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都存了心,很快就将这小小的插曲掩盖过去,依旧有说有笑起来。只是甘露殿这头,却没有这样好的光景。
高有忠自从侍候独孤元嘉上完早朝,就知道独孤元嘉心情欠佳。虽然年轻的皇帝深谙不动声色之道,但对于陪伴他成长,日复一日地看惯了他各种模样的高有忠来说,想要辨别这不动声色背后的各种含意,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事情当然就出在今日的早朝。
今日的早朝,本可以又一次无惊无扰地度过。
除了平阳县传上奏章,说近日发过一次地动,天下俱是风调雨顺。且地动也不很严重,坍塌了几所民居,幸而也没有百姓伤了性命,平阳令已及时处置。皇帝听得清楚,安抚百姓、修缮民居、预防再震。有些人,一提到治理之策,就喜欢洋洋洒洒,列上七八条,乃至数万字,其实真正有用的,不过也就是一个以民为本。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片瓦遮头,比说什么都强。这个平阳令倒是个务实的人,就这三条老老实实地做好,也够了。特别是这第三条,预防再震。历年的地动都已说明,一震之后多有再震,一震不强,再震却多有损伤。与其灾后修补,实在不如防患于未然。
独孤元嘉特意又问一遍平阳令的名字。说是去年刚上任的新官,还不及而立。发现了这么一个年轻而又务实的可造之才,皇帝心中十分欣快。连接下来问道还有何事时,嘴角上都挂着一些微笑。
这时,那人便突然出声道:“陛下,老臣有事启奏。”
独孤元嘉应声一瞧,便已笑道:“舅父请讲。”
出声的不是别人,正是早逝的孝和皇后的胞兄孙无忌,也是独孤元嘉的嫡亲舅父。孙无忌并非靠着裙带关系的纨绔之徒,而是帝国响当当的元老重臣。当年,先帝随太祖举义之时,他就已在先帝座前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
之后,先帝与隐太子、巢刺王之争,神武门之战,也多得他拼力襄助。不是他几次三番力谏先帝先发制人,就该颠倒乾坤了。
而独孤元嘉的登基更是离不得他。先帝固然十分宠爱独孤元嘉这个幼子,但在他之上,废太子元乾、吴王元愘、魏王元泰也深得先帝青眼。废太子与魏王争斗不休,一度令先帝左右难舍。是孙无忌力主两家都不立,另立独孤元嘉。因为无论立太子还是立魏王,都必将至另一方为死地。而独孤元嘉天性仁厚友爱,只有立他,才能保全所有人的性命。孙无忌这一谏,狠狠刺中了先帝的软肋。先帝因神武门之战,且悔且惧,晚年时更常夜半不寐,独自垂泪。因此,更亲自主持了隐太子同巢刺王的十周年祭,痛哭不止、几欲昏厥。他又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再重演神武门之战?
至于吴王……
连废太子和魏王都被拉下马,对付一个吴王更不在话下。
说孙无忌是三朝重臣,也毫不夸张。
看到孙无忌一脸肃穆地执笏而跪,独孤元嘉便有些预感到他的亲舅父是要说什么。不易察觉地轻蹙了一下眉心,但很快就不见了。他面上笑着,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高有忠在一旁看得清楚,其实也猜得到孙无忌想说什么。因为实在太好猜了。这件事自从皇帝登基以来,就已被孙无忌等人提了不下七八次。
果然,孙无忌沉声道:“陛下,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长年无后。自陛下登基以来,已有三载,可后位依然悬空。民间尚言无妻不为家,更何况一国之君呢?”
众位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内中也有几位并不表态。尤其一位长须长者,只持笏而坐,微微垂着眼睛,但静静聆听而已。此人即司徒卢德龄——华妃卢芳仪之父。卢德龄年近耳顺,为人端方,在大臣中素有声望。还有几位年龄长幼不等,俱在知天命以下的臣子,都是三妃的亲属。
高有忠有意多看了这些人几眼。三妃亲属之中,也有个别泄露出关心的,但总体而言,都比其他臣子沉得住气。尤以卢氏几位最优。
心里也不觉赞叹一句:真不愧是第一等名世家。
卢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望族。族中人才不断,精通诗文者有之,擅长丹青者有之,深谙国是者有之,博晓经纶者有之……扬名天下者,历代以来,数十人。在朝代的更替中,许多豪强权贵都淹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这其中,比卢氏显贵、殷富的比比皆是,可唯独卢氏一树常青。皆因世人只知讲门第,比富贵,却不知道最要紧是那一代一代相传、一辈一辈累积出来的涵养与底蕴。
高有忠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皇帝,显然皇帝也对卢氏暗暗留意——独孤元嘉的嘴角,弯过一抹微弱的弧度。
有卢氏的静,也更衬托出他人的动。
我朝从太祖传下来的规矩。君臣殿上议政,但席地而坐,无需站立。言来言往,相当开明。
这一班臣子,不是侍奉过太祖的,也是侍奉过先帝的。独孤元嘉虽是皇帝,也是新君。新君不可不给老臣薄面。
因笑道:“列位元老,列位爱卿,为朕之家事,劳动诸位牵肠挂肚,朕心中实在过意不去。”
此言一出,满朝的附和顿时消去了一半。能坐在这殿上,便也不是蠢人。皇帝将话说得委婉而又明白,立后是他的家事。谁家的家事,用得着外人管呢?
就是附和的人也都悄悄地看向孙无忌。就算面上不看,心里头也看着。
孙无忌当然也听得懂,但还是肃穆地道:“陛下此言差矣。岂不闻皇家无家事?”
独孤元嘉笑着,嘴角弯着很好看的弧度。只有放在宝座上的手,轻轻地握了一下。
孙无忌继续道:“皇家之事,事无巨细,都在天下人的眼里,一举一动,都是天下人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