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2500000009

第9章 反理学时期(3)

他的根据是历史的:他只说,古往今来的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道统史;政治就是道,教育就是道,此外别无所谓道,也别无所谓道统。简单一句话,事业即是道,事业史即是道统。他们父子说:

二帝三王皆以事业为道德,典谟训诰记录彰明。战国分争,始以攘夺为事业。谓之变,可也。非事业外又有所谓道德。以言无,言天,言心性,言静,言理为道德,以事业为伯术,则后儒窜杂谬诞而非圣门之旧。(上,十)

这个意思,他们也列为一表:

王道久而渐变遂分表。(下,二十八)

[儒]

君臣将相行于通都大郡之中,是皆儒道。

开国承家,修己安人,

立治兴教,弘济天下。

三纲五常,饮食衣服,宫室器用,吉凶仪物,殊途同归;《诗》《书》《礼》《乐》所载,士农工贾[所]遵守:此为吾道,实事,中庸。

[二氏]

山林幽简之俦行于一室,名曰二氏。

[老氏]

其徒静坐相传为专养心性。

[佛氏]

其徒静坐相传为专悟心性。

这种见地是很深刻明白的。儒家本是入世的,二氏是出世的:这是大家口头都会说的区别。但费氏父子提出的区别,说的更痛快。

第一,儒家的道是城市生活的事业,二氏是山林幽隐的道;我们不能用山林生活的道来做我们的城市生活的事业。

第二,儒家的道的内容是日用的器物制度,是士农工商所遵守的实事实用;二氏的道是少数闲人废物的养心性与悟心性的工夫。我们不能叫士农工商都抛弃了他们的日用事业来做养心明性的工夫。

费氏家学所谓“道”,以“实事,中庸”为主。费密曾说:

通诸四民之谓中,信诸一己之谓偏。见诸日用常行之谓实,故为性命怳忽之谓虚。(中,三十五)

他们认定这“通诸四民”“见诸日用常行”的道才是真正儒家的“道”,故他们极注重事功,政治,制度。此意很像荀子说的: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荀子·君道》)

但费氏父子的这种主张并非有意因袭前人,乃是从痛苦患难之中体验出来的结论。费密说:

天下之治,群黎乐业,万物遂其生,皆法制礼义所继持(持,刻本作特,以意改),君相之功也。……君统于上,文武臣僚奉令守职;自上古至今。无有逾此而可致治者。后儒以静坐谈性辨理为道,一切旧有之“实”皆下之,而圣门大旨尽失矣。

密少逢乱离,屡受饥馑,深知朝廷者海宇之主也;公卿者生民之依也;稍有参差,则弱之肉,强之食。

此时“心在腔子”“即物穷理”“致良知”,有何补于救世?岂古经之旨哉?言道而舍帝王将相,何以称儒说?先子(经虞)平日论次,密老年益确信不疑也。(上,十五)

这一段自叙使我们看出时势与学说的关系。清代学者所以群趋于“反理学”的运动,也正是因为静坐致良知等等空谈禁不起李自成、张献忠一班人的试验。

费氏父子从乱离饥馑里体验出“道在于政治”的一个道理,故说,“言道而舍帝王将相,何以称儒说?”

费密的儿子费锡璜也能承家学,章学诚引他的《贯道堂文集》,有云:

儒贵能治天下,犹工贵能治木也。宋儒崇性命而薄事功,以讲治术为粗,是犹见工之操绳墨斧斤,斥以为粗,而使究木理之何以作酸,何以克土,何以生火,何以生东方而主甲乙也。

终身探索未有尽期,而大不能为宫室,小不能为轮辕,尚可以为工乎?(刘刻《章氏遗书》八,页二十)

