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临
这是公元前698年,很平常的一天,临淄百姓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趴在马背上,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脸色惨白,这个人显然已经迷路了几天几夜,十分饥饿。
有句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管仲是不信这个的,他觉得现在最好的“福”就是有一顿美味的饭菜。人要是饥饿到喘气都艰难的份上,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奢望。
大家试想一下当时的场面,管仲回到了他经常贸易要经过的那条街,有认识他的人在一旁小声地议论:“管夷吾怎么弄成这样?”(夷吾是管仲的名,仲是他的字。)
“哎!”又有人叹气。
管仲知道那是人们在感叹他的不遇人生,他没有理睬,向四周扫了一眼,找了一个小饭店坐下,吩咐服务生给他的老马喂最好的食料,自己却要了一些价格便宜的食物,猛吃起来。
边吃着,边听旁边的人们谈论各国的战争叛乱,有人感叹:“这个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些!”另一边的饭桌上,几个人在谈论稻田干旱的事情,其中有人唉声叹气:“老天,怎么还没有下雨啊!求求你!老天爷赶紧下场雨吧!否则,田里的苗要枯死了,到时候,我们可吃什么啊!”
管仲内心一震,不由感慨:“在这么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们希望和平犹如百姓渴望甘霖,就好像他饿了好几天,想要吃一顿饱饭,谁要是给他吃一顿饱饭,就是他的恩人。”
一个平庸的小贩在饭店里得到了最原始的感悟。
管仲的恩人是他的母亲,老母此刻还在家中担心他,想到这里,他狼吞虎咽了几口,结账的时候,他吃的饭钱还没有喂给马的料钱多。
管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恩、孝顺。其实,我们都没有彻底理解他后来说的那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牙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知己,他把他放在了第二位,第一位也就是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呢?父母!在管仲看来,父母重于身边任何一个人。
管仲牵着老马,出了饭店,心里思索着刚才的那个感悟,正往家里赶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好朋友召忽。
召忽和管仲、鲍叔牙三个人是从小认识的好朋友,史书上大多只渲染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因为鲍叔牙在关键的时候举荐了管仲,但当时管仲和召忽的情义也同样深厚,他们俩也有共同的特点:素有大志。
召忽看见管仲牵着驮货的老马走在大街上,立刻叫住了他,说正在找他呢。
找我?管仲本来想躲开的,自己这副狼狈样怎么好去见自己的朋友?况且召忽的身份不一样,是国君的公子的老师(那时候凡是国君的儿子都称公子),这样打招呼很没有礼貌。但对方直接叫住了他,还急匆匆地说是找他,而且找了半天。
管仲问:“什么事情啊?我这些天在外面跑货。”
“国君找你去做公子纠的老师,马上跟我走吧。”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僖公,纠是齐僖公的第二个儿子,召忽就是他的老师。在这种战乱的年代,特别是到了要更替国君的时候,各种势力就开始拉拢人才,管仲被召忽推荐给了公子纠和齐僖公。
“好的,等我回家见过了母亲,交了货,再跟你去。”管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往前走,但他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对于他来说,机会来临了,如果做了国君儿子的老师,那么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