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将信拿在手里,于中堂中来回踱步,似乎在揣度信的内容,又似乎在犹豫是否先睹为快。
终于拿定了主意,命令侍卫们对其私拆皇帝信件之事,不得声张,并且加以性命威胁。
赵高位高权重,没有人敢不听从,为了自保,众人皆诺。
赵高看完信后大喜,随即便烧毁了信件,带领侍卫回了皇宫。
回到皇宫之后,赵高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急着向秦始皇汇报姜庸潜逃之事,而是将自己手下的两个亲信放了出去。目的是为保万全,将随行侍卫头领的家眷全部质押起来。
另外,又加派四十名带刀侍卫走访附近各个衙门,以“缉拿欺君妄上之罪臣姜庸”为名,让各地方机构协助查办。
而这四十名带刀侍卫的身上都附有一封秘函,每一封秘函的内容都一样,仅五个字:“可先斩后奏”。
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后,赵高才洋洋洒洒地回到秦始皇身边复命。
来到秦皇寝宫,赵高添油加醋地诉说了姜庸逃走之事。
听完赵高的一番言辞之后,秦皇大怒:“此等乱臣贼子,不学好处,尽学卢生逃之夭夭。”
赵高见秦皇很生气,暗自窃喜,随即俯首帖耳地跪在秦皇膝前,作心疼状说:“万望陛下保重龙体,这等贼臣不值圣君大动肝火,且听微臣细细讲来。”
秦皇听后稍微缓和了心情,却对赵高说:“爱卿且先下去,朕今日甚感不适,有事明日再奏。”
赵高听秦皇要下逐客令,迅速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哭腔着说:“望陛下恕罪,微臣深知为君者说一不二,但微臣有言相禀,不为其他,只求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完赵高的“衷肠之言”,秦皇突然精神有加:“爱卿此话怎讲?快与寡人详尽说来。”
赵高看到秦皇突然之间来了兴致,便故弄玄虚,阴阳怪气地说:“陛下可曾记得三年前于陛下领土发生的那些怪事,以及那些怪人?”
秦始皇有些不耐烦地说:“爱卿直说。”
赵高不敢怠慢,立刻说:“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陛下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
秦皇听后实为惊喜,仿佛想到了什么事情一样,瞬间便茅塞顿开:“以爱卿之意,能寻神人相助,此劫可解。”
赵高迎合着说:“陛下圣明。”
赵高向秦皇提及了几年前,天外之物造访地球的事,此事件为“论波舟”事件,而姜庸书信的内容也于此于斯。
此事件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不久,有一群不知道来自什么地方的人,出现在了地球上,并且建立了宛渠国。
他们乘坐着形状像螺一样的交通工具而来,这种交通工具可以潜入水里,但水不会浸入其內,其密封性极好,被称为“论波舟”。
这种交通工具不仅能够在水底潜行,而且在天空和陆地上,也能行走自如。
宛渠国的人,长相都很奇特:他们的面部长得都像小孩子一样;他们的两只眼睛有如闪电一般;他们的耳朵从脖颈处长出来;他们的身形都极其高大;他们用鸟兽的羽毛编做衣服遮体……
他们还掌握了惊人的高效能源,比方说用于夜间照明,只需要形状如粟粒大小的一颗,就能使一个很大的空间通体彻亮。
如果将这种照明工具丢到小河中,沸腾起的泡沫可以流到几十里以外。
他们来到地球之后,活动于占地面积为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洋里,以及整个天空中。
他们注意观察着人类世界,对地球上的很多事物都十分感兴趣。只要一有新的事物发生,他们便会不辞万里跑过去看。
比方说:
少典之子采集首山的铜金属,用来制造大鼎的事情,他们也跑去看了。可是当他们到达之时,三个大鼎已经制造完毕;
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纷纷跑去考察。就连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驰道,以及灵渠时,都有他们的身影;
并且秦始皇曾询问他们关于洪荒时代的地球时,他们都说得清清楚楚,好像亲自去看过一般。
秦始皇曾惊奇地称他们:“此乃神人也。”
可见秦始皇对这些来历不明,却身赋神力的人并不排斥,而是相敬如宾,敬以神名之称。
只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时,突然之间就销声匿迹了,再也没有任何下落。
当时秦始皇还曾下令四处寻找,最后还是无果而终。
而今赵高向他提到这些人,这些事,难免他会眼前一亮。
秦皇瞬间喜颜大增,连忙抓过赵高的手说:“来来来爱卿,与朕详谈此事。”
赵高受宠若惊,一时之间竟想全心全意辅佐秦皇。但这样的想法很快就消散殆尽,赵高此行的目的并非取悦龙颜,而获万金赏赐。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目的比之更加阴毒。
赵高垂头以敬对秦皇说:“姜庸为能士,其洞察秋毫,得知还璧怪人身高十尺之多。微臣百思之后,才得其果。解铃还须系铃人,此事由神人所制,神人必可化之。”
秦皇听后大为惊异:“爱卿怎知姜庸匹夫对朕的言辞?朕分明记得,昔日仅朕与姜庸二人。”
赵高自知说漏了嘴,连忙跪地,谎言相辩:“贱臣并不知晓,此为姜庸与贱臣私下耳语相告。”而此时赵高的腹背早已汗流如注。
秦皇更加不悦:“却有此事?——姜庸小人,允诺朕于此事不得声张,却在私下耳语造作,唯恐朝中不乱,其罪当诛。”
赵高见局势得到控制,话锋速转:“陛下息怒,陛下息怒,而今当务之急并非诛杀奸臣。”
秦皇面色稍安:“赵爱卿所言极是,也罢,不待秋日,必诛此人。”
赵高奉迎:“吾皇圣明。”
秦皇说:“但以爱卿之言,如何请之?寡人曾下令四处找寻,终将无果,而今其何由而至?”
