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身为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明显官职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许多。那么在当时,二人的婚配背景有着相当的悬殊,为人精打细算的赵挺之又为何会来联这门姻呢?
这乍看之下,仿佛正如《琅嬛记》描述的一般,是赵父对于爱子一番心思的心领神会,也正因为风闻这位李家才女已久,所以便借此成全一桩才子佳人姻缘,岂不美矣。
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如此亲选儿媳的赵挺之,在儿子成婚之后仅一年,便因一己私利而使李家遭受政治牵连,并因此让新婚的儿子儿媳生分两地。
既然如此,那么比李家位高权重的赵家为何要低就门户提出联姻呢?
先看《宋史》卷351对《赵挺之传》的描述: “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殊求。及召轼,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大意是说,苏轼极不喜欢赵挺之,认为他的为人不大上道。整天就只知道聚敛搜刮钱财,学问道德都无甚可取之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担当得起国家重任呢?
虽然这是苏轼以及赵挺之两人于政治立场,或者公私恩怨皆有之的好恶之分,却也侧面说明了赵挺之的为人确实不是那么清风明月。他在新党得势的时候能够得到重用,却也在旧党重新上台时未见有何损失,如此可见其立场的摇摆不定,也说明他有着一定的深谋手段。
而身为赵挺之家亲戚的陈师道(其妻为赵挺之妻之亲妹,即陈师道是明诚之亲姨父),同样对挺之厌恶不已。《朱子语类》卷130便有记叙陈师道宁愿冻死,也不愿穿妻子帮他借来的赵家大衣的故事。可见陈师道对赵挺之为人的排斥。
但他这般痛恨赵挺之,却对他的幼子明诚以良语叙之。他 在给黄庭坚的信函中如此提到:“正夫(赵挺之字)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几如小刑矣。” 意思是说,赵挺之的幼子赵明诚,因喜收藏文物字帖,并且不因父亲的政治立场而对苏轼、黄庭坚二人的字画有所舍弃,因而不被父亲喜欢,也许还被父亲以严厉家法处置过。因信中的“小刑”,指的是刑如实,因“不容于父恕”而致早死。
如此连自己儿子的学术研究都要加入自己政治偏见的赵挺之,必不是什么心胸开阔之人。而他不喜欢小儿如此事事平等,便是因为觉得他太过于愚钝,玩物丧志,不关心政治, 也未能遗传他的这般交际手腕。
这也从侧面见得明诚为人行事并不如同其父,从而使与赵挺之水火不容的政敌陈师道在痛陈其父劣行的时候,却未因此而对性情宽厚的亲侄子明诚吝于称赏。
如上种种可见,赵挺之并不是个会怜惜儿女情长的人。他操纵这段婚姻,必然是有目的才为之。若无政治上的利益,任他赵明诚做多少个春秋梦,出多少个花字谜,费多少个巧心思,他亦断不肯做这门“亏本交易“的。
而回看元符三年(1100年)时的情势,便可知赵挺之此举的真正用意。
是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向太后听政,并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即宰相)。
而李家跟韩忠彦家世代有知遇之恩,赵挺之深知虽然李家现今居低位,但“朝里有人好做官”,届时若良机成熟,难说哪天就来个青云平步,鹏飞万里了。
如此计算思量过后,赵挺之方假装以成全小儿之意首肯了这门婚姻。假意成全的背后,却是他意欲借子女联姻再向元佑当红政敌暗送秋波,以保其后路。
若赵家于此时向李家提亲,李格非见准亲家竟肯如此低就门户,而准女婿又一表人才,兼之是太学院的学生,品性学问都属上流。虽然赵的政治立场让他有所犹豫,但他对赵明诚的喜欢使得他也不至于当场拒绝。
