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饮食习俗】
包谷、洋芋、红苕、荞麦等杂粮是土家族人的传统主食来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主食逐渐以大米为主兼食杂粮,菜肴除蔬菜外有豆腐、豆豉等豆制品和猪、牛、羊、
鸡、鸭、鱼等肉食和禽蛋品。
土家族传统菜肴的一般特点是口味上讲究酸辣。每年秋大年秋后,每家每户,门口屋檐,都挂满了一串串的红辣韦的红辣椒。“合渣菜”,是土家人常年食用的菜肴。“合渣”是用黄豆磨浆后?1熬煮而成,渣渣浆不分,所以称“合渣”。
土家腊肉是不得不提的一道副食。土家人认为新鲜猪肉有毛腥气,喜欢吃烟熏腊肉。冬冬季杀了年猪,将鲜肉以盐腌三五天,再用松柏树枝烟熏火燎1月左右,直至水分熏干,色泽金黄,便成腊肉,做起来如腊肉芯子擀包面、腊肉丁子蒸蒸菜、玉米粉子煎腊肉粑粑、青椒炒腊肉等,香气扑鼻,四季不断,百吃不厌,堪称土家的风味食品。
土家族人喜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土土家酿酒工艺精湛且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等。
饮茶,是土家族饭后必备的饮品。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盛产茶叶,茶也因此成为土家族生活必需品。茶的种类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常客筛一般茶,贵客筛蛋茶、甜酒茶。
社饭,是土家人在自己节日里的特色饮食。土家人喜欢吃社饭,每逢初春二月,几乎家家都要做社饭。其做法是先于节日前上山扯来野葱、社菜,洗净剁碎,放于锅中焙干。煮饭时,先将肥腊肉炒香,铲出待用。煮饭时以三份糯米和一份黏米混煮,黏米半熟后方下糯米,然后将米汤滗净,放进社菜、胡葱和月腊肉,搅拌均匀,小火焖熟。揭开锅盖,香气盈室,其味妙不可言。土家人以包谷为主粮,稻米为辅,近年来以稻米为主粮的地区已占多数。这里不仅有土家风味的主食、小吃、还有各种各样的茶饮。其中还属其下10道菜最为代表。
1、“金包银”饭
永顺、龙山、来凤、鹤峰等地多把米和包谷掺在一起吃。即用锅添水把少量的米煮开,再拌上包谷粉煮熟,既香又耐饿。
2、“合渣”
“合渣”(有的地方叫“懒豆腐”),将豆汁烧开,掺进鲜青菜,煮热就饭。
3、“大锅烩菜”
将所有的菜都倒在锅里煮好,撒上辣椒,花椒,葱花,姜末等佐料,然后家人各盛上碗,围着火炕吃饭。
4、“油茶汤”
配料食油、茶叶、粉丝、蛋片等。用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成褐色茶浆时再加水稀释,烧开,投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它作料,味道可口。
5、“鸡蛋茶”
用油炸花生米,核桃仁、黄豆、米泡、包谷泡等,打上三四个鸡蛋,放入煮开的油茶内,味道鲜美,具山村风味。
6、“炒米”
先将糯米用甑蒸熟,取出晒干后,再用砂炒成米泡。食时,将炒米放在碗内,用开水冲泡加糖,便可饮食。
7、“团撒”
先将糯米蒸熟后,置于一圆形的模具内,摊开晒干,便成为熟糯米团饼,再将其油炸,香脆可口,可贮藏在坛内,以备自家吃或待客,或作馈赠品。
8、“腌熏腊肉”
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风味菜。先将鲜肉腌在缸内,经过用柏枝等阴火炕的烟熏后取出,高悬在屋檐下有烟熏又通风的地方。做出的腊肉,肉皮橙黄,肉味美,有的保存数年不变质。
9、“打粑粑”
逢年过节,土家人户户打粑粑。在做好的糯米粑粑上,用上好木头雕成的模子,印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为“印印儿粑粑”。过了初二,女婿就要挑着粑粑去岳父母家拜年,大女婿要带“双龙闹海”印儿粑。
10、“咂酒”
酒用糯米,包谷或高梁加曲酿成,用坛藏好;一般至少储存七八个月或一年,数年不等,饮酒时将酝取出,冲上凉水,插上一支竹管,轮流吸喝,边吸边冲水,味甜又香。现在石柱,成丰等地仍盛行咂酒,其他地方的多数人,已用土碗盛包谷或大米酿成浓度较高的烧酒。因为烧酒倒在碗里,冲起的泡沫经久不散,土家就把这种酒取名“堆花酒”。
此外,土家族户户都有酸菜坛和干辣椒,餐餐离不开酸菜和辣子,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
【土家族居住习俗】
土家族村落,分布格与人员构成既有地理环境因素,又有历史文化因素,别具一格。从地理环境而言,据地势、河流而建,依山傍水,骑岭卧谷,即所谓古来皆“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分布格局看,土家族村落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土家族村落选择一般要看风水、山脉走向。寨子坐向是后要有“靠背山”,前要有“子孙山”,以期天长地久,人丁兴旺。
最具土家特色的民居是吊脚楼。或依山傍崖,或靠岩临水。取木材结构,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一般吊脚楼分两层,上层住人,楼下四面皆空,用作牲畜栏圈或堆放杂物。建造起来,因地置宜,既通风向阳、隔潮离瘴,又可避蛇虫猛兽的侵袭,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转脚楼四种类型,过去还有石板屋和岩洞等。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瓜、五柱四瓜、五柱八瓜等。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烤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左、右边配楼子,楼子则吊脚,在楼子外侧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转角楼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为二合水时,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转角楼,一般为两层。为三合水时,在正房左右均有转角楼。(有的一边称厢房)转角楼进深一般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一般连二间,也有连三间,少数连四间。转角楼一般为二层,也有三层甚至更高的。一层或为猪圈、牛栏,或为仓库、碓磨房。二层人居住,多为女儿闺房,称绣花楼或姑娘楼。
转角楼不仅造型别致,木质香,花格多,建筑风格轻盈而疏透,妙廊翘起,雄伟壮观。而且实用,可以防潮湿,防蛇兽,享清凉。
冲天楼。冲天楼是土家民居的集大成者,不单包含了所有土家单体民居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包含了转角楼、四水屋等土家合体民居的建筑形式。配有若干厢房、磨角(龙眼)、拖步。后堂屋正上方屋顶为两层冲天楼子,飞檐翘角。冲天楼的空中排水系统采用了八卦构造,使得楼宇终年滴水不漏,排水系统的绝妙神工使人联想不绝。冲天楼是土家民居形制和木工技艺的大汇集,是土家民居历史形制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