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95800000082

第82章 中国文化史(6)

先秦诸子学术

先秦诸子学术,《史记·自序》述其父谈之言,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盖以纵横、农、杂家、小说为十家。其中去小说家谓之九流。[此外古书论及先秦学术者甚多,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淮南·要略》等,皆为近人所征引。]古学术之分类,似以《汉志》为最完全,因其系根据书籍分类,其他皆一学者之见,一人不能遍通诸学也。

先秦诸子之学,《汉志》以为皆出王官之守;《淮南·要略》则以为起于救时之弊,此二说实可并存,盖一言其来源,一言其兴起之由也。诸子之学,根据各有不同:(1)所承受之学说不同。(2)所兴起之社会不同。虽各能阐发一种真理,[不能兼顾全局。]然并非皆通于其时之时势。此点似颇紧要,[我国人向有崇拜古代之心理;而先秦诸子之学,去今复远,不易发见其弊,故人多誉之。实则衡以学术进化之原理,自应不如后世之学也。]

依鄙见:先秦诸子之学,其能综揽全局者(如纵横家、兵书略中之兵家等,只效一节之用),当依新旧分为五派:

最旧者:农家。

次旧者:道家。

又次者:墨家。

较新者:儒家、阴阳家。

最新者:法家。

名家与法家颇相附为用。

而杂家则自专门渐趋于会通焉。

农家之学,书并不存;只许行之说,见于《孟子·滕文公》上篇。其说,乃主张:(1)人君与民并耕而食,饔餐而治。(2)卖买论量不论质。此盖以隆古农业小社会之文化为根据者,断不能行于是时。

道家主无为。为,旧训化。野蛮之族,恒因文明之输入,而社会组织随之改变,风俗因以薄恶。而文明之输入,则(1)由君主之以此为文明而加以提倡。(2)由其慕效淫侈。道家戒之以无为,犹今戒中国人勿欧化,戒西南土司毋汉化耳。其实文明之传播,终非可以人力阻也。故其说亦陈旧。《淮南·要略》言:“墨子学于孔子而不悦,弃周道而用夏正。”其说是也。《吕氏春秋》言:“鲁惠公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其后在鲁,墨子学焉。”史角盖知夏政者也。然墨子主兼爱,既非其时之社会组织所能行。主上同亦然。反对战争,而但以攻守为是非之准,说亦嫌粗。天志、明鬼之说,欲借助于迷信,而不悟迷信已破,非可以人力建说也。故其说亦不能行。

儒家之学,较为广博。《易》言原理,《春秋》言人事。《春秋》先示治乱世之法,次言治升平世之法,末言治太平世之法,是为张三世。又言夏、殷、周三种治法,当更迭变换,故王者必封前二代(如夏、殷之于周)之后以大国,使得保存其治法,以备取用,此为通三统,与阴阳家五德终始相似(五德谓有五种治法,当求之于民)。五德终始亦谓有五种治法,当更迭用之耳。二家之学,皆非博闻广见不能,故较新。

法家之学,细别之,又包含法(治民)、术(治治民之人)两派(见《韩非子·定法篇》)。而狭义之法亦有殊:商君主农战,《管子》言轻[价贱]重[价贵]敛散是也。此派最能造成一强有力之国家,故在战国时为最适,秦卒用之以取天下。

秦、汉时之新局势

1.内战乍息,[秦末之乱为例外,通常可谓息内战矣。]民生获苏。尤其交通上之限制废除,[前此国际间并一国内之交通,皆有种种限制,观《周官》之《夏官》《秋官》可知。至是则关津虽存,而讥察无矣。]得以完成广大之分工,国富总量之增加,殆非前此所能想象。

2.统一则国力强盛,便于对外;然中国在此时,开始与骑寇相遇。(蒙古高原之游牧民族。黄河流域之戎、狄皆居山,如今西南诸族,所谓山戎也。[居山戎、狄,远不若骑寇之强盛。])[前此中国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间,为山戎所隔。其时,游牧民族之不南侵者,固由其本身未臻强盛,而其南向之山戎之不足侵,实一大缘故也。至战国末而北方诸国拓地与游牧民族相遇矣。]

