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一斤三十块?"李勇军听李一飞说出这个价格,当即就吓了一跳。
"可不就是,现在人生活讲究了,野生的就值钱。"李一飞说着已经下到了水里,开始拉网。
李勇军本来是想来打发时间的,但是听儿子这么一说,他也是来了精神,三十块钱一斤的鱼,能不上心吗?
很快二人就拉好了一张网,然后李一飞又拿出一张,往更深的地方拉了过去。
此时的懒子自己已经拉好了两张网,人家这技术真不是盖的,确实有一套。
李一飞用的是那种很细很细的水晶线编制而成的渔网。
这种渔网在清水村也叫沾网,因为它真的老爱沾东西,树叶啊、树枝啊、各种杂草啊,所以每一次用完都要摘好长时间。
沾网的网眼大小是抓鱼的关键,大网眼抓的自然是大鱼,小网眼抓的自然是小鱼。
李一飞用的有大网眼的,也有小网眼的,因为现在水底的鱼都是乱窜过来的,大小不一,所以能抓什么样的就看运气了。
半个小时后,李一飞把网都下好了,接下来他要做的是赶鱼。
所谓赶鱼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击打水面的方式把鱼往渔网里赶,把他们追的晕头转向的才能撞在网上,不然他们都沉底子上,啥也抓不到。
李勇军找了一根大树枝不断的拍打水面,李一飞耍得开,干脆直接在水里游起了泳,双手双脚不断击打水面,四处游动着赶鱼。
不一会儿功夫,渔网上的鱼浮就开始上下沉了,这就说明已经沾到鱼了,正在挣扎呢。
如此一来,沾网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了。
因为用的是很细的水晶丝线,它的质量也是很轻的,随着鱼的挣扎,渔网线就会把鱼缠绕起来,挣扎的越厉害,缠的就越复杂,想跑都跑不掉。
在李一飞赶鱼的时候,懒子那边已经开始收网了。
现在田地都被淹了,那些玉米秆下面是藏鱼最多的地方,懒子就是挑着这种地方下网,然后划着船拿着棍稍微一赶,那些鱼就会进入他的圈套撞进网中。
这才一会儿的功夫,渔网都有要被拖走的趋势了,再不收网啥都捞不到了。
看懒子那边快忙不过来了,李一飞把这边的网都交给了父亲,自己则是扑腾扑腾的游过去帮忙了。
李一飞负责收网,懒子则是在船上把鱼从网子上面摘下来丢进他船屁股后面的大网兜里。
这个网兜是他自己编织的,口子连接着船尾,上面一截不挨水,在网兜的上方还有一块大泡沫,这样是避免装的鱼太多把网兜沉下去。
他把从沾网上摘下的鱼一个个的丢进了网兜里,虽然鱼很多,但他却没有一点的手忙脚乱,嘴里还哼着小曲儿,十分享受这种抓鱼的乐趣。
等把懒子这边的渔网收完后,李一飞又游到了父亲那边帮忙。
李勇军就没懒子那么熟练了,有些鱼缠的太紧他摘下来的时候把渔网都撕烂了,就这还老是把鱼给放跑。
想到一斤鱼三十块钱,每跑一个,李勇军就心疼的不得了。
李一飞拿了一个胶丝袋子,用绳子穿几下,绑在腰上,留个口,把从渔网子上摘下来的鱼丢进去。
因为胶丝袋子是通气的,所以一时半会儿这些鱼死不了。
又忙活了个把小时,李一飞和李勇军才把这边三条网的鱼给摘完,整整装了两袋子。
再看懒子那边,人家又把渔网给下上了,正在赶鱼呢。
看这情况,李一飞这边也不打算下网了,按照他和父亲的速度,不等收网估计天就黑了。
所以他安排父亲回家拉个架子车过来,等会儿好把鱼给运回去。
等李勇军走后,李一飞又游到懒子那边帮忙,二人配合的也好,在天黑之前就把所有网都收了。
上岸后,二人把网兜抬了上来,把鱼丢进架子车上拉回家了,前前后后加起来,足足有三四百斤,收获颇丰。
懒子没有跟着李一飞去,而是撑着船回去了,他回去还要把网摘摘,不然等明天会腥臭腥臭的。
至于李一飞这边的渔网,都是大窟窿小眼睛的,已经没有摘的必要了,直接报废了,不过也不亏本,这么多鱼,够买很多新渔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