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说那些帝王将相士大夫,痴迷音乐的人啊,是不被文艺抛弃的人。
史书读的太少,一时半会儿说不上来几个人。说说竹林七贤,还是算了吧,我也不了解。就知道他们的音乐玩儿的挺深入的。
再近些,什么?中间部分?西方呢?
这个,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作为一个90后已不能像前辈们一样静下来不浮躁地深究学问出处,引经据典找寻出处和历史遗迹。
滤镜和时间,一切都会酿就浓重的文艺气息。
所以,有时候,这一切更像是幻象,如此梦幻,不真实,感受却没有一丝不真实。不知道你能否想象,一队人,穿着破旧的却极富风格的服饰,背着乐器,走过马路,走过斑马线,去向演出的场地,那里有美人,有香烟,有啤酒,有欢呼,有掌声,有呐喊,还有人要签名,确实让人向往。
而文艺的本质之一是不是就是向往?
我们的世界很大,装下了很多很多,而我们就在其中,其中有很多我们不愿与之相处的很多东西,心中便有了向往,而人们所共同向往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的,更私密的,更个人的无法与他人语言感受的,那些美好的,是否就是文艺了?
世上有四样东西不可与他人分享,音乐,电影,书,心情,这句话是一个听音乐的朋友说的,其中还有就是第五样是我要补充的,就是个人感受,也就是对这四样的整体概括。
如人饮水的事物还有很多,这样的总结,只是更为突出的。
而提到电影,我们便有了分歧,说的好像音乐就没有分歧似的,音乐,电影,书,对于文青来说,只有两类,文艺的,不文艺的,看到这样霸道的分类,心中有些想笑,原谅我。
因为世界之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什么样的东西是文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之上的说法自然就是可笑的。
就牧暢玄来说吧,《摇滚启示录》(《I'm not there》),记不清是I'm not here还是I'm not there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I'm not here代表我在别处,而I'm not there代表我不在别处,我就在这里,而这里又是哪里,别处又是何处?
《摇滚启示录》是一部电影,应该算是一部传记电影吧,而《后摇启示录》就不是了,是一个乐队做客一个电台的一个电台节目的一个主题,可能他们也看过这部电影吧。
而文艺的电影又很多了,怎么举例呢?
说多吧,其实对于冯卡卡来说真的不多。
一定要推荐的话,那就……还是算了吧,由你自己发掘吧。
而别的载体就数绘画和诗歌了,文学的文艺性已经很足了,你想啊,不管哪种文学,一个笔者,一个记录载体,说不定有烟,或者有茶,甚至有酒,有音乐,甚至有别的什么乱七八糟小清新的东西。
而一个打字机似乎是国外写作者们必备了,现代嘛,我就说不了了,没有一群这样的朋友,不了解,不明白,不知道。
一个穷画画的在阳光充裕的街角,也可能在烟雨中的山间小路边,也可能田埂上,画着画,穿得破破烂烂,搞得满身颜料。
好吧,你不是,你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用彩铅作着写生,衣着讲究,举止优雅。
好吧,你也不是,你伏案在焚香的中华古意小阁里,用鼠毫长锋勾勒着你心中的那个盖世英雄。
而那快要饿死的写诗的人呢?
坐在公园的斑驳长椅上,盯着并没有鸽子的空气,发着呆,犹如沉思,没有人知道他在想着什么,可能是七月的荷塘,也可能是五月的麦田,四月的槐花树村落,更不用说寒风刺骨的腊月小河。
难道就不能更广阔一些吗?当然可以,那还不至于饿死的写诗的人行走在沧海桑田的世界脊梁之上,抬眼望一望北斗的七星,还有边上的北极之星,问着,哪里是银河的中心呢?而宇宙的中心,是你,是她,还是我,曾经哲人啊,你是否在注视着我,不愿我再受思想困顿之苦,那写诗的人,低下头,走啊,走啊,走啊,走到了大海深处,试问着海洋精灵,为何海底是一片荒芜,月光女神啊,为何不带我去往光亮之处,去往太阳,去往太阳,焚灰我这肉身,灼烧我污浊的灵魂,留下最纯洁的灵魂细碎尘埃,聚成一颗星,与她相会。
我们不必对现实与生活避而不谈,我们全部的艺术心性不都来自现实和生活吗?