这确是费氏的家学。他们把儒者看作一种“政治匠”,他的职业是治天下,和木工的治木制器一样。

他们菲薄理论,但用事功作标准,有时未免趋于极端,变成一种狭义的功利主义。这也和《荀子·儒效篇》的狭义的功利主义相同,同为事势的产儿。

以上所述,皆可表示费氏家学的道统论。他们否认宋儒的道统论,他们认定儒术贵在能治天下,不在高谈玄理。所以主张:

欲正道统,非合帝王公卿,以事为要,以言为辅,不可。(宋则议论为主,实事为末。)盖人主镇抚四海,提挈纲维;士大夫协恭共济,政和化洽。泽之渥者,当世蒙其休;法之善者,后世著为令:皆益治保民之大,当遵经据史,序上古及历代,为统典。

……汉唐以来,治乱不一;睿帝哲王,救民除暴,因时为政,布惠敷恩,宣褒古经,兴立学校;使先王之典制不致尽没,黎庶之涂炭不致久困;一时赖之,数百年享之,——追继三代无疑也。

历世久远,诸儒皆无异辞。何为至南宋遂敢杜撰私议,而悉谤毁黜削之,谓“秦汉而下,诏令济得甚事,皆势力把持,牵滞过日!”(上,五)

这种道统论,认事业即是道德,政治史即是道统,“序上古及历代为统典”,——这是费氏家学的一个主要见解。

其说与南宋的陈亮、叶适颇多相同,但陈亮虽大胆,说的尚不能有费氏父子这样的透彻明白;这大概是因为费氏父子饱尝了无政治的痛苦,体验的深彻,故主张也更老实透切了。

二、费氏论经学传授源流

用帝王公卿治安天下的政治史作道统,这是费氏父子的一种道统论。

但他们另作一种《道脉谱》,叙七十子之后经学传授的统系,表示儒学传授并不曾中断,并没有宋儒说的“孟子没而不得其传焉”的事。

这也是用历史的事实来证明宋儒的道统论的虚妄。费密作《道脉谱论》(《弘道书》上),简直是一篇儒学史论。他说:

秦人焚书,经文尽失。儒者壁藏之,冢藏之,子若孙口授之,二三门人讨论纂述之:保密深厚,幸获不坠。经已绝复存者,先秦诸儒之力也。

汉兴……正定讹残,互述传义,共立学官。……经久亡而复彰者,汉儒之力也。

自汉而后,中罹兵事,书传佚落。六朝以来诸儒于经注解音释,或得其遗以补亡脱,至唐始会为十二经;上自朝廷,下逮草野,皆有其书。经如丝复盛者,魏晋隋唐诸儒力也。……(上,十七)

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两途,后人遂轻视汉魏以下的经师,以为他们未闻大道;而道统所寄,竟像真在那些得千圣不传之绝学的周程张朱诸人了。

费氏父子不认政治史上三代以后全是“势力把持,牵滞过日”,也不认学术史上孟子以后儒学遂无传人。

他们用历史事实来指出秦汉以下的传经诸儒皆是七十子的真正传人。但从历史上看来,汉儒尤为重要。他们说:

然汉儒,冢子也;后儒,叔季也。汉儒虽未事七十子,去古未远,初当君子五世之泽,一也。尚传闻先秦古书,故家遗俗,二也。未罹永嘉之乱,旧章[夫]散失,三也。(上,二十七)

这不但代表费氏家学,并且代表清朝学者的“汉学运动”。这三层理由,其实只是一个理由,其实只是“去古未远”四个字。清代学者所以推崇汉儒,只是因为汉儒“去古未远”,比较后代的宋明臆说为更可信任。

这个态度是历史的态度。宋明儒者的毛病在于缺乏历史的态度。他们的思想富于自由创造的成分,确有古人所不曾道过的;但他们不认这是他们自己的创见,却偏要说这是古经的真义。

这并不是他们有心作伪欺人,只是缺乏历史的眼光,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自己的创见误认作千余年前孔子、孟子的真谛。

