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4400000008

第8章 附 虚云大师经历摘要及嘉言录

降生

虚云大师,俗名姓萧,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是梁武帝之后,世代居住在湖南湘乡县。父亲玉堂,母亲颜氏。清道光初年,父亲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父母年逾四十担忧无后,母到城外观音寺祈子,看到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就打算修建它。夫妇二人夜间同时梦见一个长须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

虚云大师于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岁、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在泉州府署降生。他刚刚坠地时为一肉团,母亲大为骇恸,遂气壅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破开肉团,里面是一男婴,由庶母王氏抚育。

虚云大师11岁时,父亲重回泉州,给他定下二室:一个是田氏,一个是谭氏。两家都是湘籍,相互为世交。

虚云大师13岁的时候,随父亲送祖母和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到家中作佛事。他第一次看见三件法物,心生欢喜。因为家中藏有佛经,时常看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的事情,熏染于心。八月,随叔父蒲堂去南岳进香,游遍了诸佛刹,留恋而不愿回家,但是害怕叔叔,没敢说。

在他14岁的时候,父亲看出他有出家的意向,把他留在家中。请一位先天大道王先生教他在家修行道法,他不敢反对。后来父亲让叔父管教他,自己前往福建辅佐厦门关事。

虚云在家读道书,三年以后已经17岁,此时他已如坐针毡,后来帮叔父处理家事得到叔父的欢心,叔父对他的管教放松了。有一次趁叔父外出,他离家出走,后被追回。回来后叔父把田谭二氏接来与其举行婚礼,婚后无染,成为净侣。

虚云大师19岁的时候,偷偷离开家,并作《皮袋歌》一首留别田、谭二氏,他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其披剃。

在他20岁的时候,依鼓山的妙莲和尚受具足戒。这时玉堂公仍在泉州,曾派人四处寻访。虚云和尚怕被家人找到,便隐居在山后的岩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礼万佛忏,修行不辍。这样在后山一住三年,后来听说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乡,他才回到寺内,担任职事。

虚云大师25岁的时候,还是在鼓山任职。12月,听说父亲在湘乡病倒并且去世,从此不再探问家事,跟家里断了联络。

他在鼓山任职满四年的时候,什么苦事都做了,后来辞去职事,又回到后山岩洞中修苦行。在后山,居住的是岩穴,吃的是松果,渴饮涧水,髡发覆肩,衣不蔽体,如此又过了数年。

虚云大师在岩穴时偶尔能看见美好的景色,但是他并不认为是异常,一心念佛。他自己一人在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体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回事。后来,就变得随心所欲,有山可住,有草可食,就这样在不知觉中又过了很多年。

虚云大师31岁的时候,曾经受到一位行脚禅人的指点,便到天台山的华顶龙泉庵,参谒融镜老法师。融镜见他蓬首垢面、衣不蔽体,问其为什么这样,他略略地叙述了自己在岩洞中修行的经过。80多岁的老法师责怪他:“你的这种作为,近于外道,而非正路,枉费了10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证到初果,亦不过是个自了汉。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这时老法师赠给他衣衫裤衣,让他剃发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来。他从老法师学天台教观,过了两年,老法师又命他到国清寺参学“禅制”,到方广寺学习《法华》,他也常常回到茅庵与老法师作伴。

在虚云大师36岁的时候,他到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后,辞别融镜老法师,两人相互留恋谈了无数个夜晚,互道珍重而别。下山时经过雪窦。到岳林寺听完《阿弥陀经》后,渡海至普陀山。住普陀时,走遍各寺刹,当年十月,海潮卷来一条大鱼。鱼在千步沙上,不能游到水里去。这条鱼大约长数十丈,眼睛大如盆。渔人取肉,竟然破出两支小木船。又发及钗钏等物,以鱼脊骨作柱墩,其大骨可作栋梁。等再次大潮时潮阳洞来一龙,鳞甲作金光色,四条足,全身皆现,就是不见首,它的尾巴看似鱼尾,过了不久就离开了。

参悟

虚云大师在他37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来到了普陀山,后由普陀回宁波,到达阿育王寺,拜舍利二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到达天童寺,听《楞严宗通》。

