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线是郳国
同年秋天,管仲收到了宋国国君宋桓公的信件请求齐国出兵协助他攻打郳国。郳国原本是宋国附属国,受宋国管辖,现在想要造反,搞独立,宋桓公自然是不答应,邀几个同盟国来帮忙。
郳国本身和齐国是没有什么冲突的,也非齐国同盟阵营中的国家,齐桓公询问管仲怎么处理?
管仲说:“现在是休养生息阶段,本来不易出兵,但齐宋几十年的同盟兄弟,盟主象征性地出些兵协助,至于这个头让宋桓公自己去出,郳国本非我同盟。”这种事情有时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义气,据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借鉴过春秋的政治内容。
齐桓公又有些担忧地问:“那么,宋欲何止呢?”就是宋国要把郳国怎么样才肯罢休,我们才好收兵。要是就让其投降,那么我们就可以早点收兵,省得百姓埋怨频繁的战争;要是攻打下来,那就要费些时日。
“依臣之见,似乎要吃完兔子肉。”管仲回答。
齐桓公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他也在考虑宋桓公为什么因为一个小小的附属国闹独立叛乱要请大国来帮忙,有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可能就想乘机把坏事变成好事,吞并了郳国,扩张土地。
老狐狸
秋叶刚落,宋、齐、邾三个国家一起包围了闹独立的郳国,宋国主攻,其实,主要就是宋郳两国的过节,其他国家也只是从旁助威。郳又是小国,一般看来没有什么悬念,很容易就搞定。管仲原本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三国正展开攻势,来了一个紧急军报:“郑厉公出兵偷袭宋国。”
在这个节骨眼,郑厉公居然乘机侵犯宋国,不顾当初同盟之义,也不顾齐国这个盟主的面子。管仲感觉事情的严重性,心里思量这个事件,里面只有两种可能,一就是郳国出了一招奇计,派人急速去郑国,用丰厚的条件诱使郑厉公出兵攻打宋国,以解郳国之围,后世称此计叫“围魏救赵”。小国有时候也未必容易攻打,武力并不等于胜利,智谋往往能以小胜大。
那么郑厉公为什么会出兵呢?这又跟公元前700年即21年前的“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有关。当时宋桓公的父亲宋庄公帮助郑厉公回到郑国做上国君后,要求郑厉公兑现报酬,郑厉公担心刚上任就丢失国土和国库大量钱财会引发动乱,就没有立刻兑现,请求宋庄公宽限,先付出部分,又请鲁国从中调停。宋庄公仍不满意,于是,发动了战争,最后闹到“七国之战”。两国国君各自怀恨在心,郑厉公见这次又有报酬,狡猾的国君就借口报当年的仇出兵,实质却是贪钱。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郑厉公自己独断独行,见有可趁之机,报仇雪耻,侵占一些宋国的土地。
不管是哪种可能,郑厉公绝对是只精明的老狐狸,老谋深算、狡猾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老狐狸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不会像梁山好汉那样正大光明着来。
管仲的猜测没有错,郑厉公就是只老狐狸。人越老谋略越深沉,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老年莫看三国志”,老年人最好不要看三国的故事,容易变得老谋深算。这虽然是一句不准确的俗语,但也说明了一点,人老了城府就深。郑厉公就是这样,在流亡国外17年间算计着怎么回国,就算计成一只老狐狸。
郑厉公此招算是捡到了一块肉,宋国国内兵力不足,宋桓公只好退兵回国驻守,齐、邾两国见主角都走了,也先撤回本国,郳国之围就解了。但是齐桓公很恼火,郑厉公竟然破坏去年才签署的同盟条约,而且这种行为在春秋时代来说是极其可耻的,置齐国这个盟主于何地!
对于郑厉公和他的动机我们现在虽然很清楚,但是当时管仲仅凭这样一个事件,心里只是猜测郑厉公可能是打着“报仇”的旗帜占便宜,还不是很确定郑厉公是不是处心积虑,有意为之。如果是的话,对于齐国控制中原的霸业就比较麻烦,现在他就已经破坏了管仲历时两年初步建立起来的中原局势。
作为盟主,就像帮派的老大,不能任由手下的弟兄相互撕杀,轻则会削弱自己帮派的势力,重则将导致分裂毁灭。所以,齐国要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