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27400000004

第4章 如是见性

进入内在的觉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虚幻不实的,百年之内即会消失,同时也能感受到第二层意识身,第一层身体有内和外,第二层也一样。佛祖讲人有八层意识身,每一层身体犹如一堵墙分为两面,穿越时空,也即穿越各个不同的意识层次,惟独第一层身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实际上每一层身体,就它本身的时空而言,都是一个实体,比如第一层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个实体,就第二层身体而言(也即第二时空)则是虚幻不实,第二层就第三层而言又是虚幻不实……

穿越第一层身体,见到第二层身体后(这时你在中间),就会获得许多自由,像是晚上做梦一样,可以随便穿越第一层身体所在的时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的阻碍)。静坐或是做梦时,能够离开身体的,能够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够教你学习的,都是第二层身体。

随着禅定的加深,自然可以进入第二层身体,只要你动个念头就可以离开肉身。因为念头本身单独就可以达成,六根起作用靠的就是念头。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层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难的。肉身也即物质,肉身想离开物质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因物质与物质之间会有强大的吸引力,而第二层身体与第一层身体之间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体休息后,还在起作用,或打坐时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层身体。

影响第一层肉身的,接收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是第二层身体;一旦第二层身体接收到了信息,自然会反应给第一层肉身。

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病患,聪慧与迟钝,都是第二层身体接收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收的)反应给了第一层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的原因(真正的自信同时也是自知)。因为自信的人已经发动了第二层身体的力量,来帮助第一层达成。通常所说的改变心态,转变观念,指的就是第二层身体,然后再通过第一层身体体现出来。

进入第二层身体以后,第一层身体自然消失。当进入的时候,要把身体空掉,全然地进入;当要出去的时候,也是全然地希望出去。进入第二层身体,也就见到了第三层身体。第二层身体与第三层身体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体。

从第一层身体一直到第五层身体,它们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是五根的再现。第六层身体(意识身)大如宇宙。第七层、第八层已经超越了宇宙的大小,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可以比喻,大的时候包容太虚,小的时候连针尖也容不下。

前五层身体的进入犹如机械运动一样,所用的方法变化并不大。但是第六层身体已接近灵性的身体(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来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它。

超越第七层就更困难了,多数修炼人都停留在第六层上,因为误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前六层通常延伸向四面八方,根本不会往上延伸(也即横向的关系)。

只有当你达到身心都空掉时(也即前六根皆关闭时),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而后灵性的力量才会向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的法门要观想力量从头顶上出去的原因,但是在观想力量从头顶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层的功夫修完,否则会出现意外,很难处理。前六层的力量都是向下流,第七层是往上流,往往在这个层面上会出现问题,过此则无妨。

第七层是最大的我执,好坏善恶全部由第七层在分别审查,超越第七层才算得上是一个圣人,凡夫俗子的习气和特性才逐渐消失,但第七层的超越如同佛一样——希有难得。

前七层都低于人性,随时有可能变成异类、旁生,所以进入第七层还不够。走出第六层墙,即见到第七层墙;进入第七层墙,走出第七层墙,方见到第八层墙。必须超越七层,做圣人才有把握。穿过七层后,慈悲、智慧、无我……圣人的品质都会出现,一切都平等,无二无别。

七层以前的我都没有中心,都被外物所转。用第七层的我执分别一切,与六层的拣择分别,导致了一个修行人无法进入灵性的层次,成为一个完整的圣人。

然而超越第七层实非易事,它是一个没有方法超越的时空层,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执,修行人通常讲的“顺其自然”,只有达到第七层才谈得上。你可以通过努力,借助某个方法修完第六层,可是第七层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讲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指的就是第七层阶段的修行。

第八层身体算是终极,它已经超越了因果世界,穷尽了源头,见到了本来,达到了来的源头,去的归所。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再做什么,无备无用也无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万有既存在它里面,又消失在它里面,此时,觉与不觉都不重要了。

修炼的人必须突破三关——初关、重关、末后一关,功夫才算究竟。初关要明心,空掉世间的功名利禄,三界的无常要识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须明了,还须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师语录(俗称见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没有验证而已。

重关要见性,是踏踏实实地做功夫,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亲履本地风光,是见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关靠的是定力,是实实在在的修证。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都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来,风声鸟鸣皆是法音,昼夜六时皆在受用。

末后一关(又称牢关)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能生死做主,来去自由,不受业力的牵引,到此方称得上智慧无碍,方能到外边行菩萨道,接引众生,锻炼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见性,又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别骗自己了!