所有真实存在的皆为存在,而存在,我们不必深究,而生活是博大又细微渺小的。
就拿冯卡卡所想的事说,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工作是什么?这是重点吗?
来吧,让我们从头复习一遍。我们生之为人,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只剩下假设,我们总是在假设,是一种动物,或者一朵花,可我们不是。我们,生之为人,首先生存,获得食物,获得安定的住所,获得衣物,获得出行工具,获得生存信息,而这些的总称叫做生活,而工作是达到目的的方式,我们已经总结出很多方式,而生存,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存在,我们之所以选择文艺,只因为文学和艺术都可以击穿时间和空间,还有一样可以击穿,那就是死亡,而我们不能选择死亡,文学之所以能够击穿时间和空间,是因为,我们源于我们的语言,我们所思所想,都会以文字的形式为载体,而艺术所承载的是我们的不可言语的东西。
我们不管冯卡卡怎么说,怎么想,生活是可以分解,解构的,然后加以简化,这似乎就贴近于文艺了,可这样,不见得是我们想要的。
这一切的一切到底可启示些什么?不管对于冯卡卡来说还是对于苏小艺来说或是对于牧暢玄来说,这些启示都不是重点,对我个人又有什么启示呢?这更不是重点,那对你来说有什么启示,这个重要性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文艺就是文艺,就好比说,存在就是存在,我们什么都不必想,不必做,不必说,不必行动,仅仅感受它,不必管它的指导意义,而又何以谈起指导意义。
尽管以上的全部,皆是胡说,乱讲,失控性混乱,那是不是有一个主线呢?那就试一试找一找吧。脑子有点乱,这一切都有点乱,先别管我,你先去喝点饮料好了,让我自己理一理。
文艺启示录
刺荨麻
文学手册
文学启示录
《叶子》
《栖息》
苏小艺
牧暢玄
冯卡卡
小石头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十万个为什么
《一杯开水加冰》
《后文艺启示录》
《后文启示录》
文艺的载体
启示
好吧,我梳理完了,不知道金橘茶对来说味道如何?
你不知道怎么做?金橘三两颗,一点点盐,半勺到一勺糖,捣烂金橘,盐,糖,化半,冲入开水。
OMG,看我发现了什么,讲了半天,一句也没讲在重点上,就在之前所说的,文艺启示录这个名字来自《栖息》中的苏小艺的文章《文艺启示录》,可我们是不是就此说一说《文艺青年手册》或者《摇滚启示录》以及《后摇启示录》,如果这些不谈,那是不是可以聊一下伪文艺的形态及表现形式。
还是算了吧。
不如聊文学来的有趣。
还是闲聊艺术吧。
艺术,一个中性词语,其中包含了什么?艺术二字又意味着什么?
还是翻一下词典吧,我看看。
书上说,艺术包含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好吧,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
书上还说,艺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对优化思想的总称,是关于美,思想,境界的术语。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语言重要补充方式。
Fuck,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个啥。
还是聊文学吧。
被你发现了,关于艺术的定义来自网络,根本不是来自书本,每个作者都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写书,怎么会有如此的说辞。
好吧,我,束手就擒。
我承认这本小说是最烂小说,甚至不像小说,过于后现代,又无法归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就像牧暢玄序中说的,无说教,浅意识流小说,的确是受到了冯卡卡关于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关于文学,并没有读过关于后现代主义式的小说,好吧,还是读的书太少了,sorry。
那就让我再说三个问题,再判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关于时间的三个属性:
1时间的连续性
2时间的不可停顿性
3时间的不可逆性
这三个属性无关物理,也无关天文物理。
仅关于这篇启示录的一切。
我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也不是文艺少年。
文艺让生活有一点点美,有一点点好。
<完>
刺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