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50500000009

第9章 陕北的桥

陕北的河流少,且河流的季节性非常明显,冬春细如一条线,碎娃娃一步都能跳过去。到了发洪水的时候窑门高的浪头能卷走牛羊。大部分时间来说,水都不深,人们都是卷起裤腿蹚河。要是村子里的人稍微勤快些,在水面上排开一列略略平整的石块就能过河了。水再深些,就要搭个过水桥,只需要搬来几块大石头,上面再搭几块木板,铺一些秸秆垫上细土就可以了。可到了夏月时候,说不定哪一天下暴雨发洪水,一个浪头就把木板卷走了。

陕北没有真正的桥,所谓的桥,多半就是这么简单粗陋。

凉水崖

凉水崖,黄河岸边的最苦焦的地方。

隔河和山西相望,对面的村子崖崖洼洼里站着拦羊吆牛的,哪家窑背上晒辣子、晒萝卜条都能看得清清的,就是不得到跟前。过黄河,那是一件大麻缠事,要搬船哩,除过万万不得行谁也不过黄河。坡底下一条河又把村子和公路隔开,对面公路上跑的汽车看得真真的,就是不得到跟前,遇集逢会到街上买油盐酱醋,就要褊起裤腿蹚河,夏天还好说,水也不甚凉。冬天封了河能在冰上过。最难过的是初春,冰凉刺骨的河水能渗到皮肉里去。

村里人多半都有关节炎,很多老人得靠拐杖走路,腿疼的厉害哩,吃止疼片都不顶事。驮水、下地苦重的活都干不了,光景过得是没棱没沿。山洼洼上的拦羊娃娃扯着嗓子唱:“长腿鹭鸶山梁梁上站,有朝一日我走大川。”走大川的梦想不知唱了几代人,几辈辈的受苦汉没有一个真的走出去的。一条河先把念书娃娃的路给断了,满村子打眼望,没有念中学的。不是娃娃们笨,念不动书,学校太远了,在10里路外的东沟村,要是平路捎带的也走了,路上还能拾把引火柴。可是这条不识眼色的河偏偏横在当路上。唉,老先人咋就安扎在这么个地方!

毛眼完小毕业了,还想念初中,跟她大商量,买牛想算了半天点点头,老师说毛眼是个念书的好才才,荒了就太可惜了。是哩,毛眼4岁上就能认得毛钱。本地人都管人民币叫毛钱。她妈遇集引上她最放心,买东西该付多少找多少,毛眼的的大花眼忽闪忽闪两下就给算出来了,一分不差,比卖货的也快。旁边的人都说这娃娃大了出息呀,肯定能当个站栏柜的。站栏柜就是售货员,在70年代光荣着哩。

毛眼虚岁13了,个子却不高,小伙伴常常笑她像个灯柱柱。灯柱柱就灯柱柱,毛眼心想等我念完中学到街上站栏柜,你们还爱不上哩。

学校离得远,毛眼天天背个书包早起五更,刮风下雨一天也不敢耽误,比村里的拦羊娃娃还苦重。放假回来给她大她妈挣回来一张红艳艳的奖状,一家人围在炕上看稀罕,“什么叫三好学生?”奶奶问。毛眼给奶奶解释,奶奶一满是解不开。

夏月天的雨水说来就来,毛眼放学正蹚河回家。山洪说来就来,漂浮着河柴的黑浪头一下子把毛眼盖住了。

从此,凉水崖的娃娃就断了念书的想头。那条该死的河呀,就咋就偏偏挡定了人的出路?

30年过去了,凉水崖就没出过一个中学生。

有一天,村里来了些人,拿着些说不上名堂的家什,在那里比比划划,又是量哩又是写哩,村里人凑前一问才知道是修桥呀。已经白了头的买牛嗐了一声说:“甭费那个事了,我们修一回叫水推一回。”“不是咱们修的那种过水桥,人家准备给咱修的是钢筋水泥桥!”