三关必须要证悟,若是解悟,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也即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破三关靠的都是定力,没有禅定功夫,绝无可能透过三关。初关是明白果子,重关是见到果子,末后一关是摘到果子吃到嘴里,可以分享给众生,可以开山做祖,广施法果。

修道之人若慧多,虽见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无法眼见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无障碍地时时亲睹佛性。

学佛之人如果明心明得透彻,很快就能眼见佛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进入红尘,对境练心,六根对六尘,时时观照佛性,如此保护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转,随见随在,方可无观无照,任其自然。明心见性以后,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会失去,而无法眼见佛性。修道,见道,养道,最后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区别?在八地菩萨以前都要有意提起观照,时时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当进入八地以后,念念入道,永不间断。达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刚开始时虽然没见道,念头也没入道,但在行为上应该勉强自己符合道。行为符合道,也能促进念头很快入道,由勉强进入安详,从有为进升到无为。

当进入第三禅,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赶不上三禅的喜乐,尽管如此,还得超越,不能贪恋它,心若有贪即入魔境。每一种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贪,魔也非魔。

在禅定中能做得了主,在梦中未必能做主;在梦中能做得了主,在临终时又未必能做主,临终时的昏迷要比梦中的更加昏迷。平时入定就是训练死亡,在临终时走,犹如在定中走。

修净土法门要懂方法。“阿弥陀佛接引我,阿弥陀佛接引我……”这是用一种有为的方法在修炼,与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见性,学法无益,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权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乱,永不间断,能如此,很快就能产生定力,何愁不能见弥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声声念醒主人公——觉照。觉照非本来面目,但也不离本来面目。

无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无念,也即无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

念而无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过后无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舍,不辨之念。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是何因?乃是妄念不息,随境而入。若定力够,随便出入也无妨。念头起时不跟随,天上人间任你选。什么念?贪嗔痴慢疑等等之念。

所谓的“着魔”,实际上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着造成的,不住六尘,一切魔境如何产生呢?

能够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头。

除魔境——先无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无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见心。

纵然有因,如果无缘,因也不会成熟。好比种子如果没有阳光、水份、土壤,绝对不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命里面有,但是不给它机会,或是机会有了又躲开,事情也不会成功。有因,未必会有缘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无意当中种下的。

初显觉照→养成觉照→无所不照→进入不动地

初悟见道→绵密养道→炼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佛号;持咒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把咒语提起来;参禅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觉照。觉照不断,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无生,也无灭,有生有灭的,是头脑的妄念。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无住;若真无住,天上人间任你自在遨游,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

功德圆满时,也即念念分明时,也即如如不动时。

念念分明时,也即无所不能时。

无所不能时,也即战战兢兢时。

战战兢兢时,也即功德圆满时。

何时无需修炼?亲见本来面目以后,无需执着修炼,但还要保持觉照不失。何时觉照不失?进入八地菩萨以后,就无需有觉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与不失了。

通过第六意识修炼,念佛、念咒、诵经、观想,就是把清净的种子传给七识,再传给八识收藏起来。一旦把第八识打开,生生世世收藏的种子都会利用上。

六识动了念头,五识就会去做,七识就要分别,七识喜欢的,就送给八识这个仓库收藏起来。

六根关闭,五识自然不会去造业,七识也无有东西去分别,八识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坏,爱你恨他,皆是七识的分别,把七识打死了,一切都变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是降伏第七识,使之不分别,不执着,这样八识才能变为大圆镜智。

逆着修炼,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八识变为大圆镜智。

五识→六识→七识→八识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如果不修炼,六识是造业的根,五识是造业的工具,七识是造业的策划者,八识是窝藏犯。

觉照功夫一旦培养起来,便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照便是寂照,进一步达到如如不动地。

理事不二,那是针对圆满者而言。凡夫者,理还是理,事还是事,理事不融,也无法融为一体。会说者未必会做,但要想做事通达,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达者无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显,与《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亦不能分,本体是一,不是二。前后念断,照体朗然,灵明不昧,无处不是我,即如如佛,即无住处涅槃,即不生不灭,即唤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观想……无非是培养出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方能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没被唤醒者,皆是心外学佛;心外学佛者,皆有分别;有分别,即造业;有业者,必然要轮回。

无念者,并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无住;若有住,即是随念转;随念转,即非做主;倘若不随念转,虽在中阴,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让自己的心不随念转,不被境牵?上座时在心上锻炼,下座后在事上锻炼。心态的锻炼靠功夫。何为功夫?理通为学问,放下为功夫。耳听终难会,离言方能知。能知的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能所双亡,根尘俱空,前后念断,了了分明,你道是个什么?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随缘任运,自在逍遥,和光同尘,过而无痕,有缘则显,无缘不见,不见非不见,而是见之不识。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觉与所觉)究竟是个什么?说了即不中,知道还不是,是万物,即非万物,从门(六识)入者不是自家财富,须自作自受。如何做?无情能入。何为无情?耳听终难会,眼(心眼)处方得知。何处是眼?昼夜不寐者是也。为何不见?只怪相逢不相识,处处皆是,皆不识,到头还是——你是你,我是我。

