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嫣后来听说,是崔同提议把自己调往时政新闻部的,还对人力资源部领导说林嫣业务能力不错。
他为何要这么做?林嫣想了许久都没想明白。最后她只好安慰自己,也许崔同看似阴沉,其实是个不计小人过的“大人”,人家也许根本没把林嫣得罪他的事情往心里去。坚持开除赵乾,他也只是对事不对人。
时政新闻部的人事设置比较特殊。社会新闻部等很多个部门都是一正一副两位主任,时政新闻部只有一位主任,名叫李清。
林嫣刚来时,不知道该叫他什么,又不敢像叫蒋方中和韩正那样直接叫名字,踟躇了一会儿,才叫了声“李主任”。
李清微微点了个头,算是答应了。老记者们都叫他李哥。但林嫣总觉得和李清并没到那么熟的份上,一个李哥总是叫不出口,李主任就一直这么叫了下去。
李主任好像和林嫣不太对付。
林嫣调进这个部门不到一个月,就感受到了李清对她浓浓的“敌意”。这种敌意也影响到了其他记者,部门里没几个老记者愿意主动跟林嫣说话。
--
时政新闻记者的工作被称为跑口。一个记者有固定的口线,每人负责三到四个政府部门,记者要做的,就是和这些政府部门的宣传负责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尽可能的找到独家新闻。有什么采访活动,对方会提前通知跑口记者。
每天再不是像在社会新闻部一样,今天不知道明天会采访什么,哪儿有事就赶快冲到哪儿去。在这个部门,今天就知道明天、后天甚至很多天后的采访任务。
每个跑口记者要很努力地从口内挖掘独家新闻,同时要防止自己漏稿。漏稿的意思是同城其他报纸发了一条口内新闻,如果燕报没有,那跑这个口的记者就算漏稿了,等待他(她)的将是口头批评、罚款、通报批评、记大过,批评的性质会根据所漏稿件的新闻性、稿件字数、漏稿原因等来决定。漏稿次数还会直接关联记者的考评,年底考评分数倒数第一的记者,将会被劝退。
林嫣好像经常“漏稿”,每个星期不漏一两次都不正常。可这些漏稿严格算起来,却似乎并非林嫣的责任。
林嫣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在社会新闻部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一个记者的发稿大小、版面安排,跟报题的记者本人有很大关系。资历深的记者,给自己的稿子报题1500字,李清肯定就会给1500字的版面。但林嫣如果报题1500,可能只会发一个三四百字的小稿甚至不发。
好些次,林嫣觉得自己的稿子很重要,采访得格外详细,写得也特别卖力。但第二天她会发现,这条稿子在几家外报几乎都是半版或整版,只有她的稿子被处理成了五六百字的小消息。报社评报会上,来自各部门的参会人员并不会知道内情,所以只会批评林嫣采访、写稿不到位,输给了外报。
对于漏稿的处理,好像也会因人而异。老记者偶尔漏个稿,李清总是一句“下次注意”就轻轻带过。但一旦林嫣漏稿,情况就不同了。
碰上林嫣漏稿时,这位李主任绝对会找她谈话,碰上他心情好,批评的话就好听点,批评的时间会短一点。如果他心情不好,那他就会像开了闸的水坝,各种难听的话汹涌着扑向林嫣。
最让人难堪的是李清说话的方式。根本不会顾及林嫣是女生,直接在平台上、电话中就冲林嫣吼,嗓门之大如同迫击炮;在每周的周例会上,李清还会把林嫣的错误继续拎出来当作批斗的重点,大说特说绵绵不绝如同连珠炮。
偏偏林嫣好像每周都会漏稿。于是她不得不每周都要承受一两次李清的连珠炮、迫击炮等各种炮弹的身心攻击。
除了漏稿这种重大错误,林嫣还经常在日常稿件中犯错误。
李清一周会做一两次版,只要李清做版,他总能从她的稿子中挑出错误,电话中又是各种炮,轰得林嫣的耳朵嗡嗡嗡,震得林嫣的心七零八落。
--
在这种情况下,林嫣的工作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每天早上,林嫣一睁眼,顾不得洗漱就打开电脑。先看燕报电子版,再刷各家外报的电子版,一发现自己有漏稿,一整天都会惶惶不安,心神不定。晓羽说她都有些神经质了。
有一阵子林嫣的情绪面临崩溃的边缘。她无比幽怨地想,崔同果然不是一个有大量的人。他是故意把林嫣调到时政新闻部,让她来承受这种噩梦般的、非人的折磨?
可惜她林嫣不是这么容易服输的人。她的应对方式是:比在社会新闻部十倍努力的工作。
林嫣每天早上很早走,晚上很晚回。睡前,她总会再把自己负责的所有政府部门网站再刷新一遍,看有没有新的通知或文件上传,避免出现漏稿。
口内通知采访活动,林嫣也一定会提前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详细的背景材料,让自己知道至少明天在会上可以重点关注什么,可以问什么。
去会场,林嫣总是去得比外报的记者们要早,走得比外报的记者要晚。拿到材料她总是认真仔细地看了又看,怕自己有任何遗漏的地方。只要觉得可能有新闻点的,她就追着相关负责人去问,哪怕被别人甩再多脸色也在所不惜。她只是要拿到这个新闻。
很多次,她回去的时候唐晓羽都已经上床准备睡觉了。等她梳洗完,晓羽有的时候已经睡着了。两人有时候一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
有一天,林嫣又一次很晚回家时,晓羽很是感慨:“林嫣,你干嘛这么拼啊?搞得我好有负罪感啊!”
后来她很认真的看着林嫣,说:“林嫣,你是这么认真这么优秀的一个记者,我相信你早晚会得到你们部门的认可。”
林嫣笑笑。她并不是为谁的认可。
去时政新闻部这几个月,她虽然不断的漏稿,或者说是被漏稿,但她还是发了不少独家新闻。即使是同题新闻她也总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点,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李清从未表扬过她一句,但林嫣根本就不在乎李清的态度。
她只是不愿辜负蒋方中和韩正还有社会新闻部很多老记者们的教导,包括墨然。她记得墨然曾说过,尽全力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至少不要留下遗憾。
她想,至少她对得起自己写出的每一篇新闻,对得起自己去采访过的每一件事,至少,她是竭尽全力的。就算以后离开时政新闻部,她也不会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