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远征平定山戎之后,在中原名声大震,诸侯各国逐渐开始从心里认同这个舍己为人的盟主,在国际上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在南方,强大的蛮夷楚国在令尹斗穀於菟的改革和治理下,国力开始走向空前的强盛,和齐国之间形成了两股蒸蒸日上的势力。一个位于中部地区,一个位于南部地区,这样的膨胀势必要发生碰撞。
所以,齐桓公有些熬不住,跟管仲提议,预谋讨伐楚国,把它打死在萌芽阶段。其实,这个想法管仲也是认同的,但是自己家门口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就去远征,实在是有点不稳当,这不符合他的作风。不过,楚国如今真的逐渐地在强盛,强大的速度甚至比齐国还快,这不得不让他担忧。原本讨伐楚国应该是霸业的最后一步棋,可是,棋局忽然变了,这最后的一步棋里的棋子在步步为营地危险整盘棋局,他不得不改变战术,同意齐桓公的想法。
但是,讨伐楚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管仲先前也说得很清楚,起码需要二年的预谋,直接出兵正面去攻打是不可行的,两军对阵实力相差不多,只会两败俱伤。伐楚首先是要联合哪些诸侯国,也就是组织多少兵力。其次要想好计谋,出其不意,使对方没有提防,从隐秘的路线进攻,这样的战争才会胜利。
召集诸侯讨伐楚国最好是自愿,因为说不定是场恶战,不自愿就不能尽力,去了反倒坏事。齐国就向同盟国发帖子名义上就说是为郑国报仇,想约会各国商议此事,因为伐楚必须机密。
接着,考虑到伐楚是件存在很多厉害关系的事情,诸侯又难免众口不一,各述己见,最后产生不出个统一的决定,耽误了事情,说不定还会泄漏机密。管仲认为不如先和自己的“铁杆”宋国商讨,通通气,到时候齐宋两国联手表决,犹豫者也必然跟随趋势而走,决议就好统一,也不至于齐国形影孤单的专权。即使他国真的旁观,有个牢固的合作伙伴,也免于孤军奋战的尴尬。而这样的伙伴也非宋桓公莫属,鲁庄公虽然现在在关系上和齐国更加亲密,但是之间还是存在着上代仇恨的隔阂,两国政府内部人员也矛盾很深的。宋桓公这个人就不同了,义气方刚,况且从版图上看,楚国一旦攻破郑国,就直接危险到宋国,厉害关系极大,他必然赞同伐楚。
肿瘤
《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传中记载:“宋公请先见于齐侯。夏,遇于梁丘”。
现在楚国就像心头的一块肿瘤,自从任命斗穀於菟为令尹,楚国人称呼斗穀於菟为子文,和管仲一样的待遇,楚国大治,这块肿瘤就从良性开始恶化,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变成危及生命的癌。
齐桓公在梁丘跟宋桓公说:“这块肿瘤不去掉,寡人与君以及整个中原都不得安宁。”
宋桓公表示肯定,具体详细的计划是怎么样的呢?
组织兵力需要一年,计谋设计也需要一年。
一个计谋为什么要准备那么长时间呢?实践中的经历告诉我们:事情越是精心准备,越是长时间安排,别人越是发现不了其中有诈。如果随便弄个借口率领大量的军队行进到楚国边境,必然会引起楚国的怀疑和高度提防,就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况且这种远征很容易暴露目标,这个计谋必须能掩饰行动的目的。
那么,采用什么计谋呢?
有人提议:假装演习,然后偷袭。有道理,说这话的人基本上不懂地理,或者没有看过地图。齐国在山东这边,楚国在湖南、湖北那边,演习能演那么远去。
其他愚蠢的提议就不举例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掩饰从山东出兵到湖北,而且保证不被怀疑,进入楚国边境。把地图摊开了,管仲看到楚国上头(北部)的蔡国,这个国家和楚国接壤,以前就是齐国的同盟,现在没有邦交,如果能从这个国家潜入进楚国就好了。那就向蔡国借道,可是,这个蔡国和楚国关系比较友好,而且政府内部必定有楚国的奸细,伐楚是机密的事情,万一被泄露,不但没有出其不意,反而可能要中埋伏。
思前想后,管仲心想:目的是为了借道,又不能泄露军事机密给蔡国,不如就假装打蔡国,从蔡国北面迂回到楚国边境,也就是虚打“蔡”,实打“楚”。
那么,找什么借口假装讨伐蔡国呢?像以前用“不尊王命”的借口也不行,太烂,而且楚国早年就“不尊王命”,自立为王,“心里有鬼”也必然会同时提防。最好是想一个单单针对蔡国的借口,而且怨恨比较深,最好是深到有我无他的感觉,以致于齐国率领大军怒气冲冲地去铲除它。
一天,管仲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借口,而且很保险,但是,还没来得及说,就人来报告鲁庄公死了,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把伐楚的事情耽搁了五年。
得知鲁庄公死亡的消息,管仲叹了口气说:“将死之人知将死之未来!”鲁国的灾难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