佛陀修行的历程是: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圆教的境界。

小乘教——住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住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无所有。

大乘终教——住非空非有。

大乘顿教——住即空即有。

大乘圆教——住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圆融无碍,过后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无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欢找个清静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绝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定力是在烦恼中修出来的,不能经受环境考验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无心不算定,必须做到对镜无心才算定。在清静的环境中修行,犹如温室中的嫩草一样,根本无法面对旷野中的狂风暴雨及烈日严寒。在温室中修行只是暂时性的,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走出温室)能在红尘中起大用,不被红尘所转。

现在的修行人,不是经书读得少,而是读得太多;不是没有环境,而是环境太好。外在的经读得越多,内在的心经越出不来;环境越优越,内在的潜能越沉睡。

能否受用靠根基,见性不能告诉你。

随境能出入,方为自在人;百花酣睡时,我已笑枝头。

同类推荐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带着跟班闯江湖

    带着跟班闯江湖

    一辆乳白色的阿斯顿马丁VB9跑车在马路上飞驰一声惊刹划破静寂的云霄我邹箩箩转学N次不仅学习不Ok而且目中无人被屡次退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穿越了tm下楼梯摔死让我穿越邹箩箩擎贼匪吃霸王餐谁惹她就放她的飞毛腿咬他带着狗去逛妓院带着她的小跟班人称飞毛腿张无忌闯荡江湖生涯唯爱钱为了钱能屈能伸要说谁爱钱专属邹箩箩要说谁爱美男专属邹箩箩要说谁是邹箩箩的跟班专属张无忌好了重要事情说三遍
  • 漂泊是条青春的河

    漂泊是条青春的河

    本书是一个年轻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多家刊物上的散文作品汇编。在打工的日子里,作者耐得住寂寞,阅读之余,积极写作投稿,十多年后结下一些“歪瓜裂枣”,现在凝结成散文集,面告读者。
  • 斗灵幽界

    斗灵幽界

    沙场奋战从不惧。笑傲红尘英雄去。九界天山任我走,剑震四方我惟首。傲视苍天高声吼。血落长亭刀封口。沙场男儿四方战。江山畏我一人颤。征战天涯娇妻盼。甘为天下把情断。我欲飞天化成龙。舞剑四方敢称雄。剑指苍天震苍穹。笑问天下敢不从。醉卧沙场君自傲。举世枭雄谁人道。天上地下我敢闹。只换红颜嫣然笑。五湖四海佳人游。纵横天地献歌喉。自古红尘谁无醉。佳人舞动琴声媚。浮沉醉柳枝易碎。伴琴断爱无人对。
  • 言念其玉

    言念其玉

    高中时感情的青涩甜美,大学时感情的隐晦艰难,涉世后感情的寂寥,这些都不是林念一个人的感情故事,是我们大家的故事。故事来自点点滴滴,故事记述情感分离
  • 莱辛寓言

    莱辛寓言

    莱辛所写的寓言大多古希取材于腊的伊索、罗马和菲得路等人,但经过改写,赋予了新意,都同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以及文艺斗争息息相关,因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 我的异界仙女

    我的异界仙女

    天为何物,地为何物,宇宙有为何物,没人明白,我是一个想要成为兵的男孩,但却在报名的路上有了奇遇,我的生活开始了变化,我也开始迷茫,天到底是什么,地有是什么,宇宙有是什么?我为了找到答案,便放弃了当兵的念头,开始探索者个世界!想改书名,好像改不了所以就先在这加上看有什么办法在改吧!《我的异界仙女老婆》
  • 妖尾之无双剑姬

    妖尾之无双剑姬

    火龙勇猛很狂暴,铁拳煌炎加咆哮;铁龙体硬很爱笑,铁棍铁剑全部倒;天龙可爱都知道,治愈魔法很高效;雷龙技能太霸道,谁看谁知道。露西魔法太消耗,但是星灵全来到;女王变装真奇妙,换个铠甲吓一跳;格雷说夏又不屌,不服有种来单挑;英灵拔刀碎虚空,无双之刃守友情。妖尾世界真奇妙,谁不想知道?收藏养肥,也许正是你喜欢的。
  • 驭龙少女

    驭龙少女

    心里渴望光亮,但是渴望它不因为它是光明。只是在光明中能看见你的影子……
  • 神兽入侵

    神兽入侵

    游戏中的世界正面临着神兽入侵的灾难,这里有各种各样强大的怪兽,为了生存来自地球的玩家们帮助他们重新夺回失去的家园。新人新书,谢谢点击收藏,谢谢
  • 恶魔少爷很难缠

    恶魔少爷很难缠

    她是蓝家的千金,因为被老妈逼着去相亲而离家出走,住进了朋友家,又转去了圣莱斯蒂贵族学院读书,没想到遇见了六个帅的没天理的少爷,他们六个竟然都喜欢她,最后到底选择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