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甲寅年(公元174年)东汉熹平三年。我13岁,这一年我又长大了,渐渐地没有了盼过年的心情,喜欢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在村子里玩,我们自己用木头刻出宝剑,大刀,来回拼杀,自己用绳子和棍子制造简单的弓箭,模拟战场上的厮杀,每天都玩到昏天黑地才回家,这就是少年的乐趣。后世当然就比较先进了,后世我们这个年龄据说是玩弹弓,链条枪之类的,比我们的先进得多。
这一年我唯一惊喜的是:我真正地从爷爷那里要到了一张弓,三支箭,我学着开始拉弓,要比我们玩的玩具重多了,而且也强劲有力,这样我有了骑上战马,换上铠甲,带上武器报效国家的梦想。
这样的年龄我开始有了荣辱感,在听到大人们议论人家谁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好时,我有一种向往的感觉,也想努力成为人们口中具有好名声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为家里争个好名声是多么不容易呀。
以至于后世有很多文人墨客来抒发自己的一些情怀,像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出对于世间高尚之士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之情,李白的《将进酒》中表达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豪情和乐观精神;范仲庵的《岳阳楼记》流露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政治情怀和仁人志士的节操;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的以天下为怀的壮志豪情,真是达到了连绵不绝的继承和发扬,这是民族大义,核心是知荣辱。
再来说一下当年的一些故事,今年是印象深刻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后来熟知的一些人都已经开始走上东汉的政治舞台,而我依然在家乡听故事。
我觉得一个词“崭露头角”最能形容当年我所能听到的故事,出处是后世唐朝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指最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候,己巳年开始,朝廷大赦天下。朝廷让太常东海陈耽接替段颍担任太尉。三月,中山穆王刘畅死了,因为没有儿子继承,他的封国被朝廷收回。六月,朝廷封河间王刘利儿子刘康为济南王。作为皇族后裔,看着这一脉脉人的兴衰,我立志要把我们这一族发扬光大。
由于讨伐叛乱,吴郡富春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孙坚,他和曹操都是同年生人,(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据传族谱考证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这个考证年代比我的族谱还要久远,呵呵,算了不去细想了,反正华夏族姓500年前都是一家。
孙坚年青时曾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孙坚年青时是乡镇干部,为人豪放,做事胆大心细。十七岁时,随父乘船去钱塘,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商旅行人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不敢靠近。孙坚对父亲说:“这些强盗可以捉拿住,请让我去干。”他的父亲说:“这种事不是你能干得了的。这可是玩命的。”孙坚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一样。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以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还追杀了一名海盗,他父亲都吓坏了。孙坚由此声名大振,郡府里召他代理校尉,从而成了能够接触掌管地方武装部队的主官。
孙坚174年已经做到了吴郡司马,和曹操一样,都是年青有为。孙坚招募了一些军队(按后世说是联防队员),帮助州郡防备许生的起义。十一月时,臧旻、陈寅的军队在会稽大破许生。在向朝廷报功的时候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正式进入朝廷后备干部的序列。此后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每到一县任职,都很有官声,官吏百姓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常常达到数百人。有乡里耆旧名人,有任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正是孙坚的厚树恩德,让他的东吴有了好的群众基础。各路人马都买他的账。都称赞他是一条好汉,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唯孙坚马首是瞻的局面。
任城王刘博死了,没有儿子,朝廷收回了他的封国。对于后来封国被收回,皇族衰弱的情况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个还是皇帝看得远,在皇族和地方势力的均衡上,已经不太相适应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宦官和士族势力的争斗,而宦官不过是皇权的一张挡剑牌。可用而不可一语点破。
十二月,鲜卑入侵国家北方边地,太守夏育率兵追击并打败了他们。夏育升为护乌桓校尉,不久鲜卑又开始进犯边境,还是不太平呀,紧接着司空唐珍被罢官,永乐少府许训升为为司空。