一条彩虹一般的桥横跨在凉水崖坡底的河面上时,全村人出动了,那些架着拐杖的老爷爷、老奶奶一遍一遍从桥的这头走到那头,嘴里咕叨着“梦着哩还是醒着哩?”掐掐胳膊上的肉,哈呀,疼死了!

廖公桥

在茂密的树影里,廖公桥静静地横卧在那里,像一头反刍的老牛,缓慢的咀嚼着那些点点滴滴遗落在记忆之外的片段。廖公桥跟廖公有关,廖公是谁?村子里说大事了小事,评理分家拿事儿的李老汉说:廖公,名叫廖均,清朝康熙年间来安定当的父母官。八年时间里,修建了学塾,请了私塾先生,培养咱们安定的子弟读书,可给安定人做下了好事。

原先安定城东5里处,一条深沟截断道路,老百姓出门常常要绕远路,初春坚冰融化,村里人只能蹚水而过,水能冰到骨殖里。廖均看到百姓的苦,就捐资修建了这座长10米、宽5米的石拱桥,后人称为“廖公桥”。

人是速朽的,但是他的善举伴随着这座桥被流传下来了。

廖公桥村的人说,多亏了这座桥,村子的出路方便多了。村子的出路就是人的出路,遇集上街,下地干活就不说了。娃娃们上学从这座桥上走过,越走越远,上延安、上西安有的是。李老汉的孙女蹦的最远,蹦到北京当了央视记者。

一年一年地,年深月久,廖公桥渐渐衰败了,桥上的石栏也风化了,透露出一股沧桑味道。桥面上深深浅浅坑坑洼洼,那是无数车辙和脚步留在岁月里的痕迹,桥默默记录着那些隐藏或者消散在往昔生活里的细节。美丽的拱形还在,像半个月亮掩映在浓重树荫里。7月里,陕北的庄稼正旺相,绿油油的庄稼们在饱满的阳光和充足的雨水滋养下,拼命地生长,好像谁不这样就对不起这么好的时光,空气里弥漫着喜洋洋的感觉。

如今,村里有了新桥,不用走这座桥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拆了桥上的石头给自己家垒院墙。下地回来,村里人端上老碗吃晚饭,抬抬头就能看见桥,就像自家的老伙计,安心而妥帖。

东关大桥

东关大桥的知名度很高。之前,延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桥,过河要么是提鞋卷裤腿蹚水,要么是河里一字排开放几块石头,人在石头上一跳一跳地走。遇到七八月发洪水只好“望河兴叹”。

20世纪50年代,东关大桥刚建成那会儿,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赶着车、骑着驴来看稀罕。“哈呀,人公家真能哩,咋价底下连一根柱子都没有?”

渐渐地,东关大桥融入了人们日常琐碎的生活。70年代,延安本地俗语中有“三硬”之说:玉米面钢丝饸饹硬,服务员的态度硬,东关大桥的风硬。究竟谁最硬?不好说,各有千秋。不过东关大桥的风最出名。我的表哥相对象,头次见面,嫂子的态度不怎么热情,回到家里我外婆问起,表哥恼悻悻地说:势子硬得和东关大桥的风也似!还有,如果延安人笑话谁不会过日子,胡吃乱花,人们就会说:“两个敲狗脑钱花干了,叫到东关大桥上吃风屙屁去!”

那时外地人来延安总爱站在桥上照张相,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背景是巍巍宝塔,脚下是滚滚延河,要是手里再举一个红宝书,就别提多神气了。那时候到延安就像到北京一样自豪,回家拿着照片少不了炫耀一圈,啧啧,人家都到过延安呢!

80年代,东关大桥更加热闹,桥头解放剧院成了本地农民工的集散地,外县进城打工的农民都聚集在这里,手里拿着泥页、瓦刀或者石灰滚子,表示自己的专长。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洗掉脚上的黄泥,就成了某个工地上提灰抱砖的建筑工人。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孙少平不甘心一辈子生活在闭塞乏味的乡村,渴望着外面陌生而新鲜的生活,于是只身出门闯荡。头一站就是这东关大桥。

东关大桥是许多人辛苦而甜蜜的记忆,从这里出发,他们赚到了比种庄稼多得多的钱,也从这里开始,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渐渐疏远。

总理桥

这个名字是老百姓起的。为的是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如今总理早已作古,可是延安的百姓每天打总理桥上来来往往,谁能将他忘记呢?

