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8400000090

第90章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一

复次离喜住舍。正念正慧身受乐。圣应说舍第三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离喜者。问得第三静虑时。总离第二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离喜耶。答以喜为上首。总离第二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喜。复次以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偏说之。复次以喜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以喜离第二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系缚留难。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对治喜故。修第三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厌喜故总舍第二静虑故偏说之。复次喜上地无余法容有故偏说喜。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说离喜。住舍。正念正慧者。舍谓行舍。正念谓胜善念。正慧谓胜善慧。身受乐者。身谓意身。有作是说。意有乐时亦令大种所造色身有适悦乐。此即意识相应乐受名身受乐。圣应说舍者。圣谓诸佛及圣弟子。应为他说。应自住舍。问圣于诸地皆应说舍。何故唯说第三静虑。答第三静虑具自他地二种留难故偏说之。他地留难者。谓第二静虑喜。漂没轻躁如逻刹斯。能令瑜伽师于第二静虑离染衰退。故说应舍。勿为此喜之所留难。自地留难者。谓第三静虑乐。生死乐中此乐最胜。诸瑜伽师染著此乐。不求上地胜妙功德。故说道者为初习业诸瑜伽师。说此乐受是留难处不应染著。复次佛及弟子应为他说第三静虑自地他地。留难过失劝他令舍。是故名为圣应说舍。谓为他说第三静虑。有胜乐受。能令众生染著迷闷。不求上地胜妙功德。汝等应住正念正知。勿为此乐之所留难。亦为他说第二静虑。有胜喜受。能令众生漂溺轻躁退失第二静虑离染。汝等应住正念及舍。勿为此喜之所留难。如旧商主为新商人。说诸国邑所有过患。谓如是国如是邑中。多诸淫女博戏矫诈酒肆贼难应远防之。勿令汝等丧失财货。第三静虑具足住者。谓得获成就第三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名具足住。

复次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断乐者。问得第四静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上首。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乐。复次以乐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偏说之。复次以乐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以乐离第三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系缚留难。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对治乐故修第四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厌乐故。总离第三静虑故偏说之。复次乐上地无余法容有故偏说乐。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说断乐。断苦者。问离欲染时修观行者已断苦根。何故今离第三静虑染时乃说断苦。答此于已断说名为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如已来者亦说今来。如说。大王从何处来。如已解脱说解脱声。如说。由此知见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离欲染时心已解脱欲漏。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如于已入而说入声。如说。菩萨入正性离生。得现观边世俗智。如于已受而说受声。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无有自知现在受者。故知已受而说受声。此中亦尔已断说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复次依双法尽俱说断声言双法者。谓苦与乐。离欲染时虽苦已尽而乐未尽。今离第三静虑染已。苦乐俱尽俱说断声。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彼相应心心所法。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第三静虑入出息。诸贤圣者于入出息生于苦想过诸异生于无间狱所起苦想。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即断彼乐根。如说。无常故苦。先喜忧没者。离欲染时忧根已没。离第二静虑染时喜根已复没。是故说今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者。谓不苦不乐受。舍清净者。谓行舍。念清净者。谓善念。问下地亦有无漏舍念。何故但说第四静虑舍念清净。答第四静虑舍念。俱离八扰乱事故名清净。苦乐忧喜入息出息寻伺名为八扰乱事。此中皆无独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无内外灾故名清净。下三静虑有内外灾不名清净。谓初静虑内有寻伺火故外为火灾所烧。第二静虑内有极喜水故外为水灾烂。第三静虑内有出入息风故外为风灾飘。第四静虑无此三灾故说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所依身器三灾不及。念无忘失舍无諠杂。非如下地故说清净。复次第四静虑离诸烦恼及随烦恼。故说舍念清净非余。谓有舍念离诸烦恼非随烦恼。谓下三静虑无漏舍念或有舍念离随烦恼非诸烦恼。谓第四静虑有漏舍念。或有舍念离诸烦恼及随烦恼。谓第四静虑无漏舍念。或有舍念非离烦恼及随烦恼。谓下三静虑有漏舍念及欲界一切舍念。应知此中随烦恼者。即上所说八扰乱事。