3.封建制度告终。秦尽废封建。[“父兄有天下,子弟为匹夫。”无尺土之封。]秦亡后,诸侯相王(此语见《史记·自序》),[分王诸侯,决非项籍一人所能为。]义帝犹周天子,西楚霸王犹春秋时霸主,其余之王犹列国,其下为侯,犹战国时之王封其臣民为侯(王侯列爵二等,汉亦沿之),乃恢复东周时之局面也。但封建之基础,(各区域内之自足经济。[封建非政治力之所为;实政治随经济情形而如此耳。]《王制》等之经济计划即如此。)业已不存,故卒不能持久。经(1)楚、汉之争。(2)汉初之剪灭异姓。(3)吴、楚七国之乱。而封建之实,遂荡然无存焉。

此时之政情

1.民主政治之废坠。此由(1)民意无表见之方法,如古之大询于众庶等。(2)民意之表见为习惯,习惯愈不适于时势,则拘束之力愈弱。又列国问罪大夫叛变等事皆无之。故君主之地位,日益神圣。最后,遂谓其权系受之于神,而非受之于民,两汉、新莽之言符瑞是也。[此节与西方颇相似。]

2.地方自治之废坠。古之国,等于后世之县。[古国方百里,而汉县亦方百里;汉县名多仍古国名,皆可见也。]国君等于县令,大夫等于乡镇长,士则保甲长矣。汉世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威权尤大。[至人只知啬夫,不知复有县令者,观《两汉书》可知])游徼(主徼循,禁盗贼),犹存此意。然左雄谓乡亭禄薄,多取于民,(《后汉书》本传)则其弊必有为吾人所不知者。[且人心必日趋于民主之心理,对啬夫等服从之传统观念,必日趋淡薄。人心对啬夫等既渐变,则啬夫等之威权必渐不行,以至于废坠。]又丧乱之际,官吏及割据者,每向此曹压迫,人莫利为之,而其职遂废。[两汉时存此制,魏、晋时而废坠。东晋元帝尝问臣下削掠者之众,即有对以亭、邮(两亭间有一邮)之废之所致,可见也。]县令实不能躬亲办事,而地方公务悉废矣。

3.放任政治之形成。贵族既倒,处于治者之地位者,为官僚阶级,[幕友、吏胥、衙役、绅士、读书人(官僚之后备军)亦属之。]同时亦即成为榨取阶级,[阶级无不自利者。世有不自利之个人,无不自利之阶级。此阶级中,仅有少数之不自利者,亦救于其阶级之自利。只有铲除阶级,无法改良阶级——欲实行良好教育已造成整个阶级之各不自利,为不可能之事。——而此时于官僚阶级,非铲除之时也,于是取监督之方式矣。]政治上之首领,理宜加以监督。但监督者少,被监督者太多,势不能给,则惟有将所办之事,减至最小限度,使其无所借以虐民。中国之良吏,每劝人民早完国课(或“自有组织”义图等),少打官司,免得与吏役接触,此正与政府之取放任主义同。顾亭林讥后世大官多,小官少。而不知其在昔时之政治上,只重监督官僚阶级,不使虐民,兴利治国,固在其次也。[自汉以来,中国之政治向如此。]

儒学之专行及其效果。九流之学,农、道、墨、儒、阴阳,皆太陈旧,或迂阔;惟法家见用于时,前已言之。统一之后,法家之“法”,已不宜再用,仅其“术”当施诸官僚,政治一味放任,尚非汉时所知。[“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此乃中国旧日政治上最主要之格言,一切放任政治,皆由此出。然此乃积累年之经验而得知,固非汉初人所得知也。]斯时对于人民,则有富与教两问题,此为理论上当然之结果,故儒与阴阳二家,处于必兴之势。[汉世儒与阴阳二家,实相混杂。]秦始皇言:“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兴太平指儒学言。使始皇不死,而其时之内治外攘,始皇认为已无问题,亦未必不用儒家,以图足民而兴教化,特未及而早死耳。汉高、惠、高后,皆未及有所作为,文帝一用公孙臣,旋因为新垣平所欺而罢。[帝实非贤君,其真相见应劭《风俗通义》载刘向语。]景帝本无能为之主。故至武帝而儒术兴焉。此乃事势之自然。或谓武帝之崇儒,乃利其明君臣之义,可以专制:此乃数十年前梁启超等之议论,有为言之,非事实。汉世儒家,明民贵君轻之义者极多,最甚者如睦孟,劝汉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便于专制者安在。武帝即位,年仅十六,赵绾、王臧、田蚡等说以崇儒术,斯时听从之者,恐实即后来反对儒术之窦太后(后以儒术行,有碍外戚之权利反对)。窦太后而亦许崇儒,可知儒术之兴,乃事势之自然也。