光绪三年时,他从宁波到杭州,三拜天竺及各处圣境。在半山中礼拜天朗和尚及长松西堂,在西天目过冬。当他从宁波到杭州的途中,正赶上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一青年妇女的卧铺相连。夜深熟睡时,他感到有人抚摩他的身体,他惊醒。看见邻铺的青年妇女脱下衣服,他不敢出声,连忙坐了起来,静坐念咒。女子也不敢动了。假若他只顾女色忘记修行,就不会有现在的虚云大师。

光绪四年虚云大师到达天宁寺,礼拜清光和尚并且在寺里过冬。

在他40岁的时候,到达焦山礼拜大水和尚。正赶上彭玉麟保督水师住在此处。数次邀请大师谈论佛法及修行途径,水师对他深生敬信。

在他41岁的时候,他到达金山寺礼拜观心和尚和新林大定等和尚。

虚云大师年满42岁的时候到达扬州高囗寺,礼拜朗辉和尚,这一年在高囗过冬,禅功得到了进步。

虚云大师43岁的时候,他二度朝礼普陀,为报父母的恩情,再次去五台礼拜。当年的7月1日,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了五台山。

虚云大师50岁的时候因不愿在西藏久留,开春南行,经不丹国,翻越重山峻岭(事实上就是喜马拉雅山),到了印度。朝礼圣迹后,又渡海到锡兰,然后又到了缅甸。这样兜了个大圈子,是年7月启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入云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国的初愿是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道场。7月底,他到了鸡足山,进香礼拜。又登山顶天柱峰,礼楞严塔。鸡足山全盛时,有360庵、72大寺。而虚云和尚到时,全山不足10寺,都是子孙庙,不许外地僧侣挂单。他叹息不已,下山而去。

又过了两年,他仍在各地参访。到衡阳岐山寺礼恒志和尚,到武昌宝通寺礼志摩和尚,学“大悲忏”法,到庐山海会寺礼志善和尚,到九华山礼宝悟和尚,到宝华山礼体性和尚;以及到宜兴礼仁智和尚,到句容礼法忍和尚。

光绪十七年时,虚云大师在南京净成寺,与杨仁山居士往来,讨论《因明论》《般若灯论》。后来又到九华山结茅修行。这样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扬州高囗寺住持月朗约他到扬州做法事,他渡江时失足坠水,甘自一昼夜,为渔者所救,把他送到宝积寺,醒过来时,七孔流血不止。后来到了高囗寺,月郎分派他职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为他“慢众”,当堂打香板,他顺受不语。后来宝积寺僧到了,说出他坠水获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禅堂职事,从此以后才能够专心修行。

入定

虚云大师在高囗寺禅堂修行那段时间,心无杂念,一心修行。他晚上看东西跟白天一样,行动也敏捷。一天晚上,在夜间放香时,他睁开眼一看,见到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墙还见到香灯师小解,能看到河中行船,岸上树色。看得十分遥远。到了腊月的第八个禅七中,第三天的夜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照例冲开水,热水溅到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时断了自己的疑惑,就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他顿时开悟了。他说:“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这一年在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在扬州重宁寺做道明和尚的助理。智通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时,请虚云大师讲偏座。第二年他又重到宁波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自己的亲人。

宁波七塔寺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请他去任附讲。讲完经,他又到了丹阳,帮助结森、宝林二位大师重修仙台观,以后又到赤山与法忍和尚结伴共修。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已经61岁,将近十年在江浙一带参访,他又动了远游的念头,想再次朝拜五台山,然后到终南山潜心修行。他辞别了法忍和尚,先到扬州朝拜云台山,后来又到了山东朝拜东岳泰山,再到牢山礼拜憨山老人的海印寺,再以后又到了曲阜礼拜孔庙、孔陵,西行北上到达五台山。在五台山拜完,原想回终南山,但是这时候在有义和团的地方行旅不便,就近回到了北京,住在了锡城南龙泉寺。这时他已颇具声誉,肃亲王善耆的太福晋对他行弟子礼,一些王公大臣也来参叩。到了五六月间,京中义和团之乱愈来愈烈,义和团们杀了德国公使,围攻使馆区,清廷下诏与各国宣战。

