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29000000003

第3章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注释】

如是我闻:佛经开卷语。“如是”指经中佛语。这里指佛说的《观无量寿佛经》。“我闻”指说经者自言其亲耳所闻。“如是我闻”意即“我是这样听说的”。相传释迦牟尼逝世后,佛弟子结集经、律,由阿难诵经,诸经开头都有此四字。古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全凭师徒口耳相传,此为开场白,后有写本仍然沿用,以取信于众。《法华文句》卷一上:“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能持之人”即“我”,具体指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据传此人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守护佛法,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即由他诵出经藏。

一时:有这么一个时候,在那一时候。

王舍城:佛教圣地。亦译“罗阅揭梨”、“罗阅”、“罗阅”、“曷罗利城”。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曾以之为国都,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附近。周围有灵鹫山等五山环绕,是释迦牟尼传教中心之一。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载,城中有18座大寺庙,郊外有佛陀居住的竹林精舍。相传佛陀圆寂后第一次结集就在此举行。唐时玄奘大师曾到此地,然城已荒废,不见当年风采,只是近处仍有许多佛教古迹。

耆崛山:亦译“栗陀罗矩吒”,意译“灵鹫山”。据《大智度论》卷三载:“耆名鹫,崛名头”,因拔地而起的高山山顶岩石形如鹫首,故称;一言因山中多鹫鸟而名。此山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相传佛陀曾在此居住和说法多年,故而与此山有关的佛教传说甚多,视为佛教圣山。我国东晋高僧法显曾登此山,见到当年佛、阿难、阿罗汉等数百人坐禅处。可惜“法堂已毁坏,止有砖壁基在”。唐三藏法师玄奘也曾参拜此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灵鹫山景色为“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山。空翠相映、浓淡分色”。今山上还有白塔一座,塔前香炉上刻有汉文“灵山”二字,系日本佛教徒所建。

大比丘众:由大和尚们组成的僧团。“大”形容道行很高。“比丘”,梵文音译,又译“刍”、“备刍”、“比呼”等,意译“乞士”、“乞士男”、“薰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人,俗称和尚,比丘尼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人,俗称尼姑。“众”为“僧”之意译。“僧”为“僧伽”之略,一般指个人。这里指“法众”、“僧团”,一般需4人以上。据《南山钞》载: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为“理和”,指皆遵循佛教教义,以涅解脱为目的;二为“事和”,表现在6个方面,它们是:1.戒和同修。2.见和同解。3.身和同住。4.利和同均。5.口和无诤。6.意和同悦。一般所说的僧伽有比丘僧伽和比丘尼僧伽二种,合称“二部众”、“二众”。此外,还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僧伽,合称“出家四众”。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的称“七众”、“七僧伽”。

沙弥,梵文音译,亦译“室罗摩洛伽”,意译:“息慈”、“息恶”、“行慈”、“勤策男”等。佛教称谓。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分三种:7—13岁为“驱乌沙弥”(可驱逐落在放置食物处的乌鸦);14—19岁为“应法沙弥”(已适应出家生活);20岁以后尚未受具足戒而成比丘,却仍持沙弥身份者为“名字沙弥”。中国内地俗称沙弥为“小和尚”。沙弥还有一别名叫“救蚁”,据《杂宝藏经》载:过去有一罗汉,知其随侍沙弥7日后阳寿必尽,即假命其回家,7日后归。沙弥归途中见许多蚂蚁被水冲流,命不可保,遂生慈悲之心,脱袈裟以之盛土堰水,并将蚂蚁移到高处干燥的地方,蚂蚁得救。7日后,沙弥遵师言回到罗汉处,罗汉很惊诧,以天眼观察,方知其徒因救蚂蚁而延寿。

沙弥尼,梵文音译,亦译“室罗摩理伽”,意译“勤策女”,指7—20岁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比丘尼戒指不杀生、不盗窃、不两舌恶语、不淫欲、不持香华自熏饰衣被履缕、不坐金银高床绮绣饰被宝蜿蜒、不听歌舞音乐声、不积聚珍宝、食不失时、不饮酒。年满20岁的沙弥尼在受具足戒前二年要受六法,这一阶段称“式叉摩那尼”(梵文音译),意即“学戒女”“学法女”、“正学女”。这样,出家女性就有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三个等级。所以“出家四众”通常亦称“出家五众”。

