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的梦想
没有读过《管子》的人万万想不到,后来的那段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因此为齐国创下霸业的美谈正是出自管仲自己的手笔。这里独家揭秘,暂时没有一本书会讲到这个秘密。
《管子》中的记载解答了这段藏在背后的历史之谜:跑去劝鲍叔牙接受齐僖公任命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召忽,另一个正是管仲。
两个人去看望鲍叔牙,鲍叔牙躺在床上,发着微弱的声音说:“两位仁兄!我病了,不能起来给你们行礼。”
“别他妈装了,起来!”
鲍叔牙一乐,从床上就蹦起来了,笑着问:“来做什么啊?”
“劝你啊!”
大约就是这么个情节。
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要去劝谏鲍叔牙呢?
召忽其实并没有劝谏鲍叔牙的意思,只是被管仲拉去,因为这样的事情,管仲觉得他一个人去劝,鲍叔牙未必肯听,两个好朋友一起劝,把握就大一些。
那么,管仲的目的是什么呢?
鲍叔牙这次很不理解,以前那些事情他还能明白,他在历史中号称管仲的知己,管仲曾经分东西都是自己给自己分得多,是因为他太穷,打仗逃得最快,是因为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仁孝嘛!这些都可以理解。现在我鲍叔牙做不做公子小白的老师怎么会影响他?
鲍叔牙虽然不解,但既然好朋友相劝,自然是好意,暂且听听吧。
《管子》中有当时谈话的详细过程,这里把它剖析一下。
解读其一:管仲提出自己心里的一个长远打算,他觉得齐国目前的形势,是齐僖公老了,将来即位的是他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般是长子。
如果是长子诸儿,他觉得这个人做不长,性格暴烈,**无度,名声也不好。
诸儿一旦倒台,那么有希望继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公子纠,另一个就是公子小白。按长幼的顺序,当然是公子纠,但是现在的世道如此混乱,有能力者居之,谁都说不准最后赢的到底是谁。
万一是公子小白呢,如果到那个时候,鲍叔牙是他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明哲保身。如果是公子纠继任,我们也可以明哲保身,引见鲍叔牙过来共事,两全之计。
这就是管仲的“成名”策略,一个完美的“企划案”,“吾与尔各辅一人,若嗣立之日,互相推举”,一个如意的算盘。谁辅佐的公子做了国君,要举荐对方,这是管仲和鲍叔牙当初的约定,后来,鲍叔牙是信守了约定,举荐了管仲,而这个约定是管仲自己的谋划。
解读其二:在这里,还出现了另一个潜藏的历史预兆,预兆着这三个人的归宿。
召忽本来是管仲拉来劝人的,听管仲这么一说,反过来劝鲍叔牙推辞掉这份工作。他认为齐国最后继任的只能是公子纠,让鲍叔牙也去做公子纠的老师,并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意识是说我们三个人就好像鼎的三只脚,有我们三只脚,鼎就可以支起来,暗示得天下。
这跟《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的说法类似,可刘备两个都得到了,却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召忽这个想法是很大众化的,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大家一起干嘛,团结合作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不错啊!
“不行。”
恩?管仲不赞成三个人同时辅助公子纠,甚至说公子纠即使继任了,也不会有什么建树。此时,管仲和召忽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和冲突,话题从三个人是否一起辅佐公子纠变成了公子纠做不做得上国君。
召忽认为如果公子纠做不了国君,“虽得天下吾不生也”,表达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召忽表明自己的志向)。
管仲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公子纠做不做国君,“岂死一纠哉”?而是为了齐国的社稷,自己的死是因为国破家亡而死,除此之外,自己就好好活着,为齐国作出贡献,自己活下来,是对齐国有利,没有利就去死(管仲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未来的猜测的争论,更是两个人在表达自己对“义”的理解。“义”是什么?管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是为国家之“大义”,召忽是为忠诚之“小义”,两个人都没有错,这就是“义”的两种表达。
这一番话也成为后来他们各自结局的预兆,一个为齐国社稷做了“生臣”,一个为君臣忠孝做了“死臣”。
对于鲍叔牙,可以看出他在“义”上偏重于管仲理解的“大义”,他是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的人,所以,他后来会举荐管仲,“鲍叔即进管仲,以身下之”,可以看出来他的内心世界俱有纯洁的“大义”,产生共鸣。
解读其三: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在“志”与“道”上的区别。
管仲和召忽是志同,道不合。
管仲和鲍叔牙是志不同,道合。
鲍叔牙和召忽是志不同,道也不合。
所以,最后产生的结果是鲍叔牙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他们是“道合”。
未曾谋面的“君臣”
鲍叔牙虽然接受了任命,但是,担心教导不了公子小白这个顽皮的孩子,于是,经常去请教管仲。
《管子》中也有一段管仲指教鲍叔牙的话:“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就是说作为人臣要鞠躬尽瘁,不鞠躬尽瘁的话,君主就不信任你,不信任你就不听从你的建议,不听从你的建议,那么,事业就难以成就。总而一句话,就是尽忠竭力,这话后来造成了两个人狭路相逢时的较量,各为其主。
但是,公子小白并不是传言中的那么顽皮,他对鲍叔牙很尊敬,很礼貌,许多事情都去请教鲍叔牙,这就是自古明君的一个特点,尊重贤者。鲍叔牙不明白的时候,又会去请教管仲,管仲告诉鲍叔牙,鲍叔牙再教给公子小白,这其实是潜藏在这段神秘历史中微妙的联系,管仲和公子小白注定是有缘分的。
在此之前,管仲和公子小白几乎没有见过面。曾几何时,或许公子小白和老臣高僖在谈经论道的时候,曾经听到过府门外管仲的叫卖声,可能坐车经过管仲的摊位前,也可能在管仲被齐僖公骂吹牛赶出宫时擦肩而过。
公子小白真正注意到管仲的时候,是管仲出任他哥哥的老师,也就是鲍叔牙做他的老师的那段时间。他远远地看见公子纠车上多了一个人,相貌魁梧英俊,随口就问身边的鲍叔牙:“那个人是谁?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鲍叔牙回答:“他是我的朋友,叫管仲,现在做公子纠的老师。”
既然是自己老师的朋友,公子小白也就不好问东问西,这是礼貌,直到管仲后来射了他一箭,他才开始在意这个似乎一直和他有着某种联系的人,但这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