6月天津失守,7月北京沦陷。西太后带着光绪帝匆匆西逃。这时朝中有参拜过虚云和尚的王公大臣,关心他的安危,劝他同众人随驾出京,他就在兵荒马乱中随扈跸西行,到了西安。这时护驾大臣岑春煊请他在卧龙寺建息灾法会。佛事完毕后,他以西安太嚣烦为理由,10月间悄悄地离开了西安,到终南山结茅修行。

山中一同修行的道侣不少,第二年赤山法忍老人也到了山中。这一年年底,大雪封山,严寒彻骨,他独自居住在茅棚,身心清净。一日他在釜中煮芋头,结跏趺坐待熟,不觉入定。到了新岁,邻棚的复成师等去给他贺岁,见棚外虎迹遍满,走进棚中见他在入定,以禅法帮他从定中出来,问他吃饭了没有,他回答说没有,然后觉得釜中的芋头大约已熟了。开釜一看,釜中坚冰如石,原来他入定不觉已半月之久。他自此改名“虚云”。在此以前,人都称他为德清师。此年下半年,他再礼拜四川峨眉、云南鸡足,年终前到了昆明,在福兴寺闭关,年余后出关,在归化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有三千多皈依者。

秋季他在筇竹寺传戒。当时大理的提督张松林,亲自率领官绅,迎他到大理府,住进三塔崇圣寺,讲《法华经》。皈依者也是多不胜数。这时张提督和一位李军门想留他在崇圣寺做住持,但他希望在鸡足山能够有一个地方,开单接众,以恢复迦叶道场。众人称他这是善举,于是张松林命令宾川县知县办理。知县在山中寻得一破院,名叫钵盂庵,给虚云大师居住,这个时候大师才达成自己的愿望,在鸡足山有了立足之所。

他在钵盂庵开始接待众人,给众人弘法开示,周围的众人听到他开示的消息都蜂拥而至,这时他急于重修寺宇,必须募捐,但是这不是周边人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所以他留下一位戒尘师料理内务,他自己独身前往南洋。途中在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在仰光、槟榔屿都曾停留讲法,在马六甲青云亭讲《药师经》,在吉隆坡灵山寺讲《楞伽经》。各地都有弟子皈依,前后都有上万余人。就在大师在南洋进行募捐的时候,接到了云南全体僧众的来电,内容是政府要征提寺产,宁波天童寺的寄禅和尚有电来约,催促他尽早回国处理此事。于是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季回到了上海。在上海与佛教会代表等修行禅法的人会合,一同进京请愿,抵达京中住在了贤良寺,朝中的僧录司法安、龙泉寺住持道兴、观音寺住持觉光等接待了他们。肃亲王善耆也请他到府中为太福晋说法。庚子年在京中相识的一些王公大臣也都来探视,研究如何给皇帝上奏章。由于诸多王公大臣的相助,光绪帝下了一道上谕,谕上告知地方官不得勒捐寺产,征提寺产风波告一段落。

虚云自清朝开国以来,对于云南一地没有颁发过《大藏经》这件事,决定请诸位王公大臣奏请朝廷,给云南颁发一部《龙藏》。这件事情由肃亲王发起上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大师拿到上谕,把鸡足山的钵盂寺改名为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一部,銮驾全副护送《龙藏》到山,赐给虚云和尚紫衣、玉印,并赐封号为“佛慈洪法大师”,这在当时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光绪末年那一段时间,虚云到南洋弘化,并为祝圣寺募款。他在暹罗龙泉寺讲经时,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这一来轰动了暹京,自国王大臣至善男信女咸来罗拜,国王请他到宫中讲经,百般供养,官民皈依者数千人。这一次南洋弘化两年余,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始由仰光回云南。

