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现在一千年前,大宋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包拯的一生终以‘清如水,明如镜’著称。他三次进士及第却又辞官不做,宋仁宗皇帝赵祯加封包拯为一品大员,却又被包拯婉言拒绝。最后,包拯请求皇帝给他了一个县令的位置。
包拯封命前去定远县出任县令,刚刚到县衙门口就被当时的场景震惊。以为白发老人想要告状,却被门口的衙役刁难,要收取好处才能让老人进去。包拯当时没有说话,进入府衙后,将这名衙役剥去了官职,贬回了乡下。包拯左思右想,有什么方法能够让百姓不通过门吏就能进入府衙伸冤告状。一夜不眠,第二日,包拯让人在衙门口立下一个大鼓,并张贴告示,凡是有冤情要告的百姓都可以自己敲响大鼓,可以不通过衙役。这大鼓就是——鸣冤鼓。
鸣冤鼓在定远县施行之后,传遍了大江南北。各地府衙纷纷效仿设立,后来,包拯在定远县的三年任期到了,被委派到端州出任知州。
端州是个闻名于天下的地方,因为端州盛产砚台,而砚台是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至宝。就连皇上所用的都是由端州采石制作而后上缴。包拯出任端州时发现了许多的恶习陋规,想要一步步的彻底清除。在端州的一个寺庙中,包拯结识了公孙策。他是一个落地秀才,却学富五车。当年因为科举制度的黑暗,公孙策的状元试卷被监考官换给了别人,而公孙策就因为这样落榜。他发誓终生不在科考,接触包拯之后,他也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所以决定帮助包拯,为民做官。
三年后,包拯在端州的任期到了。回到进城,仁宗皇帝施以重任,将都城开封的京基安全交给了包拯,让包拯出任了开封府府尹。当年又加封包拯龙图阁大学士,位列三品高官。
离开端州时,百姓感谢包拯的三年德政,所以挑选出了一块万里挑一的端州砚台赠与包拯。临幸时,包拯看这这方砚台,扔进了山林间。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
执掌开封以后,朝廷和百姓得到了最起码的保障,大宋王朝的基业也大半加到了包拯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