后来他们的经说既成了学术思想界的无上权威,后人无法可以推翻他们。只有从历史上立脚,指出宋明儒者生当千余年之后,万不能推翻那“去古未远”的汉儒的权威。

清代的汉学运动的真意义在此;上文引的费密主张汉儒所以最可崇信的三层理由,要算是这个运动的最明白的说明了。

人皆知汉学盛于清代,而很少人知道这个尊崇汉儒的运动在明朝中叶已很兴盛。费氏父子富于历史的兴趣,自言他们的主张乃是宋元明三朝学者屡次主张的。

在一处(上,二十二)他们列举宋朝司马光、欧阳修以下,直到明末的钱谦益等,凡一百○二人,都是主张汉唐诸儒可以继承七十子的。他引明朝的学者的话,更可以表示明朝中叶以后反理学、重汉学的倾向。如王鏊说:

汉初六经皆出秦火煨烬之末,孔壁剥蚀之余。然去古未远,尚遗孔门之旧。诸儒掇补葺,专门名家,各守其师之说。其后郑康成之徒笺注训释,不遗余力,其功不可诬也。

宋儒性理学行,汉儒之说尽废。其间有不可尽废者,今犹见之《十三经注疏》,惟闽中有板。闽本亡,汉儒之学或几乎息矣。

又引郑晓的话:

宋儒论汉儒驳杂,讥其训诂,恐未足以服汉儒之心。宋儒取资汉儒者,十之七八。宋诸经书传注尽有不及汉儒者。

又引归有光的话:

光钻研六经,溯其源本。秦火以后,儒者专门名家,确有指授。古圣贤之蕴奧未必久晦于汉唐,而乍辟于有宋。

又引新安黄洪宪的话:

经艺奥微,汉儒精通其旨。使非《注疏》先行于世。则扃鐍未启,宋儒之学未必能窥其堂奥。……矧汉去古未远,表章之后,遗书四出;诸儒校雠未必无据焉,可尽訾哉?

这皆可表见尊崇汉儒的风气不起于明末清初。费密又叙他的直接渊源有四个人:

一、张朝瑞作《孔门传道录》,记七十子。

二、朱睦楔作《授经图》,列汉儒。

三、邓元锡作《学校志》,从七十子序及近代。

四、王圻作《道统考》,取儒林世系,收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诸儒于宋之前,著论明其不可废。

因为这四个人的书不大行于世,所以费经虞父子推广这个意思,“遵圣门定旨,辑为《中传正纪》”。

此书今不传了,但据《新繁志》及《贯道堂集》所称,“《中传正纪》一百二十卷,序儒者授受源流,为传八百余篇,儒林二千有奇”。

“中传”的意思即是我们在上文说过的“通诸四民之谓中”。他们自己又下定义道:

中者,圣人传道准绳也。不本中以修身,僻好而已:不本中以言治,偏党而已;不本中以明学,过不及而已。故谓之中传。(上,二十二)

据《新繁志》载的书目,费密还有《中旨定论》一卷,《中旨正录》二卷,《中旨辨录》二卷,《中旨统论》二卷,《中旨申惑》二卷。这可见“中”字是费氏家学的一个中心观念。

《道脉谱》似是《中传正纪》的一种图表,“画图详其世次,述传授之宗系”。此谱亦不传。但章学诚引《贯道堂集》,说费密“自推其学出于子夏七十二传”,大概此谱必有许多牵强附会的地方,怪不得章氏要说他“妄诞不经”了。

《道脉谱论》的后半列举五种反对的议论,并举五种答覆。其第二辨云: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盖千四百年之后。乃得不传之学于遗经而承道统。

费密驳他道:

……既不敢自为传,云得之遗经,是遗经也,汉唐诸儒……兴之继之,初非一人力,非一代力获传此遗经也。……

传此遗经以惠后世,使得因之以识圣门所述先王之遗,何一二儒生窜乱经文,悍然自是,皆黜削不以为传也?不亦太过乎?