赵高佯装思索万千,一会儿之后,他对秦皇说:“以微臣愚见,于繁荣之地筑台,浩大声势,圣君于台上高呼‘敢问神明,求万世之策,治万世之兴’,方能请得。”
秦皇大喜,于是令赵高在十五日内将祭台修好,请“神人”。
赵高心里暗自庆幸自己的阴谋得逞,当务之急便是如何“请神”。刚才在秦皇面前的那些话,只不过是赵高的一面托词,真正的“请神”方法,还得细细斟酌。而筑台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件不费吹灰之力的小事。
赵高在思绪纠缠了整整一天之后,他拿定了注意。
首先,他令万人将秦皇“请神”之事,以“天子登临仙界”筑台起誓的名义,广阔地散播出去。这样一来,不仅秦皇不会怪罪于他,而且还可以引来数万民众观台。并且,声势浩大了,那些“神人”还有可能闻风而至。
其次,他令数百名侍卫,易装后快马加鞭前往全国,将各地的术士一一请来助阵。目的在于佯装辅助秦皇登仙,掩人耳目。
最后,他命令从咸阳往外,1500里以内,每户人家均制三十竹筒,在竹筒中装入写有“秦皇登仙”字样的布条,扔到江河海洋里。使用这样一招的目的,其实是在给“神人”下“请柬”,邀请他们前来赴会。
秦皇下令修筑祭台的第二天,早朝。
在一通惯例程序例行完毕之后,始皇将“筑台请神”一事说与众文武百官议论,看看他们对此事的看法,以及建议。
左丞相冯去疾首先抒发己见:“陛下,此番何处寻‘神人’,唯恐已远离而去,不再复返。”
秦皇表示否定地回答冯去疾:“冯爱卿不用忧虑,赵高已想好请神对策。只是面临神人,朕不知如何说辞。”
右丞相李斯接过问题,说:“陛下可叫术士姜庸与其对话,姜庸者,甚知此事,定能妥善言论。”
秦皇听到“姜庸”两个字,顿时就火大:“尔等休得再提及此人,朕正想下令诛之。”
李斯见触怒龙颜,顿时语塞,其余百官也不敢继续多问。
只有赵高得宠胆大,底气十足地说:“陛下解忧,微臣昨日已遵照圣意,传令各郡,凡遇姜庸者,必擒。”
秦皇侧目看了看赵高说:“朕何时下过此令?”
赵高自知说错了话,顿时满脸冷汗,心虚不已。但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自圆其说:“陛下昨日中寝于室,微臣伺候左右时得令。”
秦皇若有所思地看看百官,说:“果真有此事?大概是朕梦魇之言罢,而今朕改变主意了……”
听到此处,赵高已是虚汗淋漓,立马跪倒在地,请饶地说:“微臣罪该万死,万望陛下降罪。”
秦皇甚感奇怪,疑惑地问:“爱卿何罪之有?快快起身,容朕将话讲完。”
赵高略微松了口气:“谢陛下。”
秦皇继续说:“朕改变主意了,各郡若遇姜庸,可先诛后奏。”
群臣皆诺,赵高庆幸不已。
冯去疾就“请神”的事情,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陛下见神人时,可先问及从何而返,寒暄冷暖,建立亲和。然问沉璧归还一事,是否神人所为。若是,方可寻求化解之术;若否,则虚心以求指点迷津。”
秦皇面露喜色地说:“朕欲求神人化解三件大事,一者荧惑守星,二者天石刻字,三者鬼怪还璧,冯爱卿所言正和朕意,愿闻其详。”
冯去疾略微想了想,回答秦皇说:“禀陛下,荧惑守星者,问其何缘,需行以何,能化;天石刻字者,问其何意,需言以何,能解;鬼怪还璧者,问其何求,需事以何,能末。”
秦皇听了冯去疾的话之后,喜悦不已:“冯爱卿不愧为朕之丞相,袅袅几言就解了朕之心忧。朕要犒赏爱卿,辞锦衣绸缎百匹,白银千两,黄金百两。”
冯去疾谢恩:“谢陛下。”
赵高见冯去疾得赏,厚着脸皮往前凑,假装邀功:“禀陛下,首先,微臣预估祭台一事可提前五日完工。然则,陛下可于台上,与神人探求修仙之术。”
秦皇听后更加开心:“众爱卿皆为大秦栋梁之才,赵爱卿,朕要你与冯爱卿同赏。”
赵高跪地谢恩。
诸多“请神”事宜,由赵高主持办理,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