复次第四静虑所依色身澄洁明净。譬如灯光舍念依彼故亦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是圆满依诸依中胜。是究竟地诸地中尊。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定名不动定之势力遍所依身。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是七依定

齐下上俱有三无漏定故。由此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有二事广。一处所广。二善根广。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过殑伽沙菩萨依之入正性离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三瑜伽师依之得入正性离生得果尽漏。谓佛独觉及诸声闻。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大种造色。显色形色皆极胜妙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依第四静虑宿住随念智。能缘欲界及四静虑诸宿住事故。彼舍念亦名清净。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第四静虑所有舍念独名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者。谓得获成就第四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名具足住。

如契经说。有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问何故名为增上心所。答此中心所即三摩地。无三摩地具大势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如根本四静虑者。故此独名增上心所。复次四静虑中有无量种增上心所殊胜功德。如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智边际定等。是故独名增上心所。复次依四静虑诸瑜伽师。以无量门受心所乐。谓前所说诸功德门。及空空等三三摩地是故独名增上心所。

复次此四静虑乐通行摄。是故独名增上心所。问四静虑中亦有能引后乐功德。何故但说现法乐住。答亦应说为后法乐住。而不说者应知此经是有余说。复次若说此为现法乐住。应知已说后法乐住。以后法乐用现法乐为因得故。

如契经说。先于此间修彼等至后方生彼。复次后法乐住依止系属现法乐住。现法乐住不依止系属后法乐住。是故但说现法乐住即已说彼。复次现法乐住与后法乐住为加行门。若已说此即已说彼。复次现法乐住是因后法乐住是果。若已说因即已说果。如因果如是。能作所作。能生所生。能成所成。能续所续。能引所引。能转所转。能相所相。应知亦尔。复次现法乐近后法乐远。若已说近即已说远。如近远如是。邻逼非邻逼。和合非和合。此身众同分。余身众同分。应知亦尔。复次现法乐住若愚若智。内道外道正观邪观。皆共信有故偏说之。后法乐住有不信者如诸外道是故不说。复次诸愚夫类多贪现乐不求后乐。于现乐中贪少欲乐。不求广大离欲妙乐。世尊欲令舍小欲乐。得四静虑广大妙乐。作如是说。汝等若求广大乐者。当舍欲乐修四静虑。是故但说现法乐住。复次以四静虑现在前时。必受现乐故偏说之。后乐不定或退生下或进生上。或般涅盘是故不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世尊但说四种静虑名现法乐。近分无色虽亦有乐义。而苦通行摄故不说之。

如契经说如是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诸修定者数数入出。应正了知寂静解脱超过诸色。四无色定诸修定者数数入出应正宣示。问何故世尊于四静虑劝应了知。于四无色劝应宣示。答静虑粗显明了易见。诸修定者从彼出已复乐欲入故。佛告言。若欲复入应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谬失。无色微细相隐难见。诸修定者从彼出已不乐复入故。佛告言。若不乐复入应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复次四静虑中多有种种异相功德。诸修定者从彼出已复乐欲入故。佛告言。若乐复入应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谬失。无色定中无有多种异相功德。诸修定者从彼出已不乐复入故。佛告言。若不乐复入应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复次四静虑中根受心所有多异相。诸修定者从彼出已复乐欲入故。佛告言。若乐复入应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谬失。无色定中根受心所无多异相。诸修定者从彼出已不乐复入故。佛告言。若不乐复入应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复次四静虑中有无量种功德胜利。诸修定者从彼出已复乐欲入故。佛告言。若乐复入应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谬失。无色定中无无量种功德胜利。诸修定者从彼出已不乐复入故。佛告言。若不乐复入应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复次四静虑中有遍照智缘自上下。诸修定者从彼出已。复乐欲入故。佛告言。若乐复入应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谬失。无色定中无遍照智能缘自上不缘下地。诸修定者从彼出已不乐复入故。佛告言。若不乐复入应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佛于静虑劝应了知。于四无色劝应宣示。