宣统三年(1911年),虚云和尚在鸡足山祝圣寺传戒,继之又结禅七七四十九日。九月武汉革命的消息传到滇中,地方大乱。

统兵官李根源排斥佛教,率兵入鸡足山,欲拆寺逐僧,经他出面解释,李根源皈依三宝,引兵而去。以后李氏维护佛教甚力。民国元年(1912年),虚云和尚已73岁,虚云大师是年在云南成立了佛教分会,该会初创,许多事情要和官厅接头,而民政长罗容轩对佛教有成见,事多阻碍难行。滇督蔡松坡时为调解,亦不得圆满。

民国二年(1913年),虚云大师到北京请内阁总理熊希龄帮忙,熊把罗容轩调到北京,以任可澄为云南巡按使,虚云大师亦回到云南,推动佛教会事务。翌年他把会务委他人办理,回到鸡足山。民国七年(1918年),滇督唐继尧派人迎他到昆明,年底到达,住圆通寺。适欧阳竟无带著弟子吕秋逸,为筹募支那内学院经费之事亦到昆明,同住圆通寺,虚云大师请竟无为他讲《摄大乘论》。民国八年(1919年)春,虚云大师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陆道场49日。是岁留在昆明。民国九年(1920年)春又建水陆道场,法会结束继之讲经。这时唐督请他复兴昆明西山已荒废了的华亭寺,就是后来的云栖寺。他接受了唐督的聘帖,担下了重建云栖的重任。民国十年(1921年),顾品珍督滇,2月以后,天雨不止,城内可以行舟;7月以后,干旱不雨,到了冬天,河内可以扬尘。秋天时疫流行,死人数千。在这种情形下,重建云栖的事就搁置下来了。

建寺

1912年,应僧众电请,抵沪联络僧界,并为代表赴宁谒孙中山先生。

第二年,参加筹组中华佛教总会并出席成立大会。返回滇省,主持省分会会务。1918年主持昆明云栖寺修复,同时参与或主持兴福寺、节竹寺、胜因寺、松隐寺、太华寺、普贤寺等的修复。为此艰辛操劳,长达十余年之久。

1934年,虚云大师应闽省主席扬幼京等之请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从此,又花费了18年心血,全心护持祖庭。兴规矩,肃寺风,颁规约,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同时,应结外缘,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楼阁,添买田亩,兴办林场,弘扬农禅。

几年以后,寺貌焕然一新,名闻遐迩。在此期间,虚云大师亲自主持并且整理佛籍,重新整理了秘本修纂山志。

民国十一年寺庙才开始动工,虚云和尚逐日亲督工作,惨淡经营,为时三年,规模初具,以后即每年在寺中开单接众,传戒讲经。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他为筹募云栖圣像款,与王九龄居士同到香港。

这时陈铭枢主粤政,接老和尚到广州,想请他主持曹溪南华寺,他谢绝,经厦门转福州,回到他70年前出家的鼓山寺探视,并在寺中讲经。讲毕,再到宁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朝普陀山,回上海度岁。翌年回到福州鼓山寺,闽省主席杨树庄,及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恳切劝请,留他主持鼓山寺。他认为鼓山是他剃染初地,缅怀祖德,义不可辞,遂就任。

以后数年,在鼓山讲经传戒,修缮寺院,并整顿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持院务。这样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鼓山寺方理出头绪来。而此时驻兵粤北的绥靖王李汉魂坚持请他到粤住持南华寺。他觉得六祖道场有重修的必要,这样又到了南华寺。

南华寺是唐代大鉴禅师六祖惠能的道场,寺中有六祖的真身在。但已荒废多年,无人过问。老和尚初到南华时,殿宇已倾,房屋破坏。只得搭盖葵蓬竹屋,暂以住众。然后筹募款项,购材募工,开始了南华重建的工作。经他惨淡经营,历时10年,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始竣工。他写了一篇《重兴曹溪南华寺记》用来记录真人真事。

在这十年之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开始八年抗战,民国二十七年广州沦陷,各地僧人都投奔南华寺。南华容纳不下,他重修了韶州曲江的大鉴寺和月华寺作为南华下院,以容纳各地来投的僧侣。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他应国府主席林子超的邀请,到重庆启建了一场息灾法会。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南华寺重建告一段落,虚云大师又担起了中兴云门的重任。