在家信教的男士(梵音读“优婆塞”,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称为在家男居士,在家信教的女士(梵音读“优婆夷”,意译“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称为在家女居士。佛教对他们的最基本要求是受持“三皈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进而再从法师受五戒,就成为“五戒优婆塞”和“五戒优婆夷”。受菩萨戒的就成为“菩萨戒优婆塞”、“菩萨戒优婆夷”。

俱:在一处。

菩萨:梵语“菩提萨”之简称。“菩提”意“觉悟”,“萨”指众生。“菩提萨”意即使众生觉悟者。“菩萨”本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据佛教称,菩萨有五智:1.通达智,能通达觉悟诸法。2.随念智,能忆持过去的事情而不忘记。3.安立智,能建立正行并修习其他。4.和合智,能观一切法,随缘和合。5.如意智,能随意之所欲而无不满足。菩萨虽然神通广大,但毕竟只具备“自觉”、“觉他”,尚缺“觉行圆满”,因此,在佛界居第二等级,属第二果位。

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成佛的途径有四种:1.信满成佛——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2.解满成佛——深刻理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3.行满成佛——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之愿行都能具足。4.证满成佛——得无分别的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胜妙功德。

释迦牟尼佛门下有四大菩萨,一个是驾狮子站在释迦牟尼佛左面的文殊,一个是乘白象站在释迦牟尼佛右面的普贤,一个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观音(也有说观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还有一个是活跃于释迦牟尼佛已圆寂、弥勒佛未生之时的地藏。这四位大菩萨各司其职,分管智、行、悲、愿。“智”的主持者是文殊菩萨。

“行”的主持者是普贤菩萨。普贤,梵文意译,亦译“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所谓“行”,意即行证相应,普贤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所以在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同时,他又是诸法实相之理体,所以在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悲”的主持者是我国百姓妇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大乘义章》载:“爱怜名慈,恻怆曰悲”。“悲”即恻怆他人之苦而生欲救济之心。“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涅伐逻”的意译,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略称“观音”。玄奘法师在《心经》的翻译里称之为“观自在”。“观世音”的别号还有“光世音”、“救世净圣”、“救世圆满”、“救世菩萨”等。《法华经》解释观世音道:“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即能普遍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所以信佛之人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危险,口中就会念念有词“观世音菩萨保佑”。据称,观世音菩萨为广化众生,经常根据情况显现各种形象,其化身特别多,对此各派说法不一:真言宗立有“八大观音”——圆满意愿明王菩萨、白衣自在、髻罗刹女、四面观音、马头罗刹、毗俱胝、大势至、陀罗观音。天台宗立有“六大观音”——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法华经·普门品》中还记载观音有“三十三应化身”。据说,观音初为男性,大约唐时才慢慢演化为慈爱、典雅、俊秀飘逸的女性形象。

实际上,佛史对观音的性别及生平已无从考稽。观音除了以上的形象、名号外,还被称作“千手观音”或“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千手观音”法相庄严、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晖曜,头戴发髻冠,自冠下垂绀发,住莲花台,放大光明。除两眼两手外,左右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只慈眼,再各配25种众生生存环境,计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观音像,最主要的特征是42臂,如果手下伸,掌向上,叫施无畏手,能除一切众生之恐怖、畏惧;除锡杖手,慈悲维护一切众生;合掌生,令一切人和鬼神敬爱等等。不管观世音菩萨能变化多少形象,最能深入信徒心灵深处的还是其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救苦救难的菩萨行,所以,菩萨之中,观音像前香火最盛。