如契经说。四种静虑有四胜利。四无色定有一胜利。问何故静虑胜利有四。无色定中胜利唯一。答即由前说种种因缘。静虑无色胜利有异。此中复有二不共答。谓静虑中有三种定。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无色定中唯有一种无寻无伺。复次四静虑中有三种受。谓喜乐舍。无色定中唯有舍受。故四静虑胜利有四。无色定中胜利唯一。问静虑胜利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名静虑名胜利故。复次静虑三种。谓善染污无覆无记。胜利唯善。复次静虑二种谓有漏无漏。胜利唯无漏。复次静虑或色界系。或不系。胜利唯不系。复次静虑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胜利唯学无学复次静虑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非所断。胜利唯非所断。复次静虑通染不染。胜利唯不染。复次静虑通有异熟无异熟。胜利唯无异熟。复次静虑三谛摄。除灭谛。胜利唯道谛摄。是谓静虑胜利差别。

如契经说。初静虑忧根灭。第二静虑苦根灭问离欲染时断忧及苦。契经何故作是说耶。答依过对治故作是说。谓离欲染位虽断苦根。而未名为过苦对治。于初静虑得离染时。过苦对治故说苦灭。苦对治者。谓初静虑。复次依过族姓及苦所依故作是说。谓离欲染位虽断苦根。而未过苦所依族姓。于初静虑得离染时。过苦所依及苦族姓故说苦灭所依族姓。谓诸识身。问离欲染位虽断忧根。而未过彼对治所依及彼族姓。不应说忧初静虑灭。答忧根对治所依族姓皆在意识。既与忧根同在意识。故正断时即说彼灭。苦根所依及苦族姓。不与对治同在一识。故过对治所依族姓方说苦灭。有作是说。第二静虑苦根灭者。谓寻伺灭以诸贤圣于寻伺中发生苦想。过诸异生厌地狱苦。能生苦想故名苦根有契经中说四静虑犹如床座。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如床座耶。答是高胜性摄受性故。高胜性者。对欲界说。以四静虑出欲界故。摄受性者。对善法说。静虑摄受多善法故。复次诸贤圣者。于无始来生死长途极生疲厌故。于静虑暂时憩息。如倦长途暂居床座。故于静虑说床座声。

有契经说。四种静虑譬如凉风。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如凉风耶。答此能止业烦恼热故。谓初静虑能止欲界种种不善业烦恼热第二静虑能止初静虑寻伺相应业烦恼热。第三静虑能止第二静虑极喜相应业烦恼热。第四静虑能止第三静虑极乐相应业烦恼热。故说静虑譬如凉风。

有契经中说。四静虑如妙饮食。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如饮食耶。答有能任持法身义故。如村邑中诸妙饮食。皆送王城长养尊胜。如是种种胜妙善根。皆集静虑长养法身。故说静虑如妙饮食。

有契经中佛为梵志。说第四静虑名究竟迹。问世尊何故为婆罗门舍前三静虑。说第四静虑名究竟迹。答有婆罗门闻佛具有一切智见。复闻诸佛无不皆依第四静虑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施设第四静虑为究竟迹。彼作是念若佛施设第四静虑是究竟迹。决定具有一切智见。作是念已来问世尊。佛知彼意故但为说第四静虑是究竟迹。彼闻决定信佛具有一切智见。佛又告彼婆罗门言。第四静虑是如来迹。是佛所行佛所习近。如野龙象夏日中时。从稠林出见地方所。其地沃润花果茂盛。流泉浴池其水清美。杂花映发甚可爱乐。见已欢喜以牙掘地而安其足。世尊亦尔。第四静虑行舍现前掘尔焰地而安智足。应知此中如来迹者。说第四静虑究竟奢摩他。佛所行者。说第四静虑究竟毗钵舍那。佛所习近者。总说第四静虑究竟止观。