其第三辨云:

汉唐传遗经,信矣;未得性命微旨,不闻道也。汉唐只可言传经,宋始传道。

这是“道学‘儒林’”分家的话。费密驳他道:

圣人之道,惟经存之。舍经,无所谓圣人之道。凿空支蔓,儒无是也。归有光尝辟之云:“自周至于今,二千年间,先王教化不复见,赖孔氏书存,学者世守以为家法,讲明为天下国家之具。

汉儒谓之讲经,后世谓之讲道。能明于圣人之经,斯道明矣。世之论纷纷然异说者,皆起于讲道也。”有光真不为所惑哉?……即圣门果有性命突起之说,汉唐果未得,果至宋乃得之,亦不可废也。

……笾俎鼎铏,至文也,必先毛血;大烹酒醴,至美也,必重明水:示不忘其先也,圣人之至仁也。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传曰:“礼失而求诸野。”不贤也,野也,皆道所在,圣人不废。七十子与汉唐诸儒传遗经而道获存。不贤焉,野焉,亦可为毛血明水。遂尽削之,其合于圣人之仁否也?

这一段的议论最公平。宋儒凭藉汉唐的经学,加上佛家与道家的影响,参考的材料多了,他们对于古书的了解往往有确然超过汉唐之处。

但他们为中兴儒教起见,虽得力于佛老而不得不排斥佛老;又为自尊其说起见,虽得力于汉唐而不能不压倒汉唐。谁知他们的权威太大,终究要引起反宋学的运动,于是清儒虽皆得力于宋学而皆不能不充分排斥宋学。这真是“一报还一报”。

我们今日用纯粹历史的眼光看来,只看见古今一线相承,演化不息。汉儒去古未远,保存得不少的古训诂,有抱残守阙之功,而他们的见解实在鄙陋的可笑。

魏晋以后,经过低等民族的扰乱,印度宗教的侵入,造成一个黑暗的中古时代,这也是不可讳的。

在这个长期的中古时代里,儒家实在不曾产出一个出色的人才,不能不把一两个平凡的王通、韩愈来撑持门面。因为中古儒家没有出色的人物,所以后来儒者看不起中古时期,而有“孟子没而不得其传焉”的话头。

但平心看去。魏晋六朝的经师确也有继续不断的努力;至唐始有大规模的结集,上结八代的经学,下开宋儒的经学。宋儒的理解能力来自中古的佛老哲理,而宋儒解经的基础工具仍然是汉唐的注疏。

不过宋儒生当禅宗大行之后,思想经过大解放,所以理解突过汉唐诸位学究先生,所以能有深刻的了悟,能组织伟大的系统。但这正是学问进化的自然现象,像堆柴一般,后来的应该在上面。

同类推荐
  • 孟子一百句

    孟子一百句

    本书内容包括:人性原本是善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善?;说“心”;人与动物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等。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包括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隋唐玄学佛学、宋元明清理学、近现代哲学等。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重生之锦绣婚程