“愿”的主持者是地藏菩萨。“愿”为梵文“尼底”的意译,意即志求满足。据《法界次第》解:“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古云‘愿’也”。《法窟》云:“于出世道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故佛教中将佛愿救众生之心和众生愿成佛之心称作“愿心”。“愿”又分“总愿”、“别愿”。所谓“总愿”,是指某一教派立下的宏愿。如显教立下的“四弘愿”、密教立下的“五大愿”等。所谓“别愿”,是指某尊佛或某尊菩萨立下的誓愿。例如:阿弥陀佛立下的48愿。释迦牟尼佛立下的500愿等。“地藏”是梵文“乞叉底蘖婆”的意译,《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据说,他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为此地藏发下大愿:孝敬和超荐父母;为众生担负一切艰难困苦;满足众生的生活需求;令大地五谷丰登、草木花果茂盛;祛除病痛;渡尽众生。《莲花三昧经》载有“六地藏”:1.檀陀地藏——为地狱道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2.宝珠地藏——为饿鬼道之能化,手持宝珠者。3.宝印地藏——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4.持地地藏——为阿修罗道之能化,能大地拥护修罗者。5.除盖障地藏——为人道之能化,为人除八苦之盖障者。6.日光地藏——为天道之能化,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也就是认为,“六道”中每道都有地藏的化身在那儿拯救众生。传说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显灵之所,山上的“月(肉)身宝殿”即是地藏的成道处。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梵文音译,亦译“满殊尸利”、“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文殊”意“妙”,“师利”意“头”、“德”、“吉祥”。佛教菩萨名,略称“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法王子”为“如来法王之子”的简称。原则上,所有菩萨皆可说是如来法王之子,之所以独称文殊,是因为文殊菩萨智慧最高,位居大菩萨之首位。

文殊虽称作菩萨,但在佛界地位极高。这不仅是因为其智慧居诸菩萨之首,还因为其为诸佛之师。据《放钵经》载“令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法华经·序言品》记载:“往昔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子,闻父出家成道,皆随之出家。时有一菩萨,名妙光,佛因之说《法华经》。佛入灭后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燃灯佛是释迦如来佛之师,而文殊居八代之首,如此推算,当为九代之祖了。之所以显现菩萨之果位,乃是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说文殊“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静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为了维护释迦如来佛至尊的地位,文殊才屈居胁侍之职,号称“法王子”。事实上,他三世皆成佛:过去世称作“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世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世称为“普见佛”。传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示现的地方,佛寺中到处供有文殊菩萨像。

上首:最高位。

【译文】

我亲耳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住在王舍城郊东北方向的耆崛山中。和佛在一起的有道高德深的大和尚1250人,还有32000位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为首座的菩萨。

【说】

佛经一般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也有分为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四部分的。其中序分又分通序和别序,通序即诸经皆应具备的内容,一般包括“如是”、“我闻”,以及说法的时间、法主、处所、听众等六种要素,佛教称其为“六成就”。

这节经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序分中的通序部分,它交待了佛经的“六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指阿难之信;“我闻”为“闻成就”,指阿难所闻;“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此《观无量寿佛经》的时间;“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在王舍城耆崛山”为“处成就”,指说法的地点;“与大比丘众……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为“众成就”,指听法之众。又因佛初说经时本无此序,后来弟子集结佛语时才加上的,故也称“通序”为“经后序”;有此才能证明经文的真实可信,故又称此序为“证信序”;据传说此节经文格式系承佛遗教,所以,此序也有“遗教序”之称。

佛教界一般认为,此节经文含有四种意义:其一为“遵佛嘱”,即遵从佛临入涅时关于经首格式的嘱咐。其二为“断众疑”,因为,在结集经藏时,阿难高升法座,众生颇感其貌如佛,遂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为断此疑,阿难开口便言:“如是我闻”等语,以示其承佛加被,而非是佛。其三是“息诤论”,是说阿难与众弟子德业相当,他要升座宣说佛法,若不推从于佛,恐会引起不服或争论。有了这段文字,便明确指出了所宣之教法乃亲闻于佛而非自作。其四为“异外教”,即区别于外道经初用语,成为佛经特有的统一格式。

对《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古来诸师多以序、正宗、流通三分分判。影响最大的唐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将经文分判为五门两会:一、序分,从“如是我闻”到“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二、正宗分,从“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到“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三、得益分,从“尔时世尊,说是语时……”到“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四、流通分,从“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到“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以上四分为佛陀在王宫正说,这是一会。五、最末一段,阿难为耆崛山的大众复述佛在王宫所讲的法理,此又为一会。是为五门两会。

