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们见已经被看出破绽,干脆“以进头掷与尚书”。告诉尚书何进谋反,已经伏诛。
宦官们错误地高估了自身对朝政的控制力,何进的死讯传出,无异于点燃了火药桶的导火索。这次士人再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公然走向前台,率领何进部曲军兵杀向了皇宫。
宫内急忙紧闭宫门应变,僵持到天黑,负责宫禁戍卫的虎贲中郎将袁术干脆放火烧南宫宫门强攻。张让等人一看大势不妙,立即裹胁着何太后、天子及陈留王宫中的官属等从复道逃往北宫。
时任尚书的卢植急忙“执戈于阁道窗下”阻挡,宦官们不敢恋战,丢下何太后落荒而逃。
袁隗、袁绍叔侄二人当机立断假传圣旨,收斩了樊陵、许相二人。
就在这时,车骑将军何苗率领军马赶来助战,何进家将一直对何苗反对尽杀宦官颇有微词。这时候见何苗率军赶至南宫,以为他是暗中保护宦官周全的,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联合起来攻击何苗。猝不及防的何苗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就被斩杀。
何进、何苗兄弟先后被杀,即便是何太后听政,也没有了外戚可凭籍,朝堂之上,从此再无外戚干政之事。无庸置疑,何苗的死必有士人从中上下其手。
在这场血腥政变中,袁术负责收拾宫中的宦官势力;袁隗与袁绍叔侄二人负责打扫宦官外围党羽,所有与宦官有关人等,都属于清洗对象。袁氏一门成为完全可以左右事态的主持人。
从幕后走向前台的袁绍俨然已经成为掌控全局的领军人物,屠刀在手的他下令对宦官群体屠戮。场面恐怖,手段令人不寒而栗——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三国志-袁绍传》)
东汉末年的皇宫中根本没有二千余宦官,许多成为刀下冤魂的,是那些还没有长出胡子的小白脸。
这些青年,应该是属于光禄勋下属的郎官。
汉时的太学,如同今日之国立大学。毕业考试甲等的作郎;乙等的为吏。这些甲等生就成了未来政治之星,国家重点培养的后备官员。不但如此,按照惯例,官做到二千石,他们的子侄后辈,都得送进皇宫作御前侍卫。(这既是一种政策照顾,同时也有留做人质的政治需要。)待在圣明天子身边服务几年,遇到政府需要人手,就在这些人当中选拔任命。
本来是希望在领袖身边可以混个脸熟,以利将来的仕途发展。本来是种垄断性福利受益者,哪知道会碰上袁绍这样的天杀星,只能怪自己不长胡子好了。
郁积百余年来士人对宦官的怨毒,终于得到了宣泄。只是这样的解决有点太过血腥,矫枉过正。作为士人的代表人物,袁绍在事变中也暴露出了士大夫性格中偏执的一面。
那些来不及脱掉裤子验明正身的冤魂有什么错?
这岂是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可以解释?
当一场血腥杀戮进入尾声,京师中逐渐恢复秩序,已经是东汉中平六年八月辛末日了。一连数日的流血冲突过后,该死的、枉死的,宦官势力成了过眼烟云,屠刀归鞘的士人终于可以稍事休息了。短短的几天时间中,困扰帝国百余年的宦官与外戚尽数消失。
就在士人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忽然才想起——皇帝不见了!
张让裹胁了天子与陈留王逃离洛阳,又能去往何方呢?这时候河南尹王允来告知众人:在中部掾闵贡的努力围追堵截之下,大宦官张让投河自尽。只是天子和陈留王到现在仍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皇帝,士大夫希望的“登车揽辔,澄清天下”政治理想只能是空谈。
死了何屠夫明天的太阳依然升起,死了刘屠户的话,人们就得吃混毛猪。
——天塌了!
就在所有人心下惴惴之际,又有新消息传来:天子现身北邙山(洛阳城北20里,东汉皇陵多在此间)附近!众人悬起的心重新落回肚子中,袁绍立即率领所有公卿、大臣们前往北邙迎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