有契经中说。四静虑皆是乐住。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是乐住耶。答根本静虑易现在前。故名乐住非如近分。及无色定难现在前。所以者何。诸有情类为欲界业烦恼系缚。引未至定令现在前极为艰难。如被反缚甚难自解。有情亦尔。既为欲界业烦恼缚为解自缚。引未至定极为艰难。修不净观或持息念。经于十年或十二年。有能引起未至定者。有不能引故极艰难。若离欲染起初静虑不由功用故易现前。从初静虑复欲引起静虑中间。多用功力。异心所灭异心所生。粗心所灭细心所生。寻俱者灭。伺俱者生。故定中间亦难现起。譬如有人以木破木多用功力然后乃破。以初静虑自地心所有灭有生亦复如是。后三静虑近分难起。根本易起如初应知。问已离下染起无色定。亦不艰难宁非乐住。答虽离下染以无色定极微细故起亦艰难。起静虑时易于彼故。又无色界既无诸色非皆信有。故修行者欲起彼定亦甚艰难。如爪长者来白具寿阿难陀言。我等在家长夜贪著色等五境。闻无色界极生惊恐如临深坑。云何有情而都无色故难信有以难信故起极艰难。复次依四静虑易可离染。非近分等故名乐住。譬如二人俱往一处。一从陆路一则乘船。虽俱到彼而乘船者不为艰难非陆路者。如是有情有依静虑而离染者。有依近分或依无色而离染者。虽俱离染而依静虑不为艰难非近分等。故唯静虑得乐住名。复次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一乐受乐二轻安乐。前三静虑皆具二乐。第四静虑虽无受乐。而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二乐。近分无色虽有轻安。而不广大故不名乐。复次乐有二种。一者主乐。二者客乐。主乐者。谓依静虑起静虑。客乐者。谓依静虑起无色住。住静虑地具起二乐故名乐住。住无色地不具二乐故非乐住。近分非胜故不得名。复次四静虑中无恼害乐势用广大。非近分等故名乐住。

如契经说。若于是处无诸恼害说名为乐。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遍身中生令身充悦故名乐住。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种唯心边生。非极充悦故非乐住。有作是说。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种虽遍身生。而长养用不及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故非乐住。譬如二人同一池浴。一身入水。一用手浇。虽俱洗浴而入水者润益为胜非手浇者。复次四静虑中止观力等故名乐住。近分定中观强止劣。无色定中止强观劣俱非乐住。复次四静虑中精进与止平等而转故名乐住。虽一切地精进力强。而静虑中为止所制故平等转。余地不尔故非乐住。复次四静虑中增上舍断离染可得故名乐住。谓离染时有二种断。一增上舍断。二有功用断。依近分无色离诸染时。名有功用断极艰难故。依根本静虑离诸染时。名增上舍断任运转故。譬如二人俱诣一方。一乘良马。一乘恶马。乘良马者甚不艰难至所诣处。乘恶马者甚为艰难方得至彼。复次四静虑中无功用道离染可得故名乐住。近分无色有功用道。而得离染故非乐住。如多人众俱渡大河。有依草束。有依浮瓠。有依棑筏。有依船舫。依船舫者任运安乐得至彼岸。依余物者怖畏艰难而到彼岸。有情亦尔度烦恼河。有依静虑。有依余地。虽俱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而依静虑者安乐易到故名乐住非依近分无色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四静虑名为乐住。如名乐住如是亦名触住。俱住。

四无量者。一慈二悲三喜四舍。问何故静虑无间说无量耶。答静虑引起四无量故。复次静虑无量更相引故。复次以四无量是静虑中胜功德故。问此四无量自性是何。答慈悲俱以无嗔善根。为自性对治嗔故。若兼取相应随转。则四蕴五蕴为自性。欲界者四蕴。色界者五蕴。问若慈悲俱以无嗔善根。为自性对治嗔者。慈对治何等嗔。悲对治何等嗔耶。答慈对治断命嗔。悲对治捶打嗔。复次慈对治应嗔处嗔。悲对治不应嗔处嗔。有作是说。慈无量以无嗔善根。为自性对治嗔故。悲无量以不害为自性对治害故。喜以喜根为自性。若兼取相应随转。则欲界者四蕴为自性。色界者五蕴为自性。问若喜无量以喜根为自性者。品类足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喜无量。谓喜及喜相应受想行识。若彼所起身语二业者。彼所起心不相应行皆名为喜。岂有喜受与受相应。答彼文应说。谓喜及喜相应想行识。不应言受而言受者是诵者谬。复次彼论总说五蕴为喜无量自性。虽喜受与受不相应。而余心心所法与受相应。故作是说亦不违理。有余师说。此喜无量欣为自性。欣体非受别有心所与心相应。有说。欣在喜根相应聚中可得。有作是说。喜根后生欣由喜力所引起故。若作是说此喜无量与受相应亦不违理。舍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对治贪故。若兼取相应随转。则欲界者四蕴为自性。色界者五蕴为自性。如是名为无量自性。问此四无量其相云何。答自性即是相。相即是自性。自性与相不相离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授与饶益是慈相。除去衰损是悲相。庆慰得舍是喜相。忘怀平等是舍相。

