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过了“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却总是无端升起各种各样的愁绪。曾经年少轻狂,本来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可为了装深沉,为了表现得跟一般人不大一样,便总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好像心里装着一片海,谁也无法泅渡。如今,想要摆脱愁绪,却始终挥之不去。国恨家仇,或许离我们这代人太过遥远。让我们执迷不悟的只是一条条小小的死胡同,我们怎么也不肯掉头看看,其实另外一头已是灯火辉煌。
找寻了很久,终于在历史上找到一个额头愁云密布的人,他就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春水长流,人的愁绪就断不了。屈原是伤春鼻祖,李煜是伤春天子,他们把春天写得这般不堪,因为他们心里很苦。而你我呢?苦从何来?
春天,就像一个双重性格的任性的小姑娘。刚刚还一脸明媚,笑得没心没肺,忽然便换了一副愁容,好像整个世界都辜负了她。春天是燃起新希望的地方,同时也是重新开启新一轮等待的地方。谁也无法保证这个希望能够实现,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等来开花结果。因此,人们在春天里,一边点燃希望,一边准备放弃;脸上一半是阳光,一半是愁云。春天里,从来都不缺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也从来不缺闺房里的怨女。
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在成人的门槛内外徘徊。以各种各样另类的方式,掩盖着内心的狂躁和不安,肆意挥霍着时间和精力,以“发愁”的名义,与自己死磕,与成人世界对抗。台湾著名歌手郑智化的歌曲《年轻时代》中,这样唱道:“……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抽烟的样子要故作潇洒;总以为地球就踩在脚下,年纪轻轻要浪迹天涯……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受伤的时候不需要回家;总以为地球就踩在脚下,年纪轻轻讲我都不怕……”平白通俗的歌词,是否让你想起年轻时候的种种笑话?又深深想起那些让你刻骨铭心的记忆,继而嘴角微微上扬?
年轻多好啊,就像春风一样,一路狂奔,不知疲倦。带着若有若无的愁绪,往一个没有目标的前方,大步迈开双腿。英国著名导演丹尼·博伊尔的电影,总有一个标志性的场景,那就是角色在玩命地奔跑,荒原、田野、公路、森林……直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方才罢休。他的著名电影《猜火车》,就有主人公麦格雷戈的玩命奔跑,那种奔跑是来自青春的本能,也是青春时期与主流价值观决裂的最直接体现。
为那些虚无缥缈的愁绪奔跑,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总觉得前方还有更好的,还有更神奇的。于是,脚步永远停不下来,愁绪也越来越浓。每个人都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每个人也都曾干过那些“不靠谱”的事儿。没有人真正计较那时的可笑和无知,“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何况那根本谈不上错误!
因此,愁就愁吧!莫要辜负青春,莫要枉费春光!只是,你必须醒来,在合适的时候,在合适的地方,以一种合适的方式。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年轻书生,自小就怀着一个美丽而远大的梦想:他想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创作出一部可以与以往任何作品相媲美的鸿篇巨著。
为了实现理想,年轻书生拒绝参加科举考试,独自一人在深山搭了一个草庐,与一座寺庙比邻而居。年轻书生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来往,在草庐旁开垦了半亩水田,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专心读书、构思,只是偶尔才到寺庙找方丈师父聊聊天。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当年的年轻书生早已双鬓斑白,成了老书生了。可是,书生还是书生,并没有成为伟大的作家。书生写了很多作品,可他始终觉得不满意,他不想出版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也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不满意的作品。
书生觉得好累好累,他快支撑不下去了。书生想要放弃,可又不甘心,想要坚持,却又看不到前途。走投无路的书生,找到了寺庙方丈。
方丈把书生领到了后山山顶的悬崖边上。方丈递给书生一张巴掌大的白纸,说,你把这张纸扔下去。书生接过白纸,随手往悬崖外扔去,只见那白纸一会儿在风中飘摇着,一会儿又挂在树枝上,后来竟贴在崖壁上一动不动了。
方丈又递给书生一张一模一样的白纸,说,你把这张纸撕碎,越小越好,然后再扔出去。书生莫名其妙,但还是照做了。细细的碎纸片在空中随风飘舞,洋洋洒洒,如漫天的鹅毛大雪,美丽极了。书生的眼睛大亮了起来。
方丈说,那两张白纸就是你的伟大理想。与其让它完好无损地贴在崖壁上,无动于衷,没有生命,倒不如把它撕碎了,飘洒在风中,这样不是更美丽吗?书生闻言,方才大彻大悟。他决定整理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相信,自己的这些“碎纸片”,终有一天会洒满天下。
这是一个心灵鸡汤式的恶俗故事。可是很多人在讲,却很少人能懂。人们常常为那句经典的俗语所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句俗语以一种玩笑或喜剧的方式,调侃那些“目标远大者”,讽刺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可是,人生路上,能遇上“西瓜”的几率有多大?多少个人中才能出一个“马云”?这些道理不需多讲,捡西瓜丢西瓜,又如何?至少不是两手空空,至少没有空费光阴。
为寻不着“西瓜”而发愁,为寻不着高峰而苦恼,年少时把这种愁绪和苦恼,呈现在脸上,年长时把这种愁绪和苦恼,深埋在心底。如果是这样,那人将永远长不大,永远停留在“梦想”的牢笼里,如无头苍蝇,朝着“光明”撞得头破血流。
在年少的世界里,正常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庸而无聊,我们认为生活需要一点激情,需要“不走寻常路”。除了玩命地奔跑,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奔跑,无目的的奔跑,其实就是逃离。麦格雷戈最后逃进了海洛因的怀抱,他的青春在毒品和暴利的包围下,消耗殆尽;贫穷的书生最后逃进了自己构建的美丽而看不见的光环,他的激情在越来越大的欲望黑洞面前,被瞬间吞噬。他们把自以为正确的东西,紧紧地握在手上,人越来越累,汗水不断滑下,脸色越来越苍白,最后浑身无力。
电影《卧虎藏龙》里的李慕白,有一句经典台词:“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伸开,你就拥有了世界。”因为年轻,我们总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永远是正确的,总以为自己能把整个世界攥在手里,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足以颠覆我们的认知的东西时,无奈,我们的梦想崩塌了。
梦想崩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为那些远在天边的东西而发愁,是成长的标志。经历了蛇蜕皮一般的蜕变之后,青春远去,人成长。不过,青春正式散场,新的愁绪也马上粉墨登场,还有很多很多的愁绪在等着我们。只是那样的愁绪是现实的,是接地气,是不可逃避的。比如早上一睁开眼睛,就有几百块钱的房贷在等着自己去偿还,这几百块钱上哪赚去?比如想起老家的父母了,想回去看看,可是工作忙走不开,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