就会为楚国奔走,郑文公就投靠了楚国,现在的形势——六国围攻,他也只能求助外援。
楚国解围的方法很聪明,说明楚国政府确实有不少能人,但也是老方法。“秋,楚子围许以救郑”。楚国聪明地选择了许国的原因是:一、许国许穆公在去年远征途中病死,齐桓公对许国很感激,也很内疚,所以,必然来救许国。二、许国国小,在河南许昌县东,还不到半个县那么大,很脆弱,因此,齐桓公考虑到这一点必然立刻撤兵援救。
“诸侯救许。乃还”。楚国没有和齐国正面交战,齐国一来,他们就撤了,而齐国讨伐郑国的事情就失败了。
管仲支撑霸业举措之一:收服郑国
原本谋划妥当的讨伐郑国,竟然遭遇到南方蛮夷楚国的一招“围魏救赵”的计谋,彻底地失败。从这次的较量上,齐国对楚国也不得不另眼相看,楚国已经不是以前只靠武力不用脑子的南方蛮夷,而是一个任用人才已经真正强盛的大国。
但是,如果是因为其他政局的争议,齐国可以退让一步,免得与其正面交锋,楚国其实也在避免与齐国正面碰撞。可是,对于郑国的局势不行,齐国不能退让分毫,郑国是中原门户,楚国几十年来就一直企图打开这个门户。门一打开,狼就可以入室,到时候,烧杀抢掠,根本就无法制止。直接就会危险到已经在走下坡路的齐国霸业,甚至会吞食点管仲多年经营的这块蛋糕。所以,齐国要拼到底。
公元前653年,因为去年讨伐郑国失败,于是,管仲再次制定出一套收复郑国的办法,以阻止正有可能发生楚国和郑国联合,告诉郑文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策略一:从外部军事压力,连续地发兵讨伐郑国,也不用召集诸侯了,我自己来,分批分次地讨伐到郑国受不了、厌烦为止。同时,楚国如果要救援郑国,也会因经常奔走、疲惫而厌倦,不再援救郑国,郑国就会向齐国妥协,这是学习当年狄人对付齐国的方法——疲于奔走。况且,郑文公也是个“软骨头”,能为利益叛离多年的同盟的人能有什么硬骨头。
策略二:利用齐国在郑国的人缘关系,郑国有像叔詹、孔叔这类相当有地位的“亲齐”派,他们是极力劝谏郑文公,进言到郑文公烦为止。内政外政夹击是管仲一贯的外交手段,这种手段能憋得对方喘不过起来,难受地挣扎,自然就妥协。
策略三:就是给郑文公一个台阶下,已经憋到半死了,再弄一个孔,让对方乖乖地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喘气。这就好比严刑拷打之后,好言相劝:认罪吧!把某某供出来?郑文公当然受不了这种折磨了,只好认!供!最主要的一点是楚国也不派兵来救他了。
供!供谁呢?找个替罪羊吧?于是,这个人选落到了申侯头上。《左传》记载:“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这么会拍马的人怎么会被拉去当替罪羊呢?自然是有私心在里面的,郑文公杀申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申侯没有经过他的同意把自己的邑改成了城,这是去年盟会时期的一件事情,陈国大夫辕涛涂因为上次申侯的陷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还击对方。
《左传》中记载:“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已於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於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 宣仲就是辕涛涂。辕涛涂建议申侯把齐桓公因为“他陷害辕涛涂”有功而赏赐给他的邑改建成城,也就是把小镇改建成市区的规模,于是,申侯没有征求郑文公的意见,直接就向参加盟会的诸侯请示。“搞建设是好事啊!”就得到了诸侯批准。接着,辕涛涂就在郑文公面前说申侯把邑改建成城有造反之心,所以,郑文公就对申侯很不满意,怀有戒心。这年正好遇上这么一个难题,就把申侯给“咔嚓”了。
当然,申侯作为楚国和郑国联络的主要人物是被杀的主要原因,他原本就是楚国先君楚庄公的宠臣,后来逃到郑国,对于楚国来巴结他,希望他帮助联合楚国和郑国,他当然巴不得,自己又能和“老本家”楚国交好,而且,又有收益。
于是,他在楚国那边吃到好处,又在郑国这边阿谀奉承,捞了一**钱,城也造了,最后怎么呢?还不是当了替罪羊,给处决了,说不定当时还把他的人头送到齐国,向齐桓公表面郑国改过的决心,也是有可能的。反正,害人者又害己,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齐国最后给了郑文公这样一个台阶——找替罪羊,三管齐下之后,再看看郑国的态度,举行一次盟会,看你来不来?来了,就等于告诉楚国方面,郑国又跟了我。不来,我再打再烦,知道你彻底地、乖乖地来听命。
以德服人
公元前653年,齐国要举行盟会,邀请参加的除宋、鲁,还有临近郑国的陈国,意就在郑国。“‘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郑文公也知道齐国举行盟会的意图,让他左右为难,一边是齐国的压力,另一边是楚国的拉拢,跟拔河比赛似的。如果去参加,楚国一定会发火,来攻打。如果不去,那更不行。于是,还有点聪明的郑文公想出了一个办法,大概得宜于他父亲、狡猾的老狐狸郑厉公的遗传,他决定让自己的太子华去参加这个盟会。
这个办法聪明在哪呢?简单点地说:并非自己却又似自己。对于楚国来说,我本人没有去啊!对于齐国来说,太子就代表着郑文公本人。这样一来,两方不就都满意了吗。
计虽巧妙,但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郑文公不是什么智者。郑文公的“一失”失在哪里呢?这说起来很可笑,郑文公自以为巧妙地派太子华去参加盟会,谁知太子华居然有谋反之心。儿子看父亲一时间老不死,就想乘机谋权篡位之事是时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