云门寺是云门宗始创者文偃禅师的道场。数年前老和尚途经该地,见荆棘丛中残存破寺及祖师肉身一尊,老和尚见祖庭沦落至此,凄然泪下。便中言之于广东绥靖王李济深、省主席李汉魂。到南华工程结束,二李又请老和尚重兴祖庭,并亲送老和尚至云门驻锡,老和尚又开始了重建云门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龄105岁。

由民国三十三(1944年)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云门的殿宇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圣像八十余尊,也铺金设座告竣。接着国民政府自大陆“撤退”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遇劫

1951年的春戒期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云门事变”。3月,寺中在开戒期间,一日,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围了云门寺,将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将百余僧侣分别囚于禅堂及法堂,干部大事搜索,上自瓦盖,下及地砖,搜了两日,未搜到金银财物,乃殴打众僧,亦无所获,最后数大汉以木棒铁棍殴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银财物,打得老和尚五窍流血,肋骨断折。老和尚深入禅定,苦乐俱捐,多次殴打始终不死,干部们不敢再打。直到5月间“云门事变”传到韶州,大鉴寺僧人通知海内外同门,联合营救。后来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云门之围始解。

1952年春,北京政府电粤,派员护送老和尚入京。7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老和尚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要推举老和尚任会长,老和尚坚辞,挂了个名誉会长的名。10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1953年回到云门。

在云门最后几年,他仍开堂传戒,日有开示。到了1959年,老和尚以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年10月13日(农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120岁,僧腊101年。他一生中有许多神奇的感应,如猛虎皈依、双鹅听经、龙王求戒、枯梅开花等等。

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说兼通,定慧圆通。参禅之余,也著书立说,曾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及《心经解》等,俱已散佚无存。他平常教导弟子,多以诗偈代禅机,著有诗偈数百首,教导弟子们注重行持,勿尚空谈。后来为人辑为《虚云和尚法汇》,及《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行世。

“云门事变”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书一联,记述其生平,联曰: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圆寂

1959年初,虚云大师自感身体日渐衰弱,应继安排有关事务,主持岑学吕宽贤重新编辑的《云居山志》刊印流通,并亲自为之撰序。虚云大师对真如禅寺诸职事作了交待。最后,谆谆告诫自己的侍者,今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并留下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水中,与水族结缘的遗嘱后,于农历9月13日在云居茅蓬内圆寂,世寿120岁,僧腊101年。

主张的思想

在百余年的弘法生涯中,虚云大师于潜心禅修之中。对佛法理论,尤其是禅宗修持多有创发,先后完成《楞琚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图觉经玄义》《心经解》等近十种著述。一生为四众弟子讲经说法开示次数难以统计。综观这些论述以及虚云大师近百年的修持实践,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宗门的弘传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从中所体现的禅学思想特色。

(一)佛教不是迷信,佛教能促进国际大同。虚云大师认为宗教的实质是引导人心趋于至善,因此可以产生移风易俗、辅政安民的效果。虚云大师曾指出:“世界无论何教,总是导人为善,为治心之法,如佛则济度众生,使众生脱苦。儒则重伦常,使人各尽本分,本无异致。所不同者,儒则重世间法,佛则于世间法外,更有出世间法,深浅不同耳。”虚云大师赞同孙中山先生所强调的,“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遍”的观点。针对社会上有些人将佛教视为消极的、迷信的错误观点,虚云大师予以驳斥。指出这是“未明佛教者之言。”他认为从实际看“佛法不坏世间相。”怎么是消极?而且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更进一步说,佛法要求广大弟子“一面自修,一面化他。”因此“其积极与正信”在诸多宗教中“恐无有出其上”。所以,片面地将佛教指斥为消极的、迷信的是没有道理的。虚云大师认为,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