已说无量自性及相。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无量。无量是何义。答普缘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故名无量。问戏论有二种。一爱戏论。二见戏论。何无量。对治何戏论耶答无量不能断诸烦恼。但能制伏。或令转远。有时四种皆对治爱。有时四种皆对治见。若依四种近对治说。应言慈悲近对治见戏论。以见行者多嗔恚故。喜舍近对治爱戏论。以爱行者多亲附故。有作是说。慈悲近对治爱戏论。喜舍近对治见戏论。复次普缘有情对治无量放逸烦恼故名无量。谓四无量能近对治欲界放逸诸烦恼故。复次如是四种是诸贤圣。广游戏处故名无量。如富贵人有无量种广游戏处。谓诸园苑宫殿台阁游猎等处。复次如是四种能缘无量有情为境。生无量福引无量果故名无量。

此四无量界者在欲色界。地者慈悲舍三在七地。谓欲界四静虑。及未至定静虑中间。有说。在十地。谓四静虑四近分。静虑中间及欲界。喜无量在三地。谓欲界初二静虑有余师说。初二静虑无悲无量。所以者何。初二静虑有胜喜受欢行相转。悲无量戚行相转。初二静虑若有悲者。则一心中有欢有戚便违正理。问若尔初二静虑如何有无漏厌。答无漏厌与真实作意相应不违于喜。如如于境觉真实相。如是如是深生喜慰如如于境深生喜慰。如是如是复欣彼觉。如人求宝而掘于地。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诸宝物。如如得宝如是如是复欣掘地。悲无量与胜解作意相应故违于喜。评曰。应作是说。初二静虑有悲无量。云何知然。有至教故。如定蕴说。初二静虑摄初二静虑四无量等故知有悲。此四无量所依者。唯依欲界身而得现起。行相者。慈有与乐行相。悲有拔苦行相。喜有喜慰行相。舍有舍置行相。所缘者。唯缘欲界。唯缘聚集。唯缘和合。唯缘有情。谓缘欲界五蕴二蕴有情为境。若诸有情住自地心者则缘彼五蕴。若诸有情住他地心。或无心者则缘彼二蕴。有作是说。初静虑无量缘欲界有情。第二静虑无量。缘欲界及初静虑有情。第三静虑无量。缘欲界及初二静虑有情。第四静虑无量缘欲界及下三静虑有情。复有说者。初静虑无量。缘欲界及初静虑有情。第二静虑无量。缘欲界及初二静虑有情。第三静虑无量。缘欲界及下三静虑有情。第四静虑无量。缘欲界及四静虑有情。有余师说。慈无量缘欲界及下三静虑。所以者何。慈无量与乐行相转。唯四地中有乐受故。悲无量唯缘欲界。所以者何。悲无量拔苦行相转。唯欲界中有苦受故。喜无量缘欲界及初二静虑。所以者何。喜无量喜慰行相转。唯三地中有喜受故。舍无量缘欲界四静虑。所以者何。舍无量舍置行相转。一切地中有舍受故。评曰。此诸说中初说为善。谓四但缘欲界为境。念住者。此四唯与法念住俱。智者此四唯与世俗智俱。三摩地者。此四不与三摩地俱。唯有漏故。根相应者。慈悲舍三与喜乐舍三根相应。喜全不与受根相应。若兼说彼相应随转。则喜亦与喜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此四无量皆通三世。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可生法缘未来不可生法。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此四无量唯是善缘三种。欲界色界无色界系者。此四无量欲色界系唯缘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此四无量唯非学非无学唯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者。此四无量唯修所断。缘见修所断。缘名缘义者。此四无量通缘二种。缘自相续缘他相续者。此四无量唯缘他相续加行得离染得者。此四无量皆通二种。应知此中离染得者。谓初静虑无量离欲界染故得。第二静虑无量。离初静虑染故得。第三静虑无量。离第二静虑染故得。第四静虑无量。离第三静虑染故得。或离自地上地染时。修得无量加行得者。谓四无量多由加行而现在前。佛不由加行而现在前。独觉由下加行而现在前。声闻由中上加行而现在前。异生不定种姓多故。曾得未曾得者此。四无量皆通二种。一切圣者及住后有异生皆通二种。诸余异生唯是曾得。有作是说。一切圣者及住内法异生皆通二种。外法异生唯是曾得。

