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辉和王波最终选择放弃了那个名字,为此,袁小辉还气急败坏地一直在叨叨,难道是天意?我给自己周折了一番,竟然起了个厕所的名字,我难道注定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茅坑一块臭石头?
这话差点让王波几天都没吃下饭。
好在袁小辉还是心胸宽阔之人,几天后,他突然停止了碎碎念,只说了句,我想通了。就把桌面上摆得整整齐齐的教科书一股脑丢进书柜。丢的力量之大,几乎将柜子砸穿,甚至差点就将两个宿舍打通。从此以后,他再也无心向学。他的解释是,学习的目的是拥有独立的思维,好比跳出三界外,不在茅坑中;但自己无论怎么学,看来这辈子都要被父亲控制,因此不可能有自己的思维,也注定就老老实实待在那儿了,做那块臭石头,所以结论是,那不如不学。
王波从疲惫的胃口中缓释过来,很想劝阻他,说一些“你能这样想,正是独立思维的表现”之类的话,但最终没有张口。袁小辉明明能独立思维,就也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已陷入悖论,只是他装糊涂,情愿不走出来。
人,难得糊涂会过得好。
袁小辉放弃学业后不久,王波问过他到底为什么和父亲有着这么大的隔阂。袁小辉为人也实在,马上掏心掏肺起来,把前因后果解释了个清清楚楚。归结到一点,袁小辉的确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然而现实总是很无情摧垮他的想法,这个现实就是他的父亲。
袁小辉出生在这个城市国土局局长的家里,这点他没有丝毫隐瞒。在他口中,自己的出生给父亲带来了太大收获,尤其让袁父更深理解了领导也需要做点实事。
袁小辉从小就不爱学习,只爱摆弄电脑,他从一开始那简陋如蓝屏故障的UCDOS开始,就对那个小小的大块头家伙着了魔,很快就学会了五笔字型。问题是,这不是在外国,如果你从小愿意当火车司机,家人会为之骄傲。在中国,父亲们是要拼脸面的,你当高铁司机也不行,至少要是设计高铁的,走科学家路线才透出人格高尚。袁父当然思维也是如此,加之领导的身份,想想自己儿子回头竟然是电脑城穿一马甲,踩着拖拉板,流着清鼻涕,抱着电脑主机送货的人,最多利用打字法成为打字员,所以内心很受摧残,于是他合情合理地把袁小辉这种爱好看做旁门左道,在过去的多少年里除了工作、睡觉和吃饭,剩下的时间都在帮助袁小辉树立热爱学习的概念,以至于完全忽视了学习本身,导致他的成绩一直不怎么好。
总体来说,袁父对袁小辉比较失望。袁小辉描述说他父亲很奇怪,虽然家庭条件已算不错,但父亲珍惜话语还是跟珍惜金子一样,一句话不超过十个字,就算袁小辉考得再破烂,袁父也不破例。这种惊人的本领,王波上次见他时候已经领教。
但袁小辉说,即使这样,十次有九次,他父亲张口时候,气场一出来,他屁股连个气都不敢出。
唯一一次敢于和父亲交涉,是他在初三填报志愿的的时候。那时候因为树立了攻读电脑专业的理想,袁小辉决心拼一把,考进当时全市电脑硬件最好的高中,也就是现在他正就读的英文。
伟大的理想需要踏实的努力。第一步,袁小辉就良好利用身边资源,每当袁父布置下属购买局里用品的时候,总会出现几大厚本电脑丛书,还有一次在为已婚青年采购安全套的行程里,赫然出现了《flash动画指南》。
有个初入茅庐的毛头小伙傻了吧唧地问总务科科长说,科长,现在买个安全套还送书?
科长心不在焉地说,你懂什么?这是给袁局长的。
小伙子吃惊地说:袁局长这么强? 一次备100多盒?
科长这才意识到说错了话,骂道,你什么头脑啊!我是说书是给领导的。你以为计划生育那么容易,光发安全套就解决了?那些小年青跟你一样,光找刺激,最后一怀孕自己就他妈受刺激了。领导为什么要买电脑书?这是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要学会…
科长扫了一眼书名,接着说……学会做这个fish!fish是什么你知道吗?就是动画!袁局长要亲自制作普及计划生育的动画。年轻人,不是我这个科长说你,你也要向领导学习,趁现在还学得动,好好学习,以后说不定能倒腾出来什么名堂。
这位科长怎么也想不到,两年后,这位年轻人的确闹腾出来名堂了,还通过相关考试逃离了自己手下,转型成功男士行列,在教育界打烂一片天。
袁父为袁小辉买了许多书,让袁小辉空欢喜一场,认为父亲开始支持自己。但他错得很彻底,买书是支持的,反正也不是自己买;但儿子是自己培养的,所以他还是对袁小辉的理想明确持反对意见。
他说,报37中,离咱近,听我的。
袁小辉惊异地问他,为什么?
袁父回答仍旧简略:不值得跑那么远。
袁小辉说,哪里不值得?英文是咱们省重点之一,条件又好,37算什么,不就景观修得漂亮?
袁父说,英文太远,这里有我关照。
袁小辉反驳说,什么关照!你不就是觉得我在那儿没法管我吗?你不就是觉得把时间放在电脑上不值吗 ?说完,袁小辉的嘴唇都直哆嗦,第一次顶撞的作用除了让别人吃惊之外,就是让自己非常害怕。
袁父是个老江湖,面上不动声色。袁小辉见形势大好,信心大增,底气十足地说,爸,我长大了,应该自己选择道路,报考这件事,你是第一个持反对意见的,也会是最后一个。
说完,他用力在报考意愿一栏里填上了“英文中学”四个大字。
一个月后,袁小辉拿到了准考证,证件上写着的“三十七中”四个大字力透纸背,那是袁父苍劲有利的字体。一语成谶,父亲的确是最后一个反对他的,因为成功的反对不需要第二个。形势大变后,袁小辉的理想也成了大便,他感觉从头发丝凉到鞋底。
跟历史许多大革命的结果一样,如果革命不曾胜利,统治地位必然得到绝对巩固,袁小辉就是这样的下场。袁父为袁小辉更改了志愿,从此在为袁小辉做决定上变得权威更加不可侵犯。这让袁小辉恨得牙根痒痒,父亲在外面怎么玩弄政治与他无关,但在家,自己竟然也成为了父亲玩弄心眼的牺牲品。
对于这种说法,王波不敢苟同,虎毒不食子,用上“牺牲品”三个字未免过分。他甚至觉得袁小辉应该知足,庆幸父亲的选择不算太坏。一般玩弄政治的人最后不是变成玩弄心眼,就是玩弄女人,且两者都会上瘾。袁父无数次下令采购上百盒安全套,也从未以权谋私欲,出去应酬时候用掉几个,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算得上一个非常出色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