(二)戒律是佛法之根本。虚云大师在其一生中,戒行精严,定慧圆相,他中兴祖庭,屡次整肃僧纪,都是从严守戒律入手的。在鼓山创办佛学院,于南华创办戒律学院,设佛学研究苑于云居山,以培育僧材,庄严戒德。虚云大师一生于讲经说法之中,反复强调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戒为德本,能生慧行,成就万行。”因此,“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不论修何等法门,总以持戒为本。”对于修行者说来,“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这是因为“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则“无有则处”而且“纵有多智,皆为魔事。”虚云大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及学人门徒的。他主持的寺院,坚持半月诵戒制度,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虚云大师仍嘱咐身边侍者,要使佛教保持兴旺,保守这一领大衣,“只有一个字,曰‘戒’”。虚云大师不仅严持戒律,而且十分重视如法传戒。

(三)提倡“楞严”思想。《楞严经》是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依之立说的一部重要经典。虚云大师在此经方面造诣很深。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7年)就曾应道明和尚之请在焦山助讲《楞严经》,此后多次登坛宣讲此经,也曾为此经作汪写疏,而且在平常讲开示和答问中都以“楞严”思想为核心,勉励学佛者深入《楞严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四)禅学思想很有特点。虚云大师在其一生中,百余年如一日,潜心于禅,行亦禅坐亦禅,自行化世,至老不移。虚云大师恒以《楞严经》为圭旨,在自己禅修的实践基础上,对参禅的目的、方法、禅病对治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虚云大师认为,参禅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也就是要去掉自己的污染,显现自性的光明,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参禅是修学佛法的一种法门,也是办道的一种方法。诚如古德所教诲的,“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虚云大师强调“无论什么人,尤其是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就会“妄作胡为”,这样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有鉴于此,虚云大师教诲学人弟子,参禅办道就应该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只有这样方能恒久如一,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断除妄想,坚定信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假使热铁轮于我头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样才能悟道了生死。他认为,只有“放下一切,专心向道,这才算是本色禅和”。

(五)主张禅净合一。虚云大师是当代禅宗泰斗,以一身而承嗣五家宗派,深入禅境,久有体悟,但对其他宗派法门不分彼此,同样尊重,尤其是对净士宗,虚云大师更是主张禅净合一,“参禅念佛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夙因和根器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他认为中国佛教到后来诸宗派的出现,乃是诸位祖师“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尽管各宗派修持方式或有不同。但“哪一门都是入道妙门。”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

虚云和尚指出从修行实践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何尝不是念实相伸缩。他一再强调禅乃净中之禅,净乃禅中之净。禅与净,可以相辅而行,并非水火不相容,对那些怀有门户之见,将禅净妄分高下的人感到深恶痛绝,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佛门最堪悲叹的现象”。他严肃指出这些人实际上“违背了佛祖分宗别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是一件极可悲的事”。

虚云大师虽是坚守禅门,造诣精深,对于念佛法门不但毫无偏见,而且倍加赞扬,经常劝人老实念佛。当年在广东昭关南华寺重建禅堂之后,又别立念佛堂,以方便学人习修净土。由此可见虚云大师的“禅净合一”观点是得到了广泛实践的,也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嘉言录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3.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4.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5.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6.时间是刹那刹那地过,刹那刹那地催人老。

7.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8.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9.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10.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11.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12.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13.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14.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15.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16.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着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17.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19.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20.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21.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22.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23.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晚年多诸过咎。”

24.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25.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26.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27.现在你我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

28.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功夫。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29.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30.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31.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32.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33.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34.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35.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36.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37.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哪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38.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由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39.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40.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41.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42.出家有四种:

①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

②身在家,心出家——虽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③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不生顾恋。

④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43.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至。

44.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45.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着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46.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47.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48.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

49.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50.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51.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52.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

53.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但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54.葱蒜五辛,不可进食,为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进,自能渐次成就。

55.一心念佛,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56.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既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

57.自己终日思想,确可转移心境。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衣俗衣,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晚上做梦,无非姻亲眷属种种俗事。后来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梦亦不外念佛等等。

58.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觉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

59.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60.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61.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62.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63.修行要在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热门推荐
  • 少云情

    少云情

    赵云是很多看过三国故事的人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很多三国游戏玩家最喜欢选择的一个角色。但是三国演义对赵云描写并不很多,二十四史的三国志里更是寥寥几笔。曾经想找一本赵云的小说来读一读,却发现写赵云的人很多,但都是玄幻与穿越。于是有了写这本书的冲动!如果可以,我将在这本小说里用我所学历史知识大脉络,虚构部分人物情节,给读者架构一个历史潮流下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常山赵子龙!
  • 逆行中的缘分

