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整个朝堂上另外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却始终一言不发,不知在考量着什么。
一听到利益可能会受损,有人立刻就坐不住了,沈毕率先站出来说道:“身为魏国礼官,微臣认为,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兵各个阶层泾渭分明,互不牵扯。如今,护国公这般提议,是要将这等秩序打乱,似乎会与礼不和。”沈毕小心翼翼地说出后,抬头看向了眼朝堂左侧的宇文桧。
沈毕的动作自是未瞒过尔朱荣的眼睛,这朝堂之上,人人得知将相不和,故而又不少人各择其主,力求官运亨通。
尔朱荣见闻沈毕这般,不禁冷笑道:“于礼不和?那我倒是想问问沈大人,您身为一国礼官,本应是负责宫廷、祭祀等文事,如今却公开参与武事的决论,可是与礼制和乎?”
沈毕一听这话,立即哑口不言,刚刚只是一心急着讨好宇文桧,竟是忘了尔朱荣这只老虎,若是尔朱荣有意决心对付他,谁都保不了他。想到尔朱荣刚刚那一瞪,沈毕此刻不禁冷汗直冒。
“护国公意要采取此项变革,竟是担忧军中会有哀兵叛逃之将。亏得尔朱将军麾下的契胡军还被称之为大魏朝第一勇军,竟会让其主将担忧其会叛逃!究竟是兵制问题,还是护国公治军不严啊?”
苍老、但却刻薄的声音在朝堂之上响起,说话之人便是此朝右相何暮。虽同为丞相,但是这何暮的地位又不能与左相宇文桧相比拟。这右相皆是因其祖父的功绩而在这个位置上,本人并未立过什么功绩。而宇文家却不同,宇文家世代都未离开过这权势的中心,且宇文泰更是助当今皇上登基有功,故而两人的地位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听到何暮的话尔朱荣真是气愤到了极点,他们契胡部族的男儿个个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哪一次不是身先士卒。尔朱荣身为契胡部的族长岂能容忍自己的族落被这般侮辱。
尔朱荣怒道:“右相大人,你现在就在这整个大魏国问问,问一下这大魏国的天下是谁助高祖打下的,又是谁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守护者大魏河山。上次出兵北漠,抵御柔然进犯,我契胡部十五岁以上三万男儿全部出征,四年征战,最后竟只有一百七十五人得以回朝。现今你却敢妄论他们的忠勇。”
此刻尔朱荣双目紧瞪,怒欲冲冠。提到此处,尔朱荣心中不免伤痛,当年是他亲手将这些年轻甚至还稚嫩的面孔送上战场,马革裹尸几人能回?
朝堂之上此刻及其静谧,却实如此,尔朱荣所在的契胡部族的将士都相当勇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是世人皆知晓的事。且就是因为如此,契胡部族的将士才会越来越少,那北漠与南疆的寸寸河山中都不知埋了多少契胡族热血男儿的忠骨。
而现今的军中,多数还是招募而来的兵员,许多人只是为了得到参军的那份饷银才会进入军中,这些人只要一遇到战事,必是先为一己私利而叛逃或投降,这是根本的制度问题,即使是治军严明的将领也无法掌控之事。
孝庄帝同样也是一直一言不发地看着这朝堂辩论,他心中自是赞同尔朱荣的决定。兵制改革,定会提拔些新贵,与此同时,一些旧贵族的势力无疑便会被削弱。如此这般,孝庄帝在来自世家大族的压力自是可以小些,并且还可将新提拔上来的势力归为己用,如此一来,皇权便可巩固。
但是此刻,面对此话题,孝庄帝竟是无法插话,身为名义上的帝王,手中却毫无实权可言,一言一动均须三思而后行。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人站出,小心翼翼地道:“护国公请还息怒,契胡部族与护国公的丰功伟绩陛下以及举国子民自是会铭记在心。只是,这兵制改革,似乎只是针对武将,不知文官如何得以建立军功?若是只有武将得以封官进爵,那岂不会另我朝的文官越来越少?”
尔朱荣此刻火气倒是消了些,于是解释道:“贺拔大人,文官武将均是上可建功立业,修身立命。我在此处所说的兵制改革只是针对军中的爵位制度。对于朝堂中的文官之事,我不甚了解,相信日后会有丞相大人提出相关对策。但是,此兵制改革对于那些真正能建功立业之人只是百利而无一害。”
“若是某些大人本身身为文官,但却想要其家中的公子独自建立军功,便可将公子们送到我的麾下,我定是会尽力助其尽早取得军功、从而匡复自家门风。”
贺拔咄点了点头后退下,尔朱荣在此事之上可谓是殚精竭虑,如今大魏国的形势是不容乐观。若是不采取些措施实在难以对抗南北部的敌人。
何暮此刻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于是对着孝庄帝说道:“陛下,今日就定下这兵制改革之事未免太过草率,毕竟,还有几位世家的大人今日未在朝堂之上,且侯将军也还在六郡南巡。不如等朝员们到齐再谈也不急吧。”
何暮自是有自己的考量,今日之事想必会遭到那几户家族的反对,即使其为反对,也能使这事再拖个时日再定。这兵制改革,像他这般毫无功绩可言的人,必是首当其冲。
孝庄帝倒是未料到会有人询问他的意见,倒是一时愣住,不知如何回复。若是他此刻同意尔朱荣的兵制改革,必然会得罪许多的贵族。若是不同意,放弃这么好的打击世家大族的机会倒实在是可惜,更主要的是,尔朱荣是他万万不能得罪的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兵制改革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岂容得他们不同意。我看这事就这般定下吧。”
就在孝庄帝不知如何是好时,一直未开口的那人突然开口。而他的话确是震惊了整个朝野。
只见宇文桧慢慢地起身对着孝庄帝一拜,然后说道:“臣以为尔朱将军此意甚好,不如就这般定下。”
孝庄帝又是未反应过来。几乎是整个魏朝的人都知晓本朝将相不和,今日这是怎么了?宇文桧竟是会同意尔朱荣的决议!但是马上转念想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就这般吧。
于是孝庄帝说道:“既然宇文爱卿都如此说道,那就按照尔朱将军说的办吧。毕竟此举也是一心为国。”
尔朱荣起先也是惊奇宇文桧的这般做法,但是转念一想,又明了其中的原委。这朝堂之事,风云际会,追究下来,不过权势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