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讲到这里,故意停了一下,观察一下听故事的人们的反应。嗯,大家都听得蛮认真的。哈哈,估计她是讲了这个世界还没有发生过的人们的故事了。
没听过,那就最好办了。晓晓更加绘声绘色:“于是,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离开的时候,由于心里面太过愤慨,没看清路,一下子撞到了大树上。满头包的王安石抬起头来,看到了树上的一个乌鸦的窝。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乌鸦窝几下,乌鸦们惊叫而飞,呱呱呱地声音也惊动了卧室里偷情的男女,那个仆人慌忙跳后窗逃跑了。”
故事还蛮精彩,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请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虽然这确实是自己犯的错,让她感到无地自容。可她也有自己的苦衷,于是便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听了她的话,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事已高,可是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就这样,中秋节之后,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忍’字当头,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故事讲完了,晓晓打量一下若有所思的渥雳皇帝,继续说服道:“所以说,民间有一句话:将军额上能跑马:说的是将军推举的人可在自己的职务之上!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宰相心怀天下,治理有方!您是皇帝,这些臣子们能做到的,你身为匪首,哦,不不,身为帝王,更应该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对吧?”
心里对于自己的规劝能力感到非常满意,晓晓很有些得意。可是,皇帝的表情却不是那么满意。只见他连连摇头:“故事虽好,但……唉!”
晓晓明白了,这是不满意呀!话说回来,他说自己十四个儿子,十二个不是亲生的,这别是在逗她吧?怎么可能呢?
趁着皇帝叹气的间隙,晓晓低头认真思考。刚刚渥雳皇帝说的是:他的十二个儿子,也都是妃子们的儿子。但却没有说,是妃子们“生”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在玩文字游戏。如果这些人都是他的干儿子,那他的妃子们就自然都是孩子们的干妈了。话说回来,如果他的妃子们真有此丑事,当今皇帝,会在金殿之上对着文武众臣说出来?简直是笑话。这样看来,他是在逗自己玩啊!
灵光一闪,晓晓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皇上,你可知道,曾经的大明王朝有位皇帝,与您的这一经历非常相似,他也养了一百多个儿子,但一个都不是自己的。”
渥雳顿时兴趣十足:“这话怎么说?”
“这个男的名字叫做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奸臣,还平定了皇家之乱,打败外族侵略,在关键的战役当中挂帅亲征,跟将士们同吃同住,一同上阵杀敌,可见他的魄力和作为皇帝的气派;但关于这位皇帝,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说他荒淫无道好酒贪杯,整日沉溺于女色,还有各种怪诞无耻的行为,是个典型的昏君。除了这些荒唐事之外,朱厚照还做过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那就是喜欢收干儿子。朱厚照一生阅女无数,但一直到三十岁都没有生过孩子,他宫中的嫔妃也不少,但不知为何就是生不出来,所以当他见到一些年轻有为的人,很是喜欢,便索性收他们做了干儿子。不收是不收,一收吓一跳。可能,收干儿子这事儿也会让人上瘾吧,总之他一收就收了超过一百位干儿子。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自己亲生的,你说奇葩不?不过呢,明朝在朱厚照的治理下,并没有衰退灭亡,当时朝廷还有不少贤才,由此可见他还是个值得后人点赞的皇帝。不知他比起皇上你,何如?”
“哈哈哈哈。”渥雳仰天大笑。文武百官们这个时候也都笑不自抑。
渥雳一边笑,一边对着晓晓点头:“这个问题,回答得好。”
哦?又过关了。晓晓洋洋自得。
渥雳紧接着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你既是一位才女,我便出一个上联,你来为我对出下联如何?”
晓晓挠了挠小脑袋瓜。啊?对对联啊?这个可不是她的强项啊!
可是渥雳的题已经出来了:“上联是:画上荷花白梅风竹绿竹花和尚画。”
说完之后,渥雳还提示道:“这副对联,反正皆要通。”
晓晓沉吟不语。她根本就答不上来。别说反正皆通,单面她也不会。可是,硬着头皮,也必须要答上来。否则,她什么时候才能重获自由?
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回答问题,也是有诀窍的。不一定人家问什么,你就一定要回答什么。善于采用迂回战术,方能无往而不利。
“要回答这个问题,却也不难。不如,我再讲一个故事吧!”
晓晓说道。身为网络写手,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
“这个故事还是发生在大明皇朝。明朝有一位皇帝叫做朱棣,他不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但又不想让别人瞧不起他。于是,总想找机会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一次,朱棣忙完政务,便与大臣杨士奇一同讨论太子最近的学业。杨士奇为人谦和、举止得体,朱棣与他聊得非常融洽,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出个对子,来考一下杨士奇,他给他的这位大臣出了一个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