许训这个人不得不提一下,许家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族,但是其在士人中的声望却有褒有贬。有因“月旦评”而驰名的许劭、许靖兄弟,也有因为党附宦官而落下骂名的许训、许相父子。许训人格不高,却因为宦官的帮助仕途顺利,他是东汉少有的将“三公”的官职做了个遍的人:建宁二年6月——建宁四年3月(司徒);熹平三年12月——熹平五年5月(司空);熹平五年5月——熹平五年7月(太尉)。这一路的升迁可谓是显贵于当朝。他儿子许相长期担任侍中与宦官互为表里,在中平四年五月到中平五年八月的也担任过“三公”之一的司徒。汉灵帝死后,中常侍张让等人谋杀大将军何进,矫诏任命他为河南尹,打算利用他打击异己。虎贲中郎将袁术与何进部将杀入皇宫,大乱之时司隶校尉袁绍将他骗入宫中与宦官一同被诛杀,也算是对时人一个交待。许相的族兄弟许劭是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他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当时的人物评价,那可是午罪人的事情,只有皇家才有史官来进行官方评价,许劭在当时也算是除了史官记载历史的民间评论员吧,他曾经评价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曾任汝南郡功曹,后南渡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刘繇被孙策击败后,许劭随其逃往豫章郡,并在豫章去世终其一生。许劭的堂弟许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邵一同成名,而且都有喜好评品人物的声名,但两人私下的感情并不好。许邵任汝南郡功曹时,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等到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时,才荐许靖为计吏,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尚书郎,掌管官员选用,按后世说也算是上过山下过乡的干部,后文书再详细说一下这个许靖,这里我先打个埋伏。
在这一年曹操被人(我认为是桥玄)举荐做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公安局长一类的官)这时正式被选为朝廷和地方的双料后备干部。曹操上任后也是踌躇满志,他想干一番事业,我能明白一个年青步入仕途的官员的心态,他想快速得到大家的认可。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一上任就下令赶造“五色棒”悬挂于衙门左右,不管有多大的背景,一旦触犯刑律一律按刑法接受棍刑。灵帝宠臣、宦官集团重要成员、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就撞到了枪口上,当时是直接棒杀。这让满朝公卿都是另眼相看,都想通过这件事看看朝廷的态度。为什么呢?
这一方是灵帝的宠臣蹇硕,那个时候蹇硕还是处于仕途上升阶段,祖上没有多大背景,只是依靠现任皇帝的权威,自己叔父违法,也不能说什么,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大义灭亲。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灵帝也是看到了蹇硕没有什么出格的行动,而且对自己很忠心,才在后来作为补偿让蹇硕做到了西园军的元帅,八校尉之首。
这另一方是曹操家世显赫,曹腾据说是汉相曹参之后,这家谱是怎么考证的,我暂且不说,这年代的久远也和我差不多,先说近的,得从这几任皇帝的更迭上讲起,曹家都与这几任皇帝有着密切联系:曹操祖父曹腾在汉安帝时期(94年-125年)就是任黄门从官。永宁元年(120年),汉顺帝做皇太子时,邓太后因曹腾年轻谨慎厚重,使他侍候皇太子读书,而且特别受到汉顺帝亲爱,饮食、赏赐都与众人有所不同。延光四年(125年),汉顺帝即位,曹腾任小黄门,升为中常侍。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去世,汉顺帝刚满两岁的儿子汉冲帝继位。永憙元年(145年)正月,继位不到半年的汉冲帝夭折了。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立一位年长有德的宗室当皇帝,都属意于清河王刘蒜,外戚大将军梁冀为了继续掌权,立了八岁的勃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刘缵为皇帝,是为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朝廷官员分成两派。一派由李固领导,拥立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领导,拥立刘志登位。正当两派开会争议时,曹腾看准机会成熟了,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为帝。他又指出,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但立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梁冀在曹腾的支持下,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后,曹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为亭侯,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在宫廷里面供职三十多年,经历了四位皇帝,都未曾有过失。他所推荐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陈留(今河南陈留县治)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他,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曹腾,请求将他交给廷尉问罪。汉桓帝他知道书信是由外头来的,所以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当时的人都因此赞美他。说白了就是人家做宦官也做得比较到位,官声好。曹氏后人称帝后,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曹腾一人。曹操祖父这一辈上积累的深厚人脉,曹操作为后人更想有超越前人的作为也不足为奇。
