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多罗郡王为内扎萨克蒙古科尔沁部的实习多罗郡王。顺治时期,宰桑三子索纳穆之子奇塔特被封为多罗郡王,诏世袭罔替,传到当下应是第四代,名为:诺扪额尔赫图。从蒙古过来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到此正好过年,虽说是恭贺新年,但其实人人皆知乃想和亲之举,皇上子女不多,齐妃的含玉又还未成年,无法行和亲之事,现下令大清忧患的事就是无合适人选和亲,到时蒙古郡王恐会有所不快。
午时已到,科尔沁来的大队已浩浩荡荡的涌进皇宫,大清的君主在太和殿前等候多时。最初的大清王朝多以满族人为主,故科尔沁的族人们也多以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科尔沁人马众多,与中原不同的是,她们的王骑着高头大马在队伍的最前端,毫无遮掩与保护措施,威风凛凛,英气勃发;而大清无论行到哪,皇帝、嫔妃或大臣皆卧坐与马车或骄撵内,意为不可请意示人。郡王身后跟着许多勇士和随行的侍女。科尔沁女子落落大方,身姿优雅,从不藏头掩面,真是别又一番风味。
转眼间,大队已行进至太和殿下,群臣惨败我皇:“大清的皇帝,万岁万万岁!”让众人吃惊的是,多罗郡王竟是以为年龄与皇帝一般大的年轻郡王。一表人才,相貌堂堂,身躯凛凛。一对眸子光射寒星,两弯浓眉浑如刷漆。胸脯橫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声音洪亮,兔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大方又不失得体,气势如虹,震山河百川之摇矣。骨健筋强,谈笑风生,真是一位霸气外露的蒙古美男子。
面前的太和殿果然衬的起神勇威武的多罗郡王。太和殿是皇宫里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常用来举行册封大典、命将出征、迎接外宾等重要活动。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太和殿的装饰十分华丽。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殿堂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皇上邀请多罗郡王进入大殿。路途遥远,稍作歇息,多罗郡王便向皇帝展示了特有的蒙古族歌舞。来自草原的女子,举止大方优雅,热情爽快,服饰绚丽华贵,飘扬的裙摆,婀娜的身姿,柔软的腰间,个个犹如赵飞燕再世,舞蹈热情奔放,节奏明快,抖肩翻腕,腰肢扭摆,雪白滑嫩的肌肤裸露在外,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群臣与外来的勇士们开怀畅饮、大快朵颐、谈笑间满是热情。
热情浩方的科尔沁人们展示了自己的民族风采,大清国自然也不甘示弱,早已备好了歌舞器乐,给来自远方的客人接风洗尘。
中原的古典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融合了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表演时呼吸配合,刚柔并济,此美感甚是令人陶醉。民族配乐多有古筝、二胡、琵琶等,服饰则是一直沿用汉朝水袖袍为多。
前殿歌舞升平,笑声爽朗;后宫寂静安宁,祥和平静,年初夏用过膳后便出来散心透气。不知多久没来这御花园了,满园皆是冬春交替的气息,幽幽的存以梅香,细细品尝,身心尽舒。
“皇上,这大清的舞蹈太过拘束扭捏,完全不能够突出女子的热情与妖娆。在我们科尔沁的草原上,女子皆与男子一般英武,骑马、射箭、舞蹈等都是样样精通,我认为女子应有与男子一样的气魄与胸襟,能文能武方为上等。”郡王的直爽正说中了大清的守旧与一成不变的古老习俗。
“郡王有所不知,这舞蹈乃是我中原千古流传,不可随意更改,若擅自做出修改,误了其本色,便称不上正统,也凸显不出我国温文儒雅,待客礼仪至上的文化大国了。”郡王的一语中的让许多朝臣心生不满,皇上却不以为然,大千世界,各国习俗不同,故不能绝对而论,凡事看清相对,遇事从容不迫,两国此次以增进友谊为先,各自提出意见,实属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