    逆行中的缘分

    一段奇缘,在现实中突然间的幻想,竟然有一天会像幻想中一般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现实与幻想中有点差别。刚开始她还不相信这一切的到来,最后她深信不疑......
  •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幼学琼林》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 孽情:恶魔情人,我要你

    孽情:恶魔情人,我要你

    一场荒唐的顶罪风波,让年少不识愁滋味的她从此背井离乡!不想千里之外的法国,却遇上了她誓愿守护终生的人。即使被轻视、被厌恶、被毁容,甚至,被当面送给另外的男人,她也不曾后悔过与他的相遇,因为——理想终归是理想,誓言永远是誓言,不得不离别时,她对他,也始终只有那一句美好的祝愿!天之骄子的他自幼便呼风唤雨,因为一切得到的过于轻易,才永远都学不会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他放弃继承权、隐姓埋名、全世界找寻,只想再看一眼那道曾经始终追随在他身后的人影,但是——迟来的觉悟是否只会留下徒然的伤悲,她的身边,不再只有他一个人的位置,难道他与她的结局,最后只能剩下那句回忆中无限美好的祝愿?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鬼剑鸣人

    鬼剑鸣人

    一个宅男孤儿在玩电脑时遇见主神系统(大雾?)在热血的道路上过关斩将(有雾!)最后重生变了小孩。这随意一变竟然变成了拥有主角光环的漩涡鸣人,还附带系统,这能不牛逼吗作者致谢:本小说封面由墨星小说封面网免费制作,还没有封面的赶快去免费申请啦!百度搜索“墨星”即可找到!
  • 代嫁丑娘

    代嫁丑娘

    因为她丑,所以不受家人的宠爱,本是嫡出的她常受庶出妹妹的欺负。因为她丑,所以指腹为婚俊美无比的心上人要让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因为她丑,所以要替嫁给那个杀人如麻的大魔头。因为她丑,所以可以不被别人尊重。因为她丑,所以要被剥夺做母亲的权利。因为她乖,所以在受到妹妹欺负的时候从不告状。因为她乖,所以心仪已久指腹为婚的人另娶她人,她也毫无怨言。因为她乖,所以嫁给杀人如麻的大魔头也默默忍受。因为她乖,所以尊严被践踏也毫不在乎。她的丑颜善良惊叹了何人又收复了几人?她的柔顺乖巧顺应了几人又感动了何人?
  • 良心无价

    良心无价

    都说良心不值钱,等你需要良心的时候,就算你倾家荡产也买不回一颗。赵长凯的父亲酒驾撞死了人,并且把他的母亲也害死了,家里的积蓄赔了个精光,亲戚朋友远离他家不算甚至还落井下石,无奈之下,他父亲喝农药自杀了,临死前在一张纸上留下了这句话。
  • 冷漠的亲情

    冷漠的亲情

    冷漠的亲人,见死不救我父亲,使我心寒甚至心灰意冷,失望,伤痛。发誓再不踏进亲人门坎。而我的人生就这样过去的。然而这残酷的现实,总该面对一切……
  • 法则世纪

    法则世纪

    现代小道士楚风为了救世,奉师门密令使用上古神器昆仑时空之镜回到民国去更改历史,却不想造化弄人,中途时空之镜竟然碎裂,使得楚风来到了一个叫做灵源世界的地方,这是他梦寐已求的修真时代,可是不想刚出生,就被家族遗弃,送到了天芒大陆,还好被无极城道衍派的郁长老所收养。热血沸腾的种族之战,封官加爵也阻挡不了楚风的求道之心。小萝莉与他青梅竹马,妖族御姐为他护航保驾,还有温顺可爱的红颜知己,超级变异神兽坐骑踏雪追风豹,好兄弟是金鬃唤雷兽。一个全新的世界,将带给他怎样的旅程?他还能否回到地球?解救妖星即将降世的人间。一切精彩,尽在《法则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