本书拟采用善导之五门分判。下面我们将会逐门加以注译和说明。

同类推荐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妃你不嫁

    穿越之妃你不嫁

    一个秘密,导致一场腥风血雨,魂穿异世,却遭遇奇葩。一个人挺好,慕容晓晓暗暗想着,却无法甩掉一狐一呆瓜。两人一狐也还行,慕容晓晓刚刚接受现实,却突然消失那怎么也赶不走的一狐一呆瓜。茫茫人海的寻找,了无音讯。无意的相遇,两人却擦肩而过,是开始还是结束?幸福是否正在逝去?且拭目以待
  • 你来到我独行的世界

    你来到我独行的世界

    一场考试,一纸录取通知书,我来到了陌生的城市,而你来到我独行的世界。转眼的两年多,我还在,而你却将要远行。
  • 娱乐圈之离婚以后

    娱乐圈之离婚以后

    离婚前,她的婚姻状况圈内无人知晓。离婚后,她和前夫的绯闻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离婚之后继续相爱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劫风传

    劫风传

    吴风意外得到一枚玉石,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传说中的修炼者原来便在自己的身边。从此排山倒海不再是传说,从此仙人、神兽、妖魔成了他的生活,从此他的红颜知己变成了书中的仙女。手握玉石,世间任我闯!——吴风
  • 雪如嫣

    雪如嫣

    有些事情,我们不曾看到,有些人,我们终将错过,回望岁月,那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你的人,你可曾珍惜?白色的衣袍,宽厚的肩膀。那个曾经想让你放下一切的人,到头来,你却唯独放不下他。
  • 我的鬼夫大人

    我的鬼夫大人

    一夜之间,萧雨莫名其妙就出事儿了。”那是我的第一次,能不能温柔点,要不要这么粗鲁的?“好吧,这都不是事。重点!”对方竟然是个鬼。“看在还是个帅到人神共愤的鬼,她忍了……可明明是他强迫自己,为什么老说这是她欠他的?这是怎么回事?”陆泽潇,你给我找了这么多麻烦!为了你,我中邪,中盅,挖尸,盗墓的!就算是我欠你的也该还清了吧?“”恩,还清了。“陆泽潇很是认真的点头着。”那还不放我走。“”因为你的另一半心,还在我的身上……“
  • 百艺修仙

    百艺修仙

    一个故事就是时间长河里的浪花一朵一介书生,一次意外,在体内孕育了一颗嗜血妖藤,从此,他有了超乎想象的气血感应能力,看他如何在这长河里逆流而上修真境界:练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练虚、合体、大乘,渡劫飞升写百艺我会坚持写下去,很感谢支持的道友,不定时会爆发。
  • 洛克王国:信仰之名

    洛克王国:信仰之名

    当我们决定一生一世守护洛克王国时,我们早已明白这一切是注定的,我们是否还能再说出我们的座右铭:梦想不止,信仰为名!PS:这是为信仰而战的热血励志作品,回到最初的想法,去感受曾经的热血!(本书根据洛克王国游戏人物背景改编而来)
  • 御灵之鬼神

    御灵之鬼神

    被寄予厚望的御灵世家嫡长子,却令人失望的是个废人。外出旅行中遇见了神秘的古灵,二人达成寻人的共同目标决定一起上路……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弃子发家奋斗,然后回身怒打脸的经典套路的感觉?要是你这么想你就错了!!!因为故事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以他为线索,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同时也讲述一段人杰死后的忏悟和改变……
  • 我的空姐生涯

    我的空姐生涯

    刚踏入社会的主人公,作为一名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遇到下流、龌蹉的老总不得不愤然离开,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空姐选拔,实现了自己的空姐梦。原以为等待她的是美好、充满希望的生活,但是,胡搅蛮缠的旅客、明争暗斗的同事、刻薄的领导,以及高傲的名人、要客打碎了她的梦。在外表鲜亮、实质肮脏的环境中,有人坚持自我,育人随波逐流。看着周围的姐妹们或堕落或离开,她黯然神伤。在公司变相裁员下,她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寻找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