再说曹操父亲曹嵩,原来是曹腾和夫人吴氏的养子。曹嵩本姓夏侯,为夏侯惇之叔父,但经过验证不为夏侯氏。曹嵩,字巨高,受父亲曹腾影响知书达理,少年学成。曹嵩二十二岁时被敦煌太守赵咨举为孝廉,任荥阳令。曹嵩的举荐人赵咨为官清廉,时人包括曹嵩在内深深佩服赵咨,赵咨又是曹嵩的官场引荐人,对曹嵩有知遇之恩。赵咨后来从敦煌赴任东海时路过荥阳,曹嵩为感谢赵咨举荐隆重欢迎,没想到赵咨假装看不见。面对恩公的冷遇,曹嵩没有羞恼反而说:“赵咨大人海内人望,今过我界却避而不见,外面的人若知,一定会耻笑我待慢恩人!”为了拜谢赵咨,曹嵩弃印绶一直追至东海地界,赵咨深为感动停车相见,对曹嵩说:“曹大人如此重情重义,真非常人也。”赵咨这样称赞曹嵩,看来曹嵩也不是一般人,至少在当时还是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因为这次事件,曹嵩辞官在家。老百姓都知道有个谚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当世曹嵩当官是成也赵咨,弃也赵咨。历史就是这样,在某些时刻,某些人物,事件都会有相似之处,这就是后世人们探寻事物规律时找到的一个方法,叫归纳法。是不是从中能得到很多启发。
那这个赵咨是什么人呢?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就先到门口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体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曹嵩因为追赵咨而丢掉了荥阳令,但却得到了好名声。很快以曹腾义子的名义,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高权重,直到代崔烈为太尉。
曹嵩多年为官,因权导利使曹家富甲一方。那时朝廷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不满足大鸿胪的职位,花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曹嵩中年得子曹操,开始时曹嵩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曹操年轻气盛,没有功名却爱舞枪弄棒,经常给曹嵩闯来很多麻烦。后来朋友吕伯奢山东为官时给曹操举了孝廉,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赏过必罚,把京城治安管理的井井有条,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曹嵩开始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并从此鼎立扶持。很快曹嵩安排曹操出任顿丘令,后又辗转回京,出任言官议郎。到了黄巾之乱的时候,在曹嵩的疏通下,张让举荐曹操出任骑都尉,后因战功升济南相,任东郡太守。再到后来曹操成为“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平西凉韩遂、边章之乱,曹嵩在幕后起了巨大的作用。“生子当如曹操,养子当如巨高”是时人对曹家的评价。好像和一句话比较相似: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来曹操有没有说过这话,我不知道,如果没说过,那评价孙权就的出处就有了。
太尉这个位置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而且也是个离皇权最近但又不是皇帝所最放心的一个职位。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同名,但实际的权力却小了许多。在古代,带兵打仗的差事并不被士大夫们看好,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见这是个苦差事,干得好还得运气好,才能官运亨通。太尉的去职与就职往往不取决于修养水平的高低,要看政治决策与时事需要,作为时政改革的出头鸟,太尉作为最高武职,承担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做为升降的依据,要平衡全国的将军们的功绩,这可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曹嵩没有军功,其难度可想而知。太尉还是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像西汉时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到十常侍乱政时,曹嵩辞官闲居洛阳。这朝政腐败到曹嵩都没法干了,能不出乱子吗?后来董卓祸乱时,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后曹嵩率次子曹德与妻妾到兖州投奔曹操,为徐州牧陶谦所杀(《吴书》则云张闿因贪财袭杀)。
有着强大的家庭人脉积累,曹操在京城想要有所作为就不难理解了。利益受到侵犯的宦官集团对曹操恼怒,因为曹操爷爷曹腾(宦官大长秋)和老爸曹嵩(太尉)的缘故,又因为曹操的作为在理,占据着道德法律的高点,又不能把他怎么样,就一起表扬这个年轻人,推荐曹操升任顿丘县令,把这个刺头支出京城,按后世说法叫到地方历练。
这真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啊。如果你有自己的理想,那么请不要顾及周围的人是怎样的,你只管自己奋斗。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这样才有可能为了你的目标去锲而不舍地奋斗终生。总之,只要我们都是蛮拼的就可以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想这句话最合适:你想闹哪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