延安的老百姓似乎有一种“领袖情结”。领袖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随便一个上了年龄的老人都会给你讲半天。比如这总理桥的故事。1973年,总理陪外国友好人士来延安参观,想上宝塔山俯瞰延安全貌。上宝塔山得先过南河,可南河没有桥,平时老百姓都是双手提了鞋子,卷起裤腿蹚河过。总理的吉普车过河的时候一下子陷在了泥泞里,老百姓看见了从四面八方拥来抬车。硬是连人带车抬过了南河。据说有人看见总理在车上掉眼泪。总理为什么掉泪一直是很多老人争执不下的问题,有人说是总理得知延安的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难过地掉泪。也有人说是看见延安老百姓自发给他抬车感动地掉泪。也有人说是看见延安解放这么多年了,除了东关大桥外,再没个像样的桥,心酸地掉泪。反正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说清楚,不信,你到阳崖根底下听听,那些老汉汉还在讨论着这个问题哩。

不久以后,宝塔山下的南河上就开始修建这座桥了。忘了说一句,那桥的正式名字叫宝塔桥。

洛川高桥

说起洛川高桥,那可是鼎鼎有名——亚洲最高的桥。从桥上看地下,路上跑的汽车和甲壳虫似的。人感觉就好像在天上飞。

洛川高桥是延西高速公路的一段,从延安到西安,必经洛川塬。陕北的塬地和丘陵地貌不同,边缘陡峭,中央高而平。丘陵和塬地之间往往有崾岘,所谓崾岘就是沟谷之间又深又大的弯子,翻过洛川塬上的崾岘最快也要半天。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热血青年,千里迢迢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光是翻这个崾岘就得费老大工夫,要是碰上敌匪,那还不止三五天哩。后来虽说修了一条沙石土路,可延安人到西安还是个大麻烦。20世纪80年代,我表哥结婚前和嫂子到西安买东西,那时刚刚兴起到省城买结婚用品,好像不这样就显得不隆重似的。早上星星还挂在天上,就要出门,沙石路上,车把人颠得肠子能拧成麻花。最要命的是上厕所,嫂子是个年轻姑娘,很腼腆,内急了也不好意思说,只好忍着。忍得脸都成了白色,还不见司机有停下来的意思,哥哥只好喊停车,司机听见了训斥道:“咋恁多事,不晓得要出门?”原来,大凡要上西安的人都有个经验,一天以内决不进水进食。走到半晚上,车停在了铜川,旅客还要在路边的大车店里歇息一宿。几十个人睡一个大炕,被子上散发着无数人的体味,爱干净的嫂子拿起被子先要使劲地抖,无奈被子上的虱子是抖不完的,想一想没啥好招干脆翻过来盖,旁边的老板娘就笑:算啦,人人都是翻转盖的。

现在,延安到西安的高速公路修通了,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西安,一天往返不成问题。在这300多千米的路上,架起了好几座高桥,像一座座飞跨南北的彩虹,如今路过洛川高桥,你不妨体验一下,那仿佛在天上飞翔的感觉。

同类推荐
  • 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

    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

    本书主要研究百年中国文学的“传统”,内容包括:中国文学的创造机制及其现代意义,外来文化资源与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塑形、现代体验与中国新传统的形成、被误读的新文学传统。
  • 唐诗 宋词 元曲:元曲

    唐诗 宋词 元曲:元曲

    中国历代诗歌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收录了许多名家的元曲作品,十分精彩。
  •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

    本书特以清代扬州学派文论为题,深入考察有关问题,希望弥补现时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不足。除了有助我们了解清代经家学文论的特色外,这项研究亦可以增进我们对传统儒家文论的认识,为其他类似的研究张目。
  • 心如流水