同类推荐
  • 南康记

    南康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蠡海集

    蠡海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赵太祖三下南唐

    赵太祖三下南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069

    H069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白话古文观止

    白话古文观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无尽幻想穿越

    无尽幻想穿越

    本文由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貌似潘安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人送绰号玉面小飞龙的作者菌友情提供。PS:你以为我会说据说只要一口气把简介说完就可以成神了吗!PS不喜勿喷。
  • 三国之我就是我

    三国之我就是我

    猪脚王少宇重生三国,这里有你想知道的,有你知道的,有你不知道的,还有你知不知道都要知道的。
  • 情僧佛缘

    情僧佛缘

    传说,帝下之都,风景秀丽,又有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刃,直冲云霄,其间有座山堪称宝玉山,遇妖风邪气,便会发出沉闷的钟声,又名钟山。群仙常聚于此。每逢佳节,守护神西王母,即要大摆宴席,款待天帝众神。一日花好月圆夜,天帝带众天神来此赏月游玩,尽兴时,钟声响起,天帝问西王母,何来钟声。王母报说必是这山下又起纷争,待己察看察看便知谁人在作乱,天帝准奏,王母即跃上万刃山颠,但见昆山下凡间一处烧杀战乱,生灵涂炭不堪入目。这便惹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动人故事来。
  • 乱世猎人第三卷

    乱世猎人第三卷

    一位自幼与兽为伍的少年,凭其武功与智慧突起江湖,却被乱世的激流,一次次推向生死的边缘,而使他深明乱世的真谛——狩猎与被猎。凭其机缘运数,突破武学与智慧的极限,终成乱世之中真正的猎人,而使整个武林以至天下的局势运于掌中……
  • 壬学琐记

    壬学琐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金压顶:相公请勿动

    千金压顶:相公请勿动

    她,一无才貌,二没气质,三无节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人不喜,七姑不爱,八种恶习,九分荒唐,十分不好!虽是相府千金,却与大家闺秀八竿子打不着,丞相大人亦因为这个女儿被人诟病,被谏官弹劾,在朝堂上和京城中抬不起头来!只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这相府千金依旧我行我素,毫无改进,总是自己的亲骨肉,大齐相爷也只能仰天长叹,养不教,父之过啊!自此,小女子与发小打架,与皇子斗殴,绑架神医,调戏黑老大,欺女霸男,纵横天下,任性妄为!更傲娇自得,扑到相公,笑声如铃:相府千金压顶,相公不要乱动哦!
  • 赠从弟冽

    赠从弟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友谊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TFBOYS柠檬初夏

    TFBOYS柠檬初夏

    隐藏身份进入圣樱,曾与三小只有一段甜蜜的感情,后,三只为了她们来到圣樱。发生一系列的故事。敬请期待。
  • 极道兵王

    极道兵王

    特种兵王回归都市,本想平淡生活,缺遭陷害,血性回归,潜龙出海,携风云大势,再战天下。