汉宣帝言汉家自有治法,以王霸之道杂之(见《汉书·元帝纪》)。王指儒,霸指法。以儒家之道治民,法家之术察吏,固极合理也。

廖季平谓经学中之今古文,系鲁学齐学之分:可谓卓识。[在廖氏《今古学考》中。]但未言其所以然。予意鲁之经济,不如齐之发达。故鲁学仅主平均地权,齐学兼重节制资本。明节制资本之义者,莫如《管子》;汉时桑弘羊行之,读《盐铁论》可见。儒家之学,发达于齐,则有《周官》(《周礼》)一书,所述乃治千里之国之规模,有治工商之法。鲁学治国之规模,见于《礼记》之《王制》,则治百里之国自足经济区域之规模也。关于社会政策:汉初所行之鲁学(今文),与法家分道扬镳;若兼取《周官》,则足与法家相调和。新莽等所以重《周官》扶古学者以此。此予最近之见解也。

此项主张,乃先秦以来学者公共之主张。及王莽得政权而实行之而失败。[莽编集学者之主张,经详实之考虑,抱绝大之决心,作有系统大规模之实行者也。]此失败乃先秦以来学者公共之失败,非王莽一人之过也。

此政策何以行之而失败?则以未知社会之阶级性,不能领导被压迫阶级以行革命,而欲以治者阶级操刀代斫之故。[以治者阶级操刀代斫,是犹“与虎谋皮”矣。]

教化问题,则儒家主张,本在民生问题解决之后。汉初儒者尚知此义。[如叔孙通为汉高祖征朝仪,二儒生不行,即其例。]但至后来,渐与生活问题相脱离(此风起于宣帝以后)。遂至空言教化,其不能有成也决矣。

故儒家在政治上,可以谓之失败。但其在社会上,则颇有功绩。因其能示人以做人之方法,且教人民互相亲爱也。

汉代学术

(1)自王莽变法失败后,经世致用一派,渐以消沉。经学流为琐碎之考据。南北朝、隋、唐义疏之学,皆承其流。(2)其有思想者,至魏、晋之际,竞务研求《老》《易》(后加以《庄子》),遂开玄学一派,与佛家衔接。(1)琐碎。(2)玄妙。(3)文字渐趋于骈俪。书法则隶书变为八分。[求美故。前此之由篆至隶,则由篆书圆笔,不适于实用,代之以隶也。]其仍供应用之章程书(正书,亦曰真书。正书真书之名,乃对行、草而立),亦渐趋美化。甚至专于求速之草书亦然,草书既趋美化,则必去真日远而不画一,不能供实用。而实用又不能皆作正书,于是有行书以代草。然行书之近真者为“真行”,与真书相去无几;近草者为“行草”,与草书相去无几,仍不适于实用。讲实用者,遂只得求之减笔矣。要之琐碎、玄妙、求美,皆学术为有闲阶级专有之现象也。

汉代兵制变迁

本来人民二十三岁有服兵役之义务,至五十六乃免;人人有戍边三日之义务,事实上不能自行,则须出钱雇人,或入钱于官,由官代为雇人。[汉沿秦法,盖本诸古]然统一之后,兵役之负担,自然偏于缘边,有失公平之旨。于是渐用谪戍、谪发,甚且兼用异族,其事起于汉武帝之世。[以武帝屡用兵,不欲有扰于民故也。]至后汉光武罢郡国都尉,无复“都试”,[亦简称曰“都”]而民兵之制遂废。[民兵之时,对外大战,命将军统之;有数军则有数将军,而各加名号;其上或置大将军以统之。戡定小乱,则郡太守、州刺史自将之。]

汉代刑法变迁

1.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为《法经》六篇。商君取之以相秦。汉初沿用之。后苦其不足用,渐次增加;又益之以“令”及“比”(成案),遂大病其杂乱。直至魏世,始行重纂。至晋初颁行之,[稍加改删]是为《晋律》。此后中国法律,无甚根本变动矣。此一改变,由古依习惯解决之事多,后世依法律解决之事多也。