女儿的婚姻,是一件终生大事。他虽然身居低位,但是女儿才情横溢,若是轻易托与一人,也断是不肯的。想必他能够允下,也定然经过了一番苦苦思量,或许还经过了李清照本人同意,才最终决定的。虽然古时女子婚嫁皆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像李格非这般能够让女儿进出书房且不禁其识字学文,可以看出他是个开明的父亲,因而他若让女儿参与到婚事的决议上来亦非不可能之事。
赵明诚心仪李清照在情理之中,那么当时才气声名皆有之的李清照,又缘何会中意寂寂无名的赵明诚呢?其中有很大部分,定是她相信父亲的眼光断不会替自己挑一户匹配不上的人家,但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她自身对于赵明诚的综合判断。
赵明诚虽然是当朝高官的三公子,生于富贵之家,但却不像其它纨袴子弟般不学无术。他自小便喜诗文,又致力于寻访收集前贤的金石碑刻文字,年纪尚轻就已在其学术范围内小有名气,又兼着彼时是太学院的学生,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似这般出身良好,自身情趣高雅且前程无量之人,也许在私底下,易安还听得父亲说他相貌俊秀,一表人才。如此,不正是所有待字闺中的女子所向往心仪的对象吗?亦只有如此之人,也才配得上同样不落俗流的才女李清照了。
既见到女儿低头默认,自己又对赵明诚本人无甚可挑剔之处,李格非便对这门亲事无不允之理了。于是,两家情投意合,商议定了姻亲。而既订了亲,必然赵家公子便会有上门拜访的机会了。
若依此说,如果赵家公子哪天稍显冒昧地上门造访,无意或者有意中闯入了未婚妻的闺院中,从而惹起一段美丽的相遇画面,亦是有相当可能的。
若果真如上所述,那这首《点绛唇》倒可以算作是易安为纪念彼此初见而写就的订情之作了。
订亲以后,略带神秘的未来夫君便开始隐约地进入了少女易安的行笔间。
待婚少女的心思,最是娇羞多情不禁猜的。想必彼时的易安,也是心内有万言千语却又羞于出口,便唯有寄情于词作以表情意: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于这场飘飘扬扬的雪中,已经知道春天要到来的讯息了。你看那株立于寒流中的梅树已经被雪晶包裹得丰盈起来,枝头上点点微绽出了红色梅朵。
梅儿香香的只开了半脸,带着初露时分的旖旎娇态。就在这庭院当中娉娉婷婷地盛放了起来,惊艳得如同初浴的如玉美人换上了新妆。
这般清新妍丽,上天犹嫌爱意不够,偏要对这可人梅朵施与更多青睐,所以才让今夜的明月儿格外玲珑清亮。皎洁莹朗的光影笼罩到梅儿的头上脸上,让它袭人的美还要增多了三分。
如此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怎能被白白辜负呢。须得用金樽杯细细地斟上绿蚁酒,才可不负这般欣赏之心。
可不要说醉了。梅的美,可不是别的花比得上的,要醉也得是为它而醉。而酒意,还是要留待几分清醒,用来细细赏花才是。
这一首词的意境以及风格与《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一致,同样是易安词里少数不沾轻愁且豪放清爽之作,这也是易安词中众多咏梅作中的第一首。
“雪里已知春信至”,虽然至今到底未知这句词底的“春信”是喻意为何,是因了父亲的升迁,抑或是得知了自己的婚讯?无论为了什么,总而言之她是欢喜愉悦的,所以才会有那般闲情逸致来专门布酒,细赏花月。
“雪里已知春信至”“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在易安词中极少有的直接热烈,无处不在显示着她对于得知喜讯后按捺不住的骄傲兴奋之情。
如果意指的是自己的婚讯,那这种喜悦是自不用言的了。那些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与构想,让她心里布满了细密欢喜与满足,足以让她忘记了此前所有的愁思烦恼。
而她的词作,亦从之前慨叹年华渐长的伤感,一下子转变成为对于未来生活的欣然期盼。这欢情溢于言表,在字里行间丝丝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