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是纸币流通的环境,再到如今,大多数的纸币也成了帐上的一个数字,这是一种便利。
贵金属已经基本退出了流通,令人隐隐觉得缺憾。
首先,金银铜为什么会作为贵金属流通,这地位这贵字因何而来,真的是因为产量和开采难度造成有价值吗。其次,贵金属为什么不是其他金属,是金银铜,在长长久久的岁月里,铁器为什么是官营。
金银铜用于流通很值得深思。铁养气血、铜养骨、银养神魂、金养皮。用量不需多,沾边就能有好处。用于流通则经万万人之手,流通可以降低总需求量,不必给每人都备足量,只需能让每人都过手摸摸就好。
从前烧饭做菜用的是铁锅铜锅,如今嫌弃铁锅锈腥味,用不粘锅。贫血要补血,骨质疏松要补钙,只能说,生活习惯改变了,以前不缺的现在缺了。
有些被丢弃的传统,几代后就完全不记得了。就像宝贝的贝,如今再无人知晓它当初为什么宝贝,为什么可以做为流通货币。没人知道用作货币的贝是不是我们所知的那种极普通极平凡不值钱的小贝壳,也没人知道小贝壳除了做装饰之外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用途。也许有一天,金银铜为什么会作为贵金属流通也一样无人知晓。
铜器一直作为祭祀用品出现,作为祭祀用品的铜器不是纯铜。比如,九鼎的材质就是带着各地水土性质的杂铜,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杂铜的意味值得深思。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
《拾遗记》卷二载曰:“禹铸九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
《资治通鉴》引记:“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697)……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宋史》所记:“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
史上很多次大战后,收天下金来铸器,为什么?
再有,不是每个人都是工匠,让天下人一起动手收,这金就不可能会是品质纯净质量好的,说明这收来的金不是用来满足日常所需,比如,秦始皇就用来铸金人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代霸主号令天下,不能只当儿戏看待。由此推论,要的只是收天下金这个过程,品质好坏并不重要。
关键是大战后不久就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来收天下金,就说明不得不收,事不能缓,比养民还急迫,为什么不能缓?由此推论,不是不收会有极大害处,就是收会有极大好处。从收的急迫性来看,害处的可能更大一些。
血染山河后收天下之金,收会怎样?不收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