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讲,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一些人听后也会附和着说,是的,是的,这年真没啥过头。年味儿到底是怎样一种味道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它似乎只藏在人们曾经的记忆里。
记得孩提时代,过年是最盼望的一件事儿,正月初一那天起得特别早,有的时候甚至是年三十就不睡觉,守着夜,等待着头一声鸡叫,听到鸡叫就像听到了军号声,一骨碌从被窝筒里爬起来开始穿衣服。为了起早,有时会反复告诉大人,“一定要叫我,一定要叫我哦”,像老师叮咛学生那样不厌其烦,如果起来晚了会不高兴,这时大人也会过来心疼地安慰几句“过年不能生气,不然会生一年的气”,给点压岁钱,小孩子会眉开眼笑欢天喜地跟着哥哥姐姐们拜年去了。
初一早上起得早是有缘由的,家家孩子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穿新衣,新棉袄、新棉裤、新褂子、新裤子、新鞋新袜子,还有新帽子、新手绢等等,反正里里外外都是新的,就连父母给的压岁钱也是新的,这些“新东西”只有初一早上才能得到。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拉挂鞭(放鞭炮),听着鞭炮吃饺子。现在鞭炮论“卷”,放几卷,那时论“头”,五百头,一千头,如果放个一万头,那就不得了啦,你在别人眼里一定是有钱人,你崩的不是炮,而是钱。对于一个月挣几十块钱工资的人而言,那一下就把全家人一天的生活费给崩得没有了。初一早上的饺子大有讲究,要不吃双数,要不吃三六九或倍数,寓意着一年好事成双,或三六九朝上走,最幸运的人是那个吃到了包有硬币饺子的人,大家会送给他很多的吉祥话:吃完饺子就该拜年了,这是初一早上做的第三件事儿。先给自家的老人们拜,而后出门去本家的亲戚屋里拜年。拜年是要跪在垫子上给大人们磕头的,感激感恩的话儿少不了,磕头后从大人们手里领压岁钱。一屋转完再转一屋,回到家里躲在一边悄悄地数战利品,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有时候也会聚在一起,比一比新衣服、压岁钱,相互之间显摆。真应了那句俗语:无利不起早啊!
初一早上的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和拜年、领压岁钱不仅是小辈儿的事情,老辈儿也是这样,这就是民族的传统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新年伊始,万物更新,从头开始,外表的变化总给人新的气息,这是向上的表现,也是追求美好的开始。如果穿新衣还只是停留在表象的话,磕头拜年领压岁钱则是在巩固宗族的亲情关系。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在这一刻才真正体现了出来。年在一年一年中过去、回来,周而复始,传统在一年一年的仪式中潜移默化,一代一代的相互影响着、传承着。
没有了“文化”的年,年味儿自然也就淡了,那是亲情淡了。
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