    重生之锦绣婚程

    ——联姻前某夜,某男夜潜进她的房中,扮作采花大盗,对她上下其手。他问:“你不怕?”她满脸媚笑,“怕什么?怕你会将本宫吃了么?”他轻浮道:“原来你是这么迫不及待。”她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迷人,“是啊,本宫真有点迫不及待……”话间,一根细小银针狠狠地往他手臂迅速扎去。哼!占了本宫的便宜,就要付出代价的,不毒死你也会折磨死你。——婚后生活,丫鬟终于憋不住问她:“公主,你干嘛宁愿搂着抱枕睡,也不跟王爷同枕,甚至将他赶到别的女人房里?”“哎呀!这怎么说呢,男人嘛不都是一样的,被女人抱多了,就自然不好用,就好比再粗的铁杵久了也磨成绣花针,他曾流连花丛多年,你确定他还能用吗?”“嘭——”的一声响起,大门被踢开,一个高大俊美的男子走进来,面容怒极,指着她道:“轩辕臻,你敢说我那里不行!”某女吓了一跳,但很快恢复镇定,媚笑道:“王爷,本宫没说你不行啊。”某男冷笑,直接将她扑倒床上,以实际行动让她知道自己是铁杵还是绣花针……★以上是小片段,下面才是简介:他说,若有一朝我登上权力最高位置,以天下最尊贵之聘迎娶你,让你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人。然而,在她的家族,她的亲人惨遭灭门后,临死前她才知道,原来之前所有的承诺和幸福,只不过是一场骗局、一桩笑话。借尸还魂?很荒谬吧。但奇迹真的降临在她身上,让她重生在邻国公主身上,带着满腔的伤痕与仇恨,以联姻之名,重返故土……传言,他因举发炎家谋反有功,受到群臣拥戴,坐上太子宝座,权势滔天。据说,曾许诺的最尊贵之聘迎娶终梦想成真,只是站在他身边的竟是她推心置腹,无话不说的闺蜜。听闻,曾恶名昭彰、正邪难分、道德败坏的雍亲王,改邪归正,重返朝堂,与太子争夺战天下。她再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了,这次,换我为刀俎,人为鱼肉,一步步辟开血路,爬向权力核心,誓要将谋害她家族的人,一个个得到该有的报应……只是没想到,一心报仇雪恨的她,却卷进两王相争却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到底是爱情的战争,还是阴谋的较量?然而,当宫闱秘密一件件如抽丝剥茧般被一点一滴剥开,原来真相竟然是如此不堪。事到如此,她已无路可退,只能向前!她相信,只要够坚强,阳光总会照落她身上!★本文绝对是一对一,女强男强,男女主身心干净,腹黑VS腹黑,亲爱的,喜欢的话就加入书架收藏支持个,谢谢!!!(>^ω^<)喵~
  • 飞升寻天录

    飞升寻天录

    吾纵横江湖四十馀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可纵使无敌被寂寞染成雪,剑心通明如日月,却换不来那人生若只如初见!待我飞升后,剑式藏于深山,声名消于后世,人间再无独孤剑!
  • 雍正传

    雍正传

    他并非康熙最宠爱的子嗣,也绝非众人最看好的阿哥,但就是他得到了所有人都垂涎欲滴的皇位。雍正的登基,究竟是圣意还是人为?本书将带给你最为新奇的答案。
  • 那年等待错缝花开

    那年等待错缝花开

    恰逢栀子谢,错逢栀子开。“安夏溪,我恨你。”那个她曾经最好的朋友,揉碎了栀子花瓣,笑着扬眉,说出的却是刺骨的话。倘若时光重塑,她是否依然选择走进这个死局。倘若岁月静好,她是否依然选择错过那场花季。当栀子花被染上猩红,支离破碎的心,该怎样重来。如果花落了,泪干了,才知道后悔。如果恨过了,忘记了,一场伤心泪。如果爱够了,痛过了,死又相依偎。——“肖纪哲,愿你在那个世界安好。”
  • 手游之我不是大神

    手游之我不是大神

    萧笑只隔着手机,永远也猜不到他的上司还有这么无赖的一面。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妃常完美:邪王独宠冷淡妃

    妃常完美:邪王独宠冷淡妃

    什么?!这年头真倒霉!喝口水都被呛死?呛死居然还穿越了!穿越居然还传成四岁大的小孩?好吧,居然说她沐倾离是废物?不过中毒罢了。欺我?我百倍还。更有强大的妖孽四皇子殿下对她端茶倒水,替她暖床~看沐倾离亮瞎群主的眼。【抱歉已暂时弃书】
  • 灵之邪

    灵之邪

    热血!热血!热血!一名从斗罗大陆超越到灵神大陆的少年,天生双生邪恶武魂。但令人可笑的是天生一级灵力。但却成为了神一样的存在。
  • 风华绝世,举世无双

    风华绝世,举世无双

    一场相隔万年的相遇,他们四人,又会创造怎样的繁华,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