    心如流水

    贫困地区更期待着由它自孕言和培荞的优秀人才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里,用他们的才智,让这一方负重的贫瘠之地尽曱地摆脱“贫困循环”的窘境。在贫困地区自身利用政策吸引和激励机制之外,这一份期待的实现,来自干贫闲地区真正高素质人才队伍群体的培芥和形成。我们拭目以待。
  • 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本书选取了世界经典散文,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川端康成的《我的伊豆》、《花未眠》,纪伯伦的《笑与泪》、高尔基的《鹰之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等,这些都是文学史以及思想哲学史上的经典名作。这些散文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们哲理玄思的精华所在,是他们思想足迹的重要体现。每篇散文之后有鉴赏,帮助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王俊凯,欢喜冤家

    王俊凯,欢喜冤家

    “黎恬悦,你真的不爱我吗?”“没有,我爱你,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爱你,对不起。王俊凯......”“没事,只要你爱我我也爱你,你好好的待在我身边就好!”“谢谢你,谢谢你有你爱我!”---------------------------------本文大多属于甜文,因为我不会写虐文,但我还是会努力的啦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烽火线

    烽火线

    崔明和姚大宝一对好基友,选择了二次穿越去寻找那段遗失的爱情,他们在烽火狼烟的抗日战场上面做着各自的努力。也许你要问这是我说你们,我只能回答你:当战争选择你,你没有拒绝的权利,那时候你已经死了。不要去抱怨什么,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活着,那就最好的结果。
  • 弓灵

    弓灵

    一个古老的弓箭的时代一个未来灵魂的时代当弓箭与灵魂结合当时代与时代的交叉会造就出怎样的强者一个时代由强盛到衰退会演绎一段怎样的传奇强者是否能阻止时代的灭亡一切尽在《弓灵》
  • 天源幻想

    天源幻想

    随着环星要塞的竣工,蒂亚文明的进步迎来了新的篇章,人类开始也迈出蒂亚星探索更加广阔的宇宙,与此同时未知的危险却已悄然逼近。是阴谋的交织还是命运的安排,人类科技突飞猛进的背后又是否隐藏着某些不可告人的惊天秘密?繁荣的古代亚历山大文明为何会凭空消失?第一星历的终结又是因何而起?身为孤儿的烬面对人性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在或明或暗的各方势力所布下的环环相扣的弥天大局中,为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与找寻失散多年的妹妹又该何去何从?
  • 穿进虐文当女配

    穿进虐文当女配

    一场意外,懵逼的刘雪穿进了一本时下很火的虐文里,成了里面的反派女配。她虽是个女配,但颜美身娇会卖萌,还看不上那个死面瘫男主呢!各位痴情男配,乖乖洗白白等着爸爸阿!~(≧▽≦)/~男配们:你咋不上天呢!╭(╯^╰)╮
  • 解码电视湘军

    解码电视湘军

    书是透过魏文彬的视角来解码电视湘军的,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不仅仅可以基本完整地看见魏文彬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传媒领袖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见到电视湘军的一系列“大佬”,书中有大量电视湘军中高层重量级人物的深度访谈和近距离拍摄的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话语、表情和眼神里捕捉到“芒果台”的某些气质。从书的后记可以知道,作者与湖南广电渊源甚深,对电视湘军“大佬”们的历史背景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且做出相当准确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评价。
  • 疯狂西部

    疯狂西部

    当别人为科比的81分疯狂,为无敌的詹姆斯尖叫,为飘逸的库里惊叹时,我只爱,那一匹孤冷而桀骜的西部之狼
  • 帝女星之凤回巢

    帝女星之凤回巢

    本作讲述了西陵少将李信,在四国混战时期推翻强权建立西陵王朝,与爱人御灵犀冲破世俗观念相知相爱的故事。本书一共三卷,第二卷为李信私生女的故事为第一部番外第三卷为西陵罪臣王琳孙女重生复仇最后成为女帝的故事每一卷单独成书,风格不同
  • 代嫁女奴

    代嫁女奴

    “王爷,我不是故意踩到追风的脚的,我马上带它去看大夫,求你不要生气。“”够了,来人,把她带入水牢,让那里的宠物们好好的伺候一下咱们这位六夫人,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