2.汉文帝除肉刑,代以髡(髡钳)、笞,刑法之种类太少。[不能得其平]故多主复肉刑者;又因其残酷,终不能行。直至隋世,定笞、杖、徒、流、死五刑,而此问题乃息。此缘古代习以伤及肉体,使蒙不可恢复之创伤者,乃称为刑;故一时想不到以笞、杖、徒、流为刑也。

3.秦时法吏,自成风气,习于严酷。[此或自古而然]汉人力加矫正,其风气乃渐变。此可谓儒家之主义,战胜法家。

同类推荐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本书的编著,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还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林晓燕、陈雷、赵少峰、骆扬提供了大量资料,靳诺、胡喜云、刘瑞龙、姜世东对书稿作了校正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荣辱利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荣辱利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胶东半岛鸟文化

    胶东半岛鸟文化

    城市,可以被称为是一本“可读”的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只能从地域文化的亮点中寻找。胶东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性和独立性,是一支原生态独立起源的文化,胶东文化偏重于齐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热门推荐
  • 深夜语

    深夜语

    是由很多微小说写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微小说。
  • 云巅乱舞

    云巅乱舞

    我之所以追求这创世的力量,只为了创造一个有你的世界。
  • 回首又见你

    回首又见你

    有一个女孩,她一身白衣素净似仙女下凡。在她的身边的所有事都好跟她没有关系,所有人停下手中的事。这,好像是一副唯美的画境。她带来的是一个有一个的美丽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把我们带入到无限空间里.........本故事有续集的哦!多多评价,谢谢
  • 妖娆娇妻哪里逃

    妖娆娇妻哪里逃

    她是令人羡慕万千的富家小姐,他是宠溺她至深至爱的青梅竹马……她被抢婚,他来救婚……本以为以后便是一场天长地久,以为以后可以长相厮守,然而……她却发现他的身后竟然隐藏着阴谋。
  • 双生姐妹:凰倾天下

    双生姐妹:凰倾天下

    青莲大陆,以武为尊。传闻南王府两位小姐天生废柴,却不曾想,世事难料,没有绝对!有了武功,接下平乱使命;灵武共修,谁敢叫板?!栽赃陷害?想都表想!先回家练个三五八年,手段高明点再来!看我不顺眼想杀我?行啊,先拿你试试刀!会的不多又怎样?学不就得了。小爷最不缺的就是志气!哦?谁都不待见?后悔死你们!什么王妃,什么嫡兄,碍事的,统统滚吧!把你们那堆破烂都收起来,消停点,秘诀在手天下我有!废柴?看废柴把你们都给虐成渣!
  • 红尘枯心

    红尘枯心

    一个人眼中的世界从未有过清明,红尘滚滚,生生淹了多少白骨。“我以为我看透了……”
  • 爱上饕餮女:沐遇纯风

    爱上饕餮女:沐遇纯风

    沐沐身为沁蓝高中的校花,却嗜吃如命,因为嗜吃,已经被甩了N多次。在这天,她突然遇见了心中的完美少年——穆纯风,一个拥有一手好厨艺,却不嫌弃她嗜吃的人。不过,为什么穆纯风不要她做女朋友呢?吓?因为太美丽也是种错误?555……纯风,不要不爱我……
  • 快走开,闪光生物

    快走开,闪光生物

    在一个拥有俊男父亲、美女母亲和白天鹅般的姐姐的家庭中成长,却被人嘲笑是一只灰头土脸的丑小鸭,每天靠甜食来安慰自己,恶性循环下,得到的是日渐臃肿的身体……当潘多拉以为自己的生活就这样只能被甜食、肥胖、嘲笑充斥时,她意外地捡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生物。
  • 阴阳灵学院

    阴阳灵学院

    主人公蔺南被录取到灵学院,一个不教语数外史地生,只教卜卦画符,降妖捉鬼的学校,什么?你在学电气化?看看我这个镇宅符画的怎么样吧;啥子?你在学计算机?看看我这个卦象怎么样吧……
  • TFboys之盛夏的誓约

    TFboys之盛夏的誓约

    tfboys他们是舞台上闪耀的星星而她们是大家企业的千金小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们正式出道相爱相知却因为一些第三者他们被迫成为陌生人因为家庭的关系他们和别人结婚留下她们但